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吐山战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隆吐山战役是1888年英属印度陆军与藏军之间因为锡金、西藏边界纠纷而发生的战争,英国方面称为“锡金远征”(英语:Sikkim Expedition),藏人称为“土鼠年战争”[1],中国大陆称为“第一次英国侵藏战争”,与“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相对。结果英军击溃了驻守争议领土隆吐山的藏军,并占领入藏的交通要道春丕河谷等地,清廷派驻藏大臣升泰赴印度与英国签订了《中英藏印条约》和《中英藏印续约》,划定藏锡边界,承认锡金为英国的保护国。
隆吐山 Lungthung | |
---|---|
别名 | Lintu |
最高点 | |
坐标 | 27°16′00″N 88°48′00″E |
地理 | |
所属山脉 | 喜马拉雅山脉 |
19世纪,大英帝国发动多次战争,控制了尼泊尔、缅甸、锡金(古名是哲孟雄)和布噜克巴(不丹)等国家,对中国西南边疆形成包围之势。1861年2月英国入侵锡金,占领锡金首都庭姆隆,锡金国王在3月28日和英属印度签订了庭姆隆条约,锡金事实上成为英国的保护国,但法律上并没有排除西藏对锡金的影响力。[2]锡金却嘉(国王)图多南嘉不满英属印度政府介入锡金内政,因此避往亚东的春丕河谷,并与西藏结为同盟。孟加拉政府邀请他出访大吉岭,但是他通知孟加拉政府,他于1886年签订了《嘎棱条约》,锡金承认只臣服于西藏与清廷,若出访英属大吉岭必须西藏政府同意。[3][4][5]
为阻止外国势力的渗透,西藏一直禁止西方人入境游历与探路。1875年马嘉理事件后,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于1876年9月13日签订《烟台条约》,其中《入藏探路专条》允许英国人开辟印度与西藏间的交通。1884年,孟加拉省财务部长马科雷率使团到锡金勘查入藏道路,之后开始修筑从锡金到西藏的道路。[6]1885年,英国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灭亡缅甸贡榜王朝,缅甸成为英国殖民地。依据中英《烟台条约》的规定,清政府在1885年11月给以马科雷为首的入藏使团成员颁发了护照,允许英人从印度到西藏进行考察。1886年,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与英国公使欧格纳签订《中英会议缅甸条款》,中国承认缅甸为英国属地,英国则允许缅甸继续向中国纳贡,并同意马科雷使团暂缓入藏。西藏噶厦政府获悉马科雷使团事,认为这是英国入侵的前奏,决议不允许英人入藏,1886年,二百名藏军越过联系西藏和锡金的则里拉山口,在隆吐山修筑堡垒炮台(隆吐山是从印度大吉岭入藏的必经之路)。[7][6]藏军甚至威胁要攻下大吉岭,造成当地人惊慌失措。[8]:33[9]
马科雷使团取消入藏后,藏军仍然驻守隆吐山,阻断藏印之间的贸易,引起英国不满。[10][11]英政府认为隆吐山是在英属锡金境内,藏军驻守隆吐山是“越界戍守”,向清政府要求藏军撤出隆吐山,否则英国将出兵驱逐。1887年5月,英驻华公使华尔身照会清政府说:“若西藏兵丁不肯受屡次谏劝之语,仍在界外据守地方,则印度节度大使(即印度总督)势不得已,唯有自行设法,迫令(藏军)退出。”[12]驻藏大臣文硕调查后奏报,隆吐原属西藏热纳宗(又名“日纳宗”)营官管辖,因锡金是西藏属国,八世达赖喇嘛后将热纳宗一部分地方赐予锡金,并将热纳宗事务交予锡金王管理,文硕认为热纳宗仍属西藏领土。[13]华尔身依据1861年的《庭姆隆条约》,多次照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指责藏军越界戍守,限藏军于1888年3月15日以前撤出隆吐,否则出兵驱逐。[13]清政府三月将主战的文硕撤职[9],命主和派大臣升泰出任驻藏帮办大臣。升泰到任后清查旧档,奏报隆吐山实属锡金,获得清廷认可。[13][14][15][16][8]:37查尔斯·阿尔弗雷德·贝尔1904年从藏人得知,藏锡边界过去曾依高山森林—低地森林(即松树林带以上属西藏,竹林带以下属锡金,分界线约海拔11,500英尺)画界,而不是依山脊画界,这可能是西藏主张隆吐山属于西藏的理由之一。[17]
