Flickr为一家提供图片分享的网络相簿,是社交网络的最佳利用例子之一,成立于加拿大温哥华,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1]。其特点为私人图片授权与标签分类,也可作为网络图片的存放空间,让用户能作为小型部落格。

Quick Facts 网站类型, 语言 ...
Flickr
Thumb
Thumb
Flickr主页截图
网站类型
网络相簿社交网络服务
语言繁体中文英语法语德语印度尼西亚语意大利语朝鲜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越南语
成立2004年,​20年前​(2004
总部
持有者Ludicorp英语Ludicorp (2004–2005)
Yahoo (2005–2017)
Oath (2017–2018)
SmugMug (2018–至今)
创始人Ludicorp英语Ludicorp
网址flickr.com
商业性质
注册是(浏览照片不须注册)
用户1.12亿(2016年9月)[2]
Close

Flickr无需注册账号即可访问该网站的照片,但在该网站上传内容则必须事先注册一个账号,该网站还允许用户创建包含用户上传照片的个人资料页面,允许添加其他用户作为联络人,不同用户可互相交流和建立社群[3]

Flickr最初受专业摄影师、图形设计师以及博主的欢迎,将其用作图像存储库。2007年,根据Alexa的排名,Flickr互联网上第19位最受欢迎的网站[4]。然而从那时起,相对于具有照片共享功能的社交媒体平台(例如Instagram)以及云端文件存储服务(例如Dropbox),其受欢迎程度有所下降[5]。直至2021年,Flickr的Alexa排名大幅下降,但仍跻身全球最受欢迎的500家网站之列[6]

简史

Flickr是由Ludicorp公司所开发设计,这家公司于2002年在加拿大温哥华设立。Ludicorp公司于2004年2月正式发表Flickr网站。这项服务所使用的工具最早是为了Ludicorp公司的大型在线游戏“Game Neverending(永不结束的游戏)”而研发。Flickr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因此“Game Neverending”项目最后被搁置。

早期Flickr的形态是一个具有即时交换照片功能的多人聊天室,可供分享照片,当时名为“FlickrLive”;接连的研发工作都集中在用户的上传和归档功能,而聊天室则渐渐被忽略了。最后Flickr的末端系统终于脱离了Game Neverending的程序库。

2005年3月,雅虎公司收购了Ludicorp公司和Flickr。从6月28日开始,所有资料都从原本位于加拿大伺服器迁入美国,使得所有资料都受到美国联邦法的管辖[7]

2006年5月16日。Flickr进行了网站设计与结构的检修,并将服务从Beta(第二测试阶段)升级至“Gamma”阶段。

2007年6月13日,Flickr正式推出繁体中文界面,也成为雅虎香港其中一个中文服务。

2013年5月21日,Flickr推出全新接口,并将上传容量升级至1TB(1024GB)。[8]

2017年6月13日,威讯(Verizon)完成并购雅虎的手续,Flickr随之并入威讯旗下子公司Oath(后更名威讯媒体)。[9][10]

2018年4月20日,专业图库服务商SmugMug威讯媒体手中收购了Flickr,收购价格未披露。而不同意移转图片文件至SmugMug的用户,则有权在次月底删除Flickr账号内容。[11][12][13]

2018年11月,Flickr做出自SmugMug收购后首次重大变革,从2019年1月起Flickr将终止免费用户的1TB容量,改为免费1,000张影片或照片;在声明中提到,在2019年1月8日后,如果免费版用户的照片还是超过1,000张,用户将无法继续上传新照片;而在2月5日后照片会被自动删除到剩1,000张,系统会从最旧的照片开始删[14][15]。不过,在Flickr平台上所有使用知识共享授权的作品,即使超过免费账户容量的限制,也不会被删除。[16]

2022年3月,Flickr于官方部落格发文提及:他们在2018年改变免费账号的限制后,实际上并没有因为超出存储限制而删除任何一张免费账号的照片。不过,Flickr也宣布将会实施一项政策,限制普通用户向高级用户分享受限内容,并将免费用户的非公开照片限制为50张,超出这些限制的照片将面临被删除的风险[17]

特色

账号

Flickr提供“免费版”和“付费版”两种类型的账号。免费版账号仅限存储1,000张照片,超过限制的账号将无法再将新照片上传到Flickr[18]。付费版账号具有无限存储容量、高级统计、无广告浏览以及与其他合作伙伴的促销优惠[19]

用户注册Flickr账号后,通常情况下无法更换账号所绑定的电子邮箱。除非用户无法通过该邮箱登录账号,则需要先验证账号的所有权,才能向Flickr网站方提交请求,以进行邮箱更换的操作[20]


