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國核物理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中国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12届中共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邓稼先本科毕业于中华民国的国立西南联大,后赴美国求学、1950年获得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邓稼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子弹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1999年被中国政府评为“两弹一星元勋”。[1][2][3]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中华民国安徽怀宁,为邓石如后人,其父邓以蛰,是大学教授。[4]
邓稼先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时年26岁。他的博士导师为弗雷德里克·贝林凡特,博士论文题目为《氘核的光致蜕变》(英语:The Photo-disintegration of the Deuteron)[5]。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数天就搭乘威尔逊总统号客轮去中国大陆发展科学事业。[6]
邓稼先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秋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1972年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第九研究院院长,1982年4月9日国务院任命邓稼先为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主任为姜圣阶,另一副主任为王淦昌),1986年6月中央军委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12届中共中央委员。
邓稼先在核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生前共参与了中国进行的32次核试验,其中亲自去罗布泊指挥试验队的就达到15次。
文化大革命时,有留学美国背景的邓稼先处境曾十分危险,据邓夫人许鹿希回忆,当时“四人帮”计划要除掉搞核武器研发的科技人员,炸药专家钱晋被批斗拷打至死[8]。后来中美关系解冻(参考乒乓外交),1971年7月杨振宁首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探亲并欲与邓稼先聚旧[9],周恩来把邓稼先召回北京,邓稼先因此脱离在青海的文革迫害,于敏、陈能宽、胡思得也连带得救,自那以后没人再敢危害该核试验基地科学家的性命[8]。
邓稼先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自幼私交甚密,两人均为安徽人,曾一同就读于崇德中学、西南联合大学,其后赴美深造期间仍保持联系,两者的父亲亦是多年之交。杨振宁在邓稼先去世后于1993年8月2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同名传记型文章——《邓稼先》以纪念二人五十余年的友谊。杨振宁认为“邓稼先是我中学、大学、在美国的知心朋友,我想他跟我的关系不止是学术上的关系,也超过了兄弟的关系”[13]。
不同于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杨振宁称他们两人:“性格截然相反”、“(邓稼先)始终真诚谦虚,从不炫耀”。[14]
邓稼先曾在1979年一次核航弹空投试验失败后接触过用于制造其核装置的钚,1986年因身患长期放射伤害导致的直肠癌症逝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