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位於臺灣臺南市麻豆區的關帝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麻豆文衡殿,为台湾台南市麻豆区南势里的一间关帝庙,建立于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因历史悠久,有麻豆地区古迹庙宇第一之美称。
明末清初,中国大陆沿海一带居民,大量移民至台湾开垦。为求神祇庇护,先民由祖籍福建泉州奉祀关圣帝君入台。起初由于社会形态封闭,关圣帝君的神像只供奉于民家中,后因神迹显赫、香火鼎盛,当地乡民共议于今庙址处建立一座坐北朝南的茅草庙宇奉祀。当时庙前为汉人所居住,庙后为平埔族麻豆社人居住,至今文衡殿北侧处尚名为“番仔巷”,因历史悠久,有麻豆地区古迹庙宇第一之美称[1][2]:273。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该角[注 1]国学生吴仕光感于庙貌寒酸,故提倡辟建庙宇,乡民们应和,在众人努力下大功告成。当时庙前一带曾一度为麻豆地区最繁华的地段,与水堀头近在咫尺,每日车水马龙,盛极一时[1][2]:273[注 2]。
1768年(清乾隆三十二年),发生大地震,文衡殿几乎倒塌,因当时社会经济困顿,修复进展缓慢[2]:274[4]。
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在地乡宾和仕绅黄清芳、吴时举、吴时兴、陈志光、柯睿哲等提倡重修,当地原住民亦有参与[4],修复历时5个月,庙貌乃告一新,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立“重新虞朝庄关帝庙碑”纪念[4]。由此至嘉庆、道光年间皆有小规模修缮。[2]:274
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当地汉人与原住民就田产纳香灯、纳番饷之事发生争议,经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朱景英之排解,立“贴纳武庙香灯汉番和睦示告碑”告示双方。[5]
1868年(清同治七年),由于时光迁移,庙堂已多处斑驳、颓褪之迹,当时董事陈春华等人发起重建,信众们纷纷响应、慷慨解囊,加入重建行列,并将原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调整为坐西朝东,建成一座庄严的华南式庙宇“文衡殿”[2]。
1926年(大正十五年),信众捐款增设铜钟、大鼓及木鱼等法器[2]:275。
1934年(昭和九年),庙方董事及善信购买该庙周边土地建立后殿和庭园,并发起重修,至1964年间修建多次[2]:275。
1976年(民国六十五年),地方热心民众乐捐,于该庙后兴建气势雄伟的凌霄宝殿,历时一年完工,此殿主祀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三恩主(文衡圣帝(关帝)、仓颉夫子、孚佑帝君)等神祇[2]:276。
1990年(民国七十九年),经由该庙管委会提议,信众、善心人士乐捐,完成兴建两座宏伟的牌楼[2]:276。
1992年(民国八十一年),虽历多次重修,经年累月以来庙貌仍不堪,信众认为无法彰显关圣帝君神威;又香火鼎盛使该庙显得非常拥挤,故经信众发起提议以及各界响应,庙方于该年成立重修委员会并动土重建,历时三年多完工[2]:276。
除前后殿主祀关圣帝君、玉皇上帝之外,亦供奉著关平太子、周仓将军、福德正神、马将军、太岁星君、注生娘娘、中坛元帅、三官大帝、五斗星君、东岳大帝、通天教主、文衡圣帝、仓颉夫子、孚佑帝君等神祇[1]。
每年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举行神龙大会,麻豆文衡殿神龙阵会于夜晚绕境出巡,炒热麻豆区的元宵夜气氛,沿途民众香案迎接,鞭炮声、烟火声响彻云霄,各项民俗才艺,如民间流传已久的“迎暗艺”、各种阵头(宋江阵、狮阵、舞龙、八家将)以及踩高跷、弄车鼓等相当热闹,队伍如同长龙般盘据着当地主要的街道[2][6][8]。
2017年关圣帝君圣诞这天,文衡殿供桌的香炉突然发炉,经掷筊请示,庙方得知麻豆文旦即将大丰收,境内将有冠军台南文旦王及头等、优等奖产生,此外神明也指示要办公益赈济活动。后来同年文旦确实丰收,麻豆柚农也于台南市文旦大赛获得佳绩,获得特等奖文旦王、头等奖及优等奖共4人,因此庙方管委会也决议依照关圣帝君指示,于中秋节前夕举行赈济公益活动,针对麻豆区低收入、中低收入户,每户发放白米5公斤、1000元济助金,共约400户受惠[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