管理方式

用户上传到Flickr的照片会进入其连续的“照片流”,这是Flickr账号的基础。所有照片流都可以显示为对齐视图、幻灯片放映、详细视图或带日期标记的存档。单击照片流图像可在交互式“照片页面”中将其打开,旁边还有数据、评论和用于在外部站点上嵌入图像的工具。

Flickr也能让用户将照片组织成“相簿”,或是将有相同标题开头的照片结成组群。然而,照片集比传统的文件夹分类模式更有弹性,因为一张照片可被归类到多个相簿中,或是仅分至一个相簿中,或是完全不属于任何相簿(这个概念以谷歌Gmail服务中的“标签”(labels)功能更为人熟悉)。

Flickr集合了借由用户间的关系彼此相互连接的数码图像,影像可依其内容彼此产生关系。用户可以用标题和说明文来描述他们上传的照片,也可以由上传者或其他用户添加照片的“标签”(其中照片的标题为255个字符上限,说明文为21,845个字符上限,标签为75个关键词上限)[21]。如此一来搜索者可很快的找到想要的照片,例如指定拍摄地点或照片的主题,而创作者也能很快了解相同标签下有哪些由其他人所分享的照片,Flickr也会挑选出最受欢迎的标签名单,缩短搜索照片的时间。Flickr是第一个使用标签云的网站,被普遍认为是有效使用分众分类法的典范[22]

Organizr

Organizr是一个在Flickr中用以管理照片的网络应用程式。这个程序能让用户修改标签、照片描述、以及制作照片集,并且使用了AJAX技术让这个程序在外观、感受、和快捷的功能都与一般的照片管理程序几乎无异。因此Organizr让大量照片的管理变得更为简单。

公开分享

用户除了可透过标签分享照片,Flickr也提供连络人机制,用户可看到对方最新的照片,以及快速浏览该连络人的公开照片。用户也可透过将私人照片加入其他公开群组,供组群内的会员浏览,有些群组更提倡会员互相交流。另外Flickr也会参考浏览数、被加入最爱次数,选出当日风格照片于站内刊登。

Flickr提供照片存储服务,用户可以将照片设置为公开、私人或朋友等可见范围,来确定谁可以查看该照片。用户也可设立私人群组,透过群组设置浏览权限的方式,只让自己挑选的成员看到照片[23]

NIPSA机制

NIPSA(Not In Public Site Areas)为Flickr筛选用户是否拥有分享私人照片能力的机制。由于Flickr的主旨是建立数码照片分享社群,因此若某账号之下存储了过量的非照片图像、屏幕截图、网络抓图、名人肖像、拥有著作权的照片或艺术作品,Flickr管理员便会将该用户做上NIPSA的标记。一旦被标上NIPSA,无论该账号是否有付费,其图片均不会显示显示于公开区域中,仅能让供用户自己观看。

被标记为NIPSA的账号若要除名,必须自行整理有问题的图片,并向Flickr提出重新审查。

内容审核和过滤

2007年3月,Flickr添加了新的内容过滤控件,让成员默认指定他们通常上传的照片类型、以及单独指定特定图像的资讯[24]。单个照片被分配到三个类别之一:“安全”、“中等”和“限制”,用户在搜索照片时可以指定相同的条件[25]Flickr对搜索系统做出了一些限制,未登录账号的用户将始终开启安全搜索,该搜索会忽略被认为具有潜在攻击性的图像,而用户则必须登录账号才能关闭安全搜索。该系统实现了通用照片和成人内容的分离,通用照片搜索通常不会产生色情结果,成人内容的可见性仅限于选择查看该内容的用户和专门的Flickr群组[25]

Flickr使用此过滤系统来改变特定国家及地区对“不安全”内容的访问级别。2007年6月12日,随着网站本地化语言版本的推出,Flickr实施了用户端评级系统,以过滤掉可能有争议的照片。同时,在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韩国德国的用户被禁止查看等级评定为“中等”或“限制”的照片。许多Flickr用户抗议新的限制,声称Flickr和雅虎进行了不必要的审查[26]

著作权

Flickr内,照片上传者可选择使用是否开放创作共享授权,让公开的照片可以被合理使用,用户也能自行设置该照片的著作权授权细节,Flickr同时也提供用户搜索其他能被合理使用的照片。

公众相簿项目

公众相簿项目(英语:The Commons),最初是Flickr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合作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于旨在“分享全球公开照片数据库中隐藏的宝藏”[27]

