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26)于2021年11月1日至11月12日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由英国中央政府(联同苏格兰自治政府)与意大利政府合作举办。[1]是次会议共合并三个国际公约缔约国会议,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第26次缔约国会议、《京都议定书》第16次缔约国会议(CMP16)以及《巴黎协定》第三次缔约国会议(CMA3)。会议原定早于2020年11月在同一会场举行,但鉴于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被延后一年。[2]
日期 | 2021年11月1日 – 11月12日 |
---|---|
会场 | 苏格兰会展会议中心 |
地点 | 苏格兰格拉斯哥 |
别名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国会议(COP26) |
发起人 | |
参与者 | 《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成员国家 |
主席 | 阿洛克·夏尔马 |
网站 | www |
2021年11月13日,会议通过《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公约要求维持巴黎协定要求把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以及逐步减少煤炭使用[3][4]。
直至COP27举办之前,英国都拥有COP26主办权[5]。起初大会主席出任人选为能源与清洁发展事务国务大臣克莱尔·佩里,但在她卸任国会议员后,于2020年1月31日被解除主席职务[6][7]。前首相大卫·卡麦隆与前外交大臣威廉·海格皆拒绝承接此一职务[8]。2020年2月13日,商务能源及与产业发展大臣阿洛克·夏尔马被任命为大会主席[9]。2021年1月8日,为了全心投入COP26之主办工作,夏尔马转任至英国内阁办公室厅,其商务能源及与产业发展大臣职务由夸西·夸腾接任[10]。另外,气候变化行动组织“We Mean Business(我们来真的)”前总裁奈杰尔·托普则被任命为COP26英国政府气候行动高阶宣导者[11][12]。意大利和英国合作领跑COP26,经常一起进行前置作业,例如2020年9月28日~10月2日于米兰,主持气候变化大会的筹备会议(pre-COP),并举行“青年为气候行动:斗志昂扬”(Youth4Climate: Driving Ambition)活动[13][14]。
由于 COVID-19 大流行,原订2020年4月举办的会议被延后到2021年10 月31日至11月12日[15][16]。主办国英国和意大利都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影响,而会议地点苏格兰格拉斯哥的SEC中心也于2020年5月被改建为COVID-19患者的临时医院[17]。
先前的大会曾经由化石燃料公司赞助。为了避免瓜田李下,英国政府要求赞助商“必须做出真正的承诺,以帮助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达到净零排放”。第一批主要合作伙伴为苏格兰电力、英国国家电力供应公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和国民西敏银行[18]。
峰会开始前,格拉斯哥及其周边地区的议会承诺未来十年将种植1,800万棵树,即克莱德气候森林(CCF),预计将把大格拉斯哥周边城市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19]。
2021年9月,气候行动网(Climate Action Network)敦促大会:即使COVID-19疫情造成旅行限制,仍需确保与会者能够出席。由于会议前的几个月,英国政府对某些国家实施了旅行限制,且某些场所也需要出示COVID-19疫苗护照。批评者认为全球COVID-19疫苗的分配不均,将使得较贫穷国家的代表无法出席,而这些国家正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剧烈的[20][21][22]。英国随后放宽了代表团的旅行规定[23]。由于COVID-19 的旅行限制,只有四个太平洋岛国派出了完整代表团,大多数岛国被迫派出较小规模的团队[24][25]。
2021年6月4日,根据“气候时钟”倡议,在格拉斯哥托博特(Glasgow Tolbooth)的尖塔塔身投放了夜间灯光,分别是“1.5 °C全球暖化倒数期限”和“生命线数据(可再生能源提供的全球能源百分比)”[26]。主场地分为蓝区—暂时做为联合国领地—苏格兰会展会议中心(SEC),以及绿区—格拉斯哥科学中心[27]。
本次高峰会据称使用了“英国最清洁的电力”,因为70%的电力来自托尼斯(Torness )和亨特斯顿B核电厂(Hunterston B)的低碳核能,其余30%多来自风力发电[28]。
大会的医疗服务由英国苏格兰即时护理协会(BASICS Scotland)、Amvale Medical救护运输公司和苏格兰救护车服务机构(Scottish Ambulance Service)提供。会议期间,苏格兰政府的国家临床主任Jason Leitch和苏格兰议会议员Humza Yousaf都视察了医疗中心。[29] [30]
