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河盗龙(属名:Orkoraptor)是一属大盗龙类的兽脚类恐龙,化石发现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丘堡层,地质年代约为晚白垩世坎潘阶,是南美洲所知分布最南端的肉食性恐龙之一。已知标本包括部分头骨、牙齿、尾椎、胫骨等不完整遗骸。特化的牙齿近似于某些手盗龙形类,如恐爪龙下目或美颌龙科,因此当初描述时曾被研究人员认为是种手盗龙类的虚骨龙类。[1]然而近期的研究则发现牠是种大盗龙类。[2][3]
发现
2001年,费尔南多·诺瓦斯在巴塔哥尼亚南部Cerro Los Hornos附近的别德马湖东南岸发现了兽脚类遗骸。2004年的文献纪载了此发现并将之与大盗龙混淆。这是南美洲已知在最南端找到的兽脚类化石。[1]
模式种伯氏齿河盗龙(Orkoraptor burkei)由诺瓦斯等人命名、发表于2008年。属名意为“牙齿河流的盗贼”,取自发现地附近的拉利奥纳河,在当地原住民的特维尔切语称为“Orr-Korr”,意即有牙齿的河流。种名纪念赞助采集工作的业余古生物人士寇曼·伯克(Coleman Burke)。[1]
正模标本MPM-Pv 3457是具破碎的骨骸,包括右眶后骨、右方轭骨、可能的右喙状突、八颗单独的牙齿、寰椎椎体及右神经板、两个近端尾椎、右胫骨的近端半部、八块肋骨碎片、三个不完整的人字骨。副模标本MPM-Pv 3458是来自同地点的三颗牙齿。[1]另外的MPM-Pv 10004标本(同地点的胫骨碎片)于2010年归入齿河盗龙。[2]
描述
齿河盗龙是中大型肉食性恐龙。2010年奎格里·保罗估计身长6米及体重500公斤。[4]2016年莫里纳培瑞兹和拉腊曼迪对正模标本给出较高的估计值身长8.4米及体重1.4吨。[5]
由于眶后骨前突的上弯、特化的牙齿前侧无锯齿状且横切面为8字形,近似于奔龙科与美颌龙科,因此初始论文认为是种虚骨龙类。但许多其他特征则与虚骨龙类相矛盾,因此无法将其归入特定的科别。他们注意到齿河盗龙与当时尚未描述的另一种巴塔哥尼亚兽脚类(现在是岩壁盗龙)的相似性。[1]近期的分析显示这些类似虚骨龙类的特征也存在于大盗龙类,如齿河盗龙的眶后骨几乎与气腔龙相同;[2]2014年描述的岩壁盗龙幼体牙齿很像齿河盗龙。[3]
分类
2008年的初始分类认为齿河盗龙至少是种坚尾龙类,可能属于虚骨龙类或手盗龙类的地位未定。当时主要的系统发生学分析落在美颌龙科,但有鉴于体型过大年代过晚而不太可能。[1]随后2010年的研究将齿河盗龙归到当时为异特龙超科的大盗龙类,并作为该演化支已知年代最晚期的物种。[2]后来大盗龙类陆续受到属于异特龙超科或暴龙超科的争议,[2][3][6]最近的共识认为位于虚骨龙类的基础位置。[7]
鸟兽脚类 Avetheropoda |
| |||||||||||||||||||||||||||||||||||||||||||||||||||||||||||||||||||||||||||||||||||||||
大盗龙类 Megaraptora |
| |||||||||||||||||||||||||||||||||||||||||||||||||||||||||||||||
年代争议
齿河盗龙的标本采集自帕里艾克层,现时分别被不同研究认为属于黄灌木层中段[10]或别称为丘堡层。[11][12]起初鉴定年代为马斯特里赫特阶,于是成为最年轻的大盗龙类。但较近期研究则将年代提前至森诺曼阶至桑托阶。[10][6]黄灌木层中段保存了距今9620万±70万年前的森诺曼阶凝灰岩层。[10]但齿河盗龙来自的Cerro Hornos遗址在近期研究被认为年代落在坎潘阶,约7600万至7000万年前。[13]这与2022年飔戮龙的发表提到在晚白垩世后段南半球大盗龙类出现体型巨大化的时间点相符,而当时已知大盗龙类的分布皆集中于冈瓦那大陆最南端,其中亦包括齿河盗龙。[9]
参考来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