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恩圳,是位于台湾新竹地区的一项水利工程设施,与嘉义县的道将圳、彰化县的八堡圳并称台湾三大古圳。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5/%E6%B0%B4%E6%BA%90%E9%87%91%E9%9B%9E%E6%AF%8D%E8%BF%91%E7%85%A72.jpg/640px-%E6%B0%B4%E6%BA%90%E9%87%91%E9%9B%9E%E6%AF%8D%E8%BF%91%E7%85%A72.jpg)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王世杰及其侄为开垦南势、北势之荒埔,自九芎林溪(日治时期旧称头前溪中段以上为九芎林溪[1])引水开凿圳道,初期灌溉面积为114甲,其后陆续扩建,至雍正三年(1725年)灌溉面积已达400甲,故称为“四百甲圳”。其圳路于九芎林溪前分南北两路,北路分三分之水额,称“新社埤圳”;南路为四百甲圳之主干线,经员山仔、七份仔、麻园堵(现今竹中)、隘口等庄后进入六张犁。
乾隆年间,王家与郑家争讼,耗资甚钜。管事王佐曾向台湾城守营参将借款,败诉后无力偿还,经请特准将王家田地抵偿公款,埤圳亦归公有,因而改称为“隆恩圳”。[2]
2018年,新竹市政府针对隆恩圳进行改造,以风铃高灯、水草栏杆等创意设施打造城市绿带[3],也因此获得国家卓越建设奖的“最佳规划设计类”金质奖[4]。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