约 200个国家共 2.5万位代表出席,[31][32]120位国家元首莅临现场。[33]出席会议的有: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美国总统乔·拜登、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荷兰总理马克·吕特、埃及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欧盟委员会主席乌苏拉·冯德莱恩、法国总统埃马艾曼纽·马克宏、德国总理安格拉·梅克尔、西班牙总理佩德罗·桑切斯、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多多、以色列总理纳夫塔利·贝内特、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尼日利亚总统穆罕默杜·布哈里、波兰总理马特乌什·莫拉维茨基、瑞典总理斯特凡·勒文、乌克兰总统弗拉迪米尔·泽连斯基[34][35]、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36][37]和被任命为COP26民众倡导者的英国广播员和自然历史学家大卫·艾登堡。[38]
澳大利亚总理斯史考特·莫里森有发言。[39]捷克总理安德烈·巴比什则谴责欧盟“绿色新政”中的“Fit for 55草案”[40],认为“没有中国或美国这些最大污染国的参与,欧盟将一事无成”。[41]
查尔斯王子在开幕式上致辞。伊丽莎白女王虽依医嘱休息,仍以预录影片发表谈话。[42]比尔·盖茨则呼吁通过“绿色工业革命”来战胜气候危机。[43]
化石燃料工业是此次会议最大的代表团,官方认定的有503人。[44]
2021年11月,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宣布不出席会议,而是发表书面谈话,因为大会没有安排录影谈话。[45]路透社认为,由于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世界第一,中国缺席习将使得会议不大可能达成重要气候协议。[46]时任美国总统拜登在当日记者会公开批评习近平的缺席[47],不过峰会东道主英国首相约翰逊表示没有亲身出席峰会是基于疫情理由,外界应该尊重这个决定,同时指出习的缺席不代表中国没有参与[48]。中国气候变化特使解振华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也出席了峰会,并且出乎意料地于11月11日和美国发表联合声明──即《美中关于在20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宣言》(U.S.-China Joint Glasgow Declaration on Enhancing Climate Action in the 2020s),双边协定于2021-30年间合作防止气候变化。[49][50]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表示因担忧COVID-19 大流行而缺席。他的缺席成为被美国总统拜登攻击的理由[47]。另外南非、沙特阿拉伯[51]、伊朗[52]、墨西哥、土耳其、马来西亚和梵蒂冈的总理或元首均未出席会议。[53][54]巴西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因亚马逊雨林砍伐问题不断加剧而饱受国际谴责,[55] 决定不出席峰会。[56]
缅甸和阿富汗都缺席会议,这是因为两国原本被联合国承认的政府在2021年遭到军事政变及内战,令到原政府倒台[57]。六名属于原阿富汗政府的气候专家也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UNFCCC)拒绝了申请。[58]此外,岛国基里巴斯没有派员参加,其周边岛国瓦努阿图和萨摩亚有报名但没有派出代表团。[59]
“棘轮机制”是个非正式术语,描述《巴黎气候协定》各签约国对其自订减排目标,每隔五年就要校正与互相沟通,让气候变化之应对计划及承诺渐进地增强,如同棘轮可使线性运动保持方向一致并防止传动机件逆行。签订《巴黎气候协定》的各国都承诺了“国家自主贡献”(NDC)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并在此框架中每五年就增加提交NDC,采取更多行动,突显减排雄心。[60]《巴黎协定》签署于COP21,意味着2020年COP26将是第一次增加NDC。哪怕COVID-19大流行已经让COP26延后一年,数十个国家直到2021年10月上旬都没有更新NDC。[61]
各国履行《巴黎协定》的集体进度,无论是气候减缓、气候适应、金流、执行或支援手段,将透过《巴黎协定全球盘点》(GST)来衡量成效,第一次全球盘点该于2023年完成。[62]
2021年11月13日,197个与会国家为了避免气候变化危机,共同通过新协议:《格拉斯哥气候公约》。[63]