自该项目于2008年1月16日正式宣布[28][29]起,迄今(2014年)为止,已有数十个文化机构加入[30]

公众相簿项目成员采取的使用指南,是“无已知著作权限制”(No known copyright restrictions), 属于“使用上法律风险极低”的条款[31]。项目成员主张,其作品符合以下之一原因发布:

  1. 由于著作权已过期,因此已属于公共领域;
  2. 著作权由于其他原因流入公共领域,例如无法遵循所需的正式手续或条件;
  3. 机构拥有著作权,但不想对其进行控制;或者
  4. 某些机构拥有足够的合法权利,可以授权他人不受限制地使用作品。

所以,对于发布作品的著作权,该项目的说明为:“很难根据著作权法对照片进行分析,这不仅是由于世界各地的法律在保护范围与期限方面各有不同,还由于照片本身通常缺少来源附注、时间及其他识别资讯。由于图书馆、博物馆和其他文化机构经常依照其非营利目的对照片进行收集、保管、存档与研究,因此他们具有丰富的照片处理经验。但是,根据著作权法,许多情况下文化机构无法成为著作权持有者。因此,文化机构既无法授予他人使用照片的权限,也不能提供照片已流入公共领域的担保。”,亦即,如果任何人要使用来自公众相簿项目的照片,必须先自行分析适用的法律。[32]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共享资源,已有超过七十四万张来自此项目的作品。[注 1]

软件架构

Flickr的开发者卡尔·韩德森Cal Henderson),在2005年温哥华PHP协会的 演示稿 上,公开了大部分Flickr所使用的背后技术。这个平台是由以下技术组成:

跨平台交互

Flickr使用了PHP(以.gne为扩展名)、MySQL作为服务核心,配合用户端AJAX技术,达到传统在线相簿所没有的高交互性,用户可透过一般操作系统和支持JavaScript网页浏览器,在在线即时操作Flickr

官方对外提供了Flickr API,供外界程序员能够自行开发、延伸Flickr的外部功能,让Flickr中的内容跨越网站、软件之间的代沟。如 fd's Flickr Toy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内的在线工具,均是搭配Flickr API所开发的程序,其他软件如网页浏览器Flock,也使用了Flickr API实现管理、浏览Flickr照片的功能。

防火长城屏蔽时期

自2007年6月起,Flickr在中国大陆遭遇间歇性屏蔽。 2007年6月7日正午12时30分(UTC+8),中国大陆开始大范围出现打开Flickr后却无法看到任何图片的情况,随后Flickr工作人员进行了技术测试,指出问题并非出在Flickr技术端而是防火长城的屏蔽[33][34]。据称图片无法显示的原因是由于防火长城过滤了Flickr图片伺服器的域名farm1.static.flickr.com和farm2.static.flickr.com[35]。而中国政府自始至终没有解释封禁原因,有网民猜测是《成都晚报六四广告事件和厦门PX游行事件所致[36]

从2007年6月初至2008年7月底,Flickr在中国大陆基本上可以连接,但用户需要安装Firefox浏览器附加组件Access Flickr[37],才能确保可以加载所有图片[38]

2008年6月9日,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发言人指“Flickr被封可能是因为中国官方为了保护儿童免受淫秽图片侵害”[39]

2008年7月31日,因北京奥运会的举行,Flickr在中国大陆被解除屏蔽,所有图片恢复正常显示。

2009年6月2日下午,Flickr再遭屏蔽,与此同时被屏蔽的还有Twitter。据报道,此次网络屏蔽估计与两天后的六四事件20周年有关[40][41][42],此次屏蔽在几天后被解除。

2009年7月3日,Flickr第三次被屏蔽,本次是图片伺服器域名farm4.static.flickr.com。

2009年8月6日,《中国国防报》发表文章指出TwitterFacebook、Flickr和YouTube可以被“西方敌对势力”用作宣传与颠覆工具,并称“要加快提高网络隔绝、屏蔽、锁定和反击网上攻击的能力”[43][44][45]

2010年1月至2012年初,中国联通(原网通)和中国移动线路屏蔽四部伺服器的图片: farm*.static.flickr.com(*为3、5、6、7),其他ISP正常。[46][47]

2012年,Flickr技术变更,伺服器域名由farm*.static.flickr.com改为farm*.staticflickr.com,所有中国ISP重新可正常访问主页,但其他子页面非加密浏览时仍会被屏蔽。

2014年7月,Flickr被完全屏蔽,域名受到污染,没有给出任何原因。[48]

另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