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速读(英语:speed reading)是快速而有效的阅读,是一种在不影响理解和记忆的情况下,提升阅读速率的阅读方法。用到的方法常包括有各种心理学技巧,例如:组块化(英语: chunking)、去除默读等。
其中速读的原理有两个:
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1],美国国防部为使军官能有效且迅速地判断空中快速行进的战机标志和各式型体,发明速视仪装置,快速闪示视觉刺激,借由闪示训练,军官可以在 1/500 秒内辨别极小的飞机图像。阅读学家的后续研究发现受过训练的普通人平均可在一分钟内阅读2万个英文单字,未受过训练的人平均可阅读200个单字,可见人类在阅读上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战后,美国西北大学视听教育中心继续研究速读方法。哈佛大学首先开办第一期速读训练班,而后速读训练班在各地大、中小学校普及,至今美国80%以上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有速读课程,且有专门研究和教授速读的速读学院,可授予学习者博士学位。
法国在1966年成立国际速读协会,设计出各种速读和快速学习的训练程序,速读课本成为教科书。1980年代初,全国小学校推行创造性阅读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前苏联是较早做速读研究和推广的国家。早在1920年代,列别利斯撰写了《脑力劳动入门》、波瓦尔宁撰写了《如何读书》、乌斯诺夫撰写了《提高口语和书面语的技巧》等书,呼吁社会各界对速读给予足够的重视。1966年,波斯托洛夫斯基和谢苗诺夫,用自己制造的阅读加速器试验速读。1970年,代号“量子700号”的试验小组表示:人在经过一定的时间训练后,阅读速度可提高3倍。而后速读实验室、学校在前苏联各地纷纷建立,并且将普及工作的重点放在中小学,把速读作为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使速读有每分钟达万字以上,并取得大量优异教学成果的是韩国速读专家金龙,他将气功与速读结合,同时增进体魄与智慧,提高速读效果。而欧美国家在速读研究和推广上虽然起步很早,并使用机械、光学、电子等现代化的仪器进行教学,但学生普遍只能达到每分钟几千字,极少人能达到万字以上。
韩国政府在1981年颁布“私设讲习法令”,速读被允许成为课程之一。教育委员会也推荐速读,成为许多中小学的特别活动。一旦教师取得速读讲师的资格,工资就会提升,因此,许多从事教育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学习速读。
日本速读专家从韩国、美国引进速读,并组成团体与学校,进行教材的出版、研究与推广。为了推动速读,日本速读协会制定了类似围棋段位的速读段位,对不同阅读速度的选手授予一段至四段的称号。
1964年速读传入台湾逐渐推广。
一般人看书时是:
“眼睛看”→“嘴巴念或默念”→“头脑想与记忆”
嘴巴念或默念是使阅读速度无法大量增进的主因之一。眼睛视线所及常是一个面而非一个点,例如:看风景、照片、电影等图像时,人能看到整个画面,并不需要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依序地看,也不用嘴巴念或默念。
速读的原理便在于改变原本一行一行逐字念出或默念的习惯,养成眼脑直映(“眼睛看”→“头脑想与记忆”)的阅读习惯,则看书可一眼看一行以上,或将多行文字以形成一个画面的方式,看整个页面。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