此公约一则重申《巴黎协定》的降温目标,以工业革命前的平均值为准,努力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之内,长期来看最好是控制升幅在1.5℃之内。二则呼吁各国要深刻体认,想把全球暖化限制在1.5 °C之内,必须快速、深入且持续地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以2010年平均值为准,必须在2030年前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5%,并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也要大幅减少。[64]另一方面,实现了目标并不能保证什么,因为按照现在的排放量来看,就算达标,2030年的排放量还是比2010年平均值高出了14%。[65]
之前的COP协议都没有讨论煤炭、石油或天然气,甚至是化石燃料这些气候变化的驱动主因,而《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则明确提及影响气候变化的最大单一因素:日益严重的煤炭使用,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摆明了要减少使用煤炭能源的气候协议。只是协议中的措辞从原本的“逐步淘汰”(phase out)煤能,改成了“逐步减少”(phase down)煤能,[66]从这些字眼可以看出,若能使用碳捕捉技术达成净零排放的话—例如在能源转换过程中,将二氧化碳加以分离与收集,储存于地质构造中以达到碳中和—就不用减少煤能。话虽如此,碳捕捉和储存技术对于大多数燃煤发电厂而言还是太过昂贵。[67]
140多国家承诺要达到净零排放,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毛额占了世界生产总值的90%。[68]
包括巴西有100多个国家承诺2030年前停止滥伐森林。[69][70]
最终版《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倡言:“加速淘汰成效不彰的化石燃料补贴”。[71]加拿大(化石燃料融资的主力)、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欧盟最大融资国)等34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承诺,如果未经明确限制与规范以合乎《巴黎协定》的目标和1.5 °C升温门槛,2022年底前将停止融资给治丝益棼的化石燃料能源产业,[72]并增加永续发展专项的融资。[73]
40多个国家承诺逐步禁用煤炭。[74]
美国和中国达成双边协议,合作遏制气候变化,包括甲烷减排、逐步淘汰煤炭和森林保护等措施。[75]
印度承诺2030年前全国50%电力将来自再生能源,并于2070年前实现碳中和。[76]
24个发达国家政府和主要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福特、富豪、比亚迪汽车、捷豹路虎、奔驰等)承诺:2040年前逐步停止生产燃油车和厢式货车,全球主要市场更要提早于2035年前达标。但是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主要汽车制造国以及汽车大厂(丰田、福斯、日产-雷诺-三菱、斯泰兰蒂斯、本田和现代)则尚未签署该承诺。[77]
宣布新承诺以提供财政援助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78]
气候行动追踪组织(Climate Action Tracker)在2021年11月9日发表最新评估:在当前政策下,全球气温至本世纪末将上升2.7 °C;如果仅实现2030年的承诺,气温将上2.4 °C;如果还实现长期目标,气温将上升2.1 °C;如果完全实现所宣布的目标,气温将上升1.8 °C。[79]
包括加拿大、俄罗斯、刚果和美国在内的100多位国家领导人同意于2030年前停止砍伐森林,[80]这是2014年《纽约森林宣言》的进化版,多了巴西、印尼与多家企业与资金投入。[81]《纽约森林宣言》签署方承诺于2020年前将森林砍伐率减半,到2030年完全停止砍伐,并恢复数亿亩已退化的土地。结果2014-2020年阶段,森林砍伐量反而增加了。[82]
印度尼西亚环境部长Siti Nurbaya Bakar表示:“强迫印尼在2030年前实现森林零砍伐明显是不恰当不公平的。”她认为森林砍伐有多种定义,但是任何协议都不该影响经济增长。[83]
2007年12月联合国响应COP13与峇厘岛行动计划,启动了“减少毁林及森林环境劣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计划”(UN-REDD Programme,简称REDD),企图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建立多边架构,以减少伐林和林地退化所导致的温室效应,实施原则是提供财务经济诱因,鼓励各国保有林地,以碳汇(Carbon Sink)为目的,减少森林砍伐。[84]
2009年12月第13届世界林业会议和UNFCCC非正式长期行动合作工作小组都提出了REDD+,即在REDD基础上,加上森林复育与永续森林管理的概念与方案,是UNFCCC缔约方自愿议定的减缓气候变化方案。[84]
虽然REDD和REDD+本质上有所不同,目标都是在促进国家永续发展的同时,减少毁林温室排放并增加森林碳储存量。[85]
