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超人气女魔头》(英语:The Fame Monster,标题显示风格为THE FAME MONS†ER)是美国创作歌手嘎嘎小姐的首张专辑《超人气》(2008) 的再版,2009年11月18号由新视镜唱片再版发行。原先计划于作为《超人气》的豪华版曲目,但公司于后决定改为于部分地区释出8首曲目一组的独立迷你专辑。
该决定最初起于嘎嘎认为再发行《超人气》的资金太过昂贵、并表示这些歌曲阴与阳的概念与《超人气》的概念大相径庭。最后,专辑只得以将8首歌曲与《超人气》一分为二,改以独立双碟的方式发行。2009年12月15号,公司发行附赠了包含一束嘎嘎假发的额外商品的超豪华版。
该专辑与首波单曲《罗曼死》让嘎嘎获得第53届格莱美奖“最佳流行演唱专辑”、“最佳流行女歌手”、“最佳短篇音乐录影带”三项大奖。
嘎嘎于2008年释出她的首张录音室专辑 —《超人气》。专辑主要收录了电音流行或合成器流行的歌曲,并在歌曲中展示了对名气的探讨、歌手与粉丝之间的对立性,以及富裕人士的生活。
在经历了首专取得的全球性成功之后,新视镜唱片萌生出了《超人气》再版发行的想法。[3] 起初嘎嘎反对,并表示再版只不过是艺术家的拖油瓶,因为她认为再版仅是“艺术家为了维持专辑市场热度,鬼鬼祟祟的将新的单曲塞进已完成的作品”而已。最初,新视镜已计划以再版《超人气女魔头》的名义将三首歌加入原版专辑中。而其中一首《魔怪》已由嘎嘎于2009年3月完成作曲。[4]
歌曲中,嘎嘎追求比以往更黑暗、更前卫的概念,[5] 她引用了她最喜欢的恐怖电影的台词:“名流的腐败变相的成名是潜伏在社会的魔兽。”作为《超人气女魔头》的创意灵感。[6] 嘎嘎也曾针对专辑概念于《每日星报》采访中解释:
“我无法摆脱“性”与“死亡”的纠缠。这两样东西作为恐怖电影的连结要素之一,最近使我深陷于其中。我一直欣赏著恐