英国所定藏军撤兵最后期限是1888年3月15日,英军宽限五日后藏军仍未撤兵,1888年(光绪十四年)3月20日,英国军官纳尔率兵四、五百名,进攻驻守隆吐山(位于现在锡金与印度西孟加拉邦边境)下扎鲁隘口的藏军。守卫隆吐山的藏军仅有一个营约200人,在隆吐山高地碉堡配置的生铁铸造的称之为“色石”的两尊大炮轰击下,手持土枪、刀、弓箭、矛等兵器的藏军,将英军击退。3月21日晨,英军再度发动进攻,英军阵亡约百余人,藏军五团甲本欧珠次仁等18人也在这次战斗中阵亡。3月25日,英军调来大批援军,托马斯·格雷姆(英语:Thomas Graham)上校率队再次进攻,并运来了大炮等重型武器,接连用密集的炮火轰炸隆吐山阵地,造成藏军很大伤亡,藏军阵地工事全摧毁,损失惨重,情况危急。此时噶厦摄政德木·阿旺洛桑赤列绕杰派来的锡金边境藏军总司令噶伦拉鲁·伊喜洛布旺曲亲临前线,继续指挥战斗,顽强地守御隆吐山阵地。然而,藏军终因寡不敌众,无奈突围,隆吐失守,“色石”也被英军缴获。藏军退至捻纳附近的卓玛依等地。4月21日,英军占领隆吐山以北的纳塘(Gnathong,现在属于印度锡金),在当地构筑防御工事。[18]:21
升泰到西藏后,忠实执行清政府的主和政策,命令藏军于帕里待命,不得反击英军。但西藏噶厦仍下令僧俗1万多人赴前线,在6月到10月间与英军多次作战,试图收复隆吐山。拉鲁·伊喜罗布汪曲为了收复该地,积极部署力量,不断组织反攻。1888年6月,藏军3000人向隆吐山第二次反攻,企图收复该地,但结果又遭失败。一批批从康区、工布、波密等地征调的军队经过拉萨开往前线,十三世达赖亲自为每个藏军战士摩顶祝福。8月,援军到达亚东前线,集结军民武装一万余人,与英军对峙。9月,拉鲁·伊喜罗布汪曲指挥藏军在捻纳山、都纳山两山头扎营扼守,部署第三次反攻。
1888年9月,藏军第三次反攻开始,这次藏军乘英军夜晚驻扎在距纳塘一英里半的地方,于一夜之间,在海拔4115米的提俄可岭上筑起了一道长三里、高三、四尺的屏障[19]。到第二天拂晓,被英军发觉,“惊诧为鬼工”,英军分左中右三路进攻,向聚集在此的七千名藏兵“开炮轰击,藏人终至大败涂地”,纳塘就此落入英军手中,英军乘胜追击,藏军“连夜奔逃,以致咱利、亚东、朗热等隘同日失去”,“统带噶布伦公爵伊喜洛布汪曲于二十日败回仁进冈”[18]:23-24(仁进冈现在叫仁青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下亚东乡下辖的一个村),遇江孜守备都司萧占先,“伊喜洛布汪曲仓皇面告萧占先云,洋兵火炮甚利,万难抵敌,赶紧迅速同走逃命为是”,“言语之间,枪声不断,(英军)旋踵而至”,“伊喜洛布汪曲见洋兵已近,飞窜而去”。 江孜守备萧占先奉四川总督刘秉璋命,往止藏军无妄动,闻败,立江孜泛帜于道。英兵见之,乃止不攻。占先与英将萨海会于仁进冈,占先曰:“奈何涉吾境?”萨海曰:“藏番来攻,追之及此。”占先曰:“藏番,吾属也。乱番可诛,良番何罪,受此屠戮?君独不念中英两国之谊乎?”萨海曰:“惟然,故入境无所犯。天气渐寒,今归耳。”乃退师。[20]
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派升泰赴亚东与英国方面会谈。1890年,升泰与英印官员在亚东签订《中英藏印条约》,承认哲孟雄(锡金)为英国保护国,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此后,189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在印度大吉岭签订《中英藏印续约》(《中英藏印条款》),在西藏开亚东关通商,“听任英国诸色商民前往贸易”,英印政府可派员驻扎亚东关查看贸易,亚东关开关之后,五年内藏印贸易互免关税。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