批评REDD机制的人认为,碳权系统本身就有致命缺陷,就算已经投入数亿美元,仍然无法保护热带雨林,反而让森林滥伐与温室气体排放合法化。也有人认为REDD是成功的,因为这项倡议使国际气候谈判能聚焦于热带雨林的困境,REDD成果之所以不明,是受限于政治支持度低与资金有限,非战之罪。[86]
REDD气候政策透过“为森林定价”概念,导入碳交易机制,以付钱的方式来劝阻伐林与森林破坏,其成果与前景尚有讨论空间,COP26是否会继续为REDD背书,将直接影响到各国限制伐林的承诺。[86]
COP26特别讨论《巴黎协定》第六条,因为这是协定中一直无法达成共识的最后拼图。第六条处理的是全球碳市场系统(如减伐协议中的森林碳汇)[87]和国际合作方式。[88][89]尽管缔约方原则上同意避免重复计算,即某个国家抵换出售减排量给另一国家时,不可以将这些减排量也算入本国的减排目标,问题在于根本弄不清楚到底有多少是重复计算。[90]
讨论过程还追溯了2020年前的京都议定书碳信用额度,起初似乎很难达成共识,因为各国对于是否沿用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的“认证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简称CERs )歧见甚深,[91][92]遑论共同减量机制(JI)、总体减缓(Overall mitigation)、调适占比(Adaptation share)、社会和环境保障或圣荷西原则(San Jose Principles)等等议题。[93]不过COP26最终仍达成协议,以2013年1月1日为过渡截止日,在此日期后的CERs方能在国际间交易。虽然许多团体表示不满,第六条总算拍板定案。[94][95]
融资给“气候适应和减缓方案”也是主要谈判议题—减缓主要是指减少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缓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程度;适应是指主动或被动地采取行动和措施,以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96][97]贫穷国家想要更多资金进行“气候适应”计划,而捐助者倾向提供资金给“气候减缓”方案,因为更有机会获利。[98]英格兰银行前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被任命为气候方案融资顾问。[99]巴黎协议定于2020年前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100]但富裕国家未能兑现这个承诺,因为其中最大宗的“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跳票,2023年前不大可能达到议定金额。[101]某大型金融集团承诺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投资组合和贷放簿”计划。[102]苏格兰则成为第一个捐款给“气候损害赔偿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的国家,捐助金额为268万美元。[103]
南非将获得85亿美元补助以减少该国对煤炭的依赖,但对于封存矿山、安置矿工并提供在地社区支持的细节却很少[104][105]。智利、波兰、乌克兰、韩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煤炭生产国同意在2040年前针对世界主要经济体逐渐减少煤炭供给,对较贫穷国家的减供期限则为2050年前。[106]煤炭减供的对象固然涵盖了世界上最密集使用煤炭的国家,却没有纳入真正的大户: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俄国等。[107]日本承诺虽然仍会使用化石燃料,但是将投资1亿美元转型成使用氨氢永续燃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08][109]前期草案中“逐步淘汰”煤炭条款因印度与中国的反对,最终同意修改为“逐步减少”使用煤炭[110]。
美国和许多国家都同意限制甲烷排放,[111]80多国签署了全球甲烷承诺,将于2030年前减少30%甲烷排放量。美国总统和欧洲领导者表示,处理强效温室气体对“1.5 °C升温限制”而言至关重要。[112][113]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印度和伊朗虽名列十大甲烷排放国却没有签署该协议。[114][115]
俄国反而要求解除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等能源公司的制裁,以利这些公司的绿能项目投资。俄国气候特使Ruslan Edelgeriyev指责西方国家表里不一:“要俄国减少甲烷泄漏,却又因为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而制裁Gazprom,不该把制裁和气候混为一谈。”[116]
许多与会国家都承诺要实现净零排放,承诺较具体的有印度和日本。依辖区划分来看,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订定最新目标打算在207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日本则将额外提供100亿美元的资金来支持亚洲区减少碳排。[117][118][119]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依辖区)于2022年10月承诺在2060年前要实现净零排放,[120]当时英国相信印度也会做出类似承诺,[121]不过这是印度第一次将碳中和纳入气候政策的目标,成效待观。[122]
C40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 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中各大城市市长[125](例如伊斯坦布尔市长埃克雷姆·伊马姆奥卢[126])也关注气候变化,呼吁适应城市的气候适应方案要做得更多,特别是低收入国家。[127]
包括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印度、印尼、摩洛哥、越南、菲律宾、加蓬、埃塞俄比亚、加纳和乌拉圭在内的45个国家,承诺提供4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推动永续农业转型。但是“慢食”组织担心投资是否有效,因为各国都着力在技术方案和造林,而非考量整体农业生态学—把粮食从大规模生产的商品转变为大自然永续系统运作的一环。[128]
批评者认为会议都聚焦在电动车和运输工具电气化的相关承诺,却没有对“永续交通”进行更妥善的投资或政策规划,重点根本没放在大众运输和自行车上。[129]
2022年11月10日发布的草案要求各国政府加速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并取消对相关产业的补贴,因为那是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来源,[130][131][132]但是以化石燃料为经济命脉的国家纷纷反对。[133][134][135]
商界领袖和政治家如杰夫·贝佐斯、查尔斯王子、鲍里斯·约翰逊、乔·拜登和安吉拉·梅克尔等都搭乘私人飞机前往格拉斯哥,评论家和活动参与者加以指责:倡导碳中和的会议却出现了搭乘私人飞机这种不环保行为实在很虚伪。[136]结果前前后后约有400架私人飞机抵达格拉斯哥进行会谈。[137][138]
英国广播公司2021年10月报导,大量文件显示阿拉伯、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要求联合国不要太强调加速汰除化石燃料的必要性;文件还说瑞士和澳大利亚等富裕国家对于支付更多费用给贫穷国家转型使用环保新科技表示怀疑。BBC另报导有游说团体在质疑COP26。[139]澳大利亚政府则被批评太巴结Santo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石油天然气开采公司,不但把Santos当作峰会期间澳洲展馆的门面,还过于恭维其碳捕捉技术,该督促Santos让减碳目标和企业能力相符、承诺减少甲烷排放和逐步淘汰煤炭反倒没做。[140][141][142][143][144]
会议召开前有媒体采访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童贝里,问到对会议成果乐不乐观,她回答:“跟前几年一样了无新意。各国领导人说‘我们会做这个、做那个,同心协力实现目标’,然后却什么也没做。只唬弄一堆象征符号和巧妙公式,真正有效的东西一点儿都没有。他们想开多少场COP就开吧,但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的。”[145]还有人听到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热麦克风时脱口而出的忧心之语:“言之夸夸,光说不练,着实恼人。”[146]
会议伊始11月1日“气候大罢课”(Fridays for Future)抗议活动中,环保人士格蕾塔·童贝里就开始批评峰会:“这次COP26和之前的COP都如出一辙,只会把我们带进死胡同,死路一条。”[147][148]
“气候大罢课”抗议活动到了11月5日有数千人响应,其中大部分是学童,参与者呼吁要对气候变化采取更直接、影响更深远的行动。格拉斯哥市议会和周边地区多数议会则声明,如果家长同意并向学校请假,罢课学生就不会被惩处。[149]11月6日BBC报导“全球气候正义行动日”当天约有10万人参加了格拉斯哥市的游行,并组织了有教练群陪同的自行车团队,便于英国各地参与者跋涉过来共襄盛举。这是格拉斯哥市自2003年反伊拉克战争游行以来规模最大的抗议活动。[150][151][152]警方说伦敦的游行有1万人参与,但活动单位说有2万人响应。[153]《泰晤士报》估计全国参与人数超过200万。《卫报》则报导英国各地还办了100场游行,全球有超过100国总计约300场的抗议活动。[154]
乌干达环保人士Vanessa Nakate和原住民团体在格拉斯哥发表演讲,抗议者强调的诉求包括:不能老是优先考虑企业利益,政府官员根本搞不清楚气候危机有多么迫在眉睫,也没有找出根本原因加以解决。参加抗议的还有莫霍克原住民、生态科学家、素食主义者、工会成员和社会主义者等。[155][156]
由于大会没有处理好身障人士无障碍环境的问题,以色列能源部长 Karine Elharrar 因交通不便未能参加11月1日的会议。[157][158]
动保和气候正义组织“动物颠覆”(Animal Rebellion)批评COP26的菜单不符合永续目标,菜单中将近60%都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摊位还供应有高碳排标示的菜肴。[159]COP26 餐饮主管Lorna Wilson则说策略上已经努力落实让95%食材来自英国本土,只有5%来自国外,以减少碳足迹。菜单上有40%餐点主食是植物,60%则是全素。会议期间也禁用免洗杯和塑胶餐具。[160]
与会者担心大型产业代表团参加会议及其造成的影响,其中有造成大量污染的公司和财团组织,这些温室气体排放大户是不是要避嫌。[161][162]
除了格蕾塔·童贝里和Vanessa Nakate,比利时的Eilidh Robb、肯亚的Monicah Kamandau、狮子山的Diaka Salena Koroma也对会议结果加以批评:不能只是承诺,还要更明确的缓解及适应方案;要建立健全机制,促使相关单位对其承诺负责。[163]全国广播公司商业频道(CNBC)、BBC、Axios和 CBS新闻揭露了以下几点:1. 并没有禁止金融公司对化石燃料业进行投资[164][165];2. 对承诺的公开、透明和品质关注可谓付之阙如,徒有数字和金额[166];3. 到2030年才要结束森林砍伐为时已晚[167];4. 各国应该要颁布全面的计划政策来说明如何实现会议目标[168];5. 会议承诺没有强制性,也没有建立惩罚机制[169],甚至连相关组织该如何“自我约束”的具体内容都没有。批评人士认为,以上种种争议都可能让整场会议变成专开空头支票的“漂绿”活动。[170][171][172]
饱受批评的还有缺少“受害最深的人民与地区”(MAPA)的声音。[173]西非多哥共和国首都洛美的Kaossara Sani 就是MAPA其中之一,她只好在福布斯杂志发表宣言讲述萨赫尔地区的遭遇及她对COP26的批评。[174]
相关领域的研究员和专家也标注了COP26的缺失环节,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会议结论将导致的灾难和公卫问题、以及忽视医疗保健对于整个亚太地区的影响。[175]
气候行动追踪组织在11月9日发表报告:在当前政策下,全球气温至本世纪末将上升2.7 °C;如果仅实现2030年的承诺,气温将上2.4 °C;如果还实现长期目标,气温将上升2.1 °C;如果完全实现所宣布的目标,气温将上升1.8 °C。然而当前2030年目标还是“完全不够”。承诺与政策间的落差主因是使用煤炭和天然气。在评估40个国家(共占净零排放能诺缩减量85%)的承诺后,发现这些国家在保证完成一系列目标时,对于实现步骤和方式具有全面观照并颁布详细官方计划政策,只有欧盟、英国、智利和哥斯达黎加(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6%)算是“可接受的”。[176][177][178][179]
11月10日报导美国和中国达成一致的减碳排放框架,打算合作减少甲烷使用、逐步淘汰煤炭、加强森林保护。[180]
11月11日“发展中国家志同道合联盟”(LMDC,由中国、古巴、印度、印尼等24个国家组成)要求大会把草案中的“缓解方案”全部删除,因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状况不同,期限也该不同。[181]但这个论点被批评为不合逻辑且自乱阵脚,因为这样恶化下去伤得最重的就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每日野兽》专文认为这个要求是中国想要扯大会后腿。[182]2019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了全球27%。[183][184][185]
2021年11月10日,马来西亚环境及水务部长端依布拉欣端曼在出席气候变化大会上,以马来语向各国致词[186],引起社会的诟病和异议。一些人认为是因为他不懂英语,但另一方面则称赞他在国际会议上提升了马来语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捍卫民族语言[187][188]。端依布拉欣本人则表示他的演讲得到国内的积极回响,国人应为自己的国家语言感到自豪。一个月后,作为民间社会代表团出席会议的环境之友(Sahabat Alam)组织主席美娜拉曼(Meenakshi Raman)向《当今大马》揭露,端依布拉欣的团队并未提供即席翻译,可能导致他国代表听不懂。美娜拉曼强调,使用马来语演讲并没有错,但如果想让其他国家听懂演讲内容,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翻译。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马来语并不被承认为官方语言,非联合国官方语言国家的领导人发言时,自带翻译或聘请口译服务已成为惯例,联合国也不会提供非官方语言的翻译服务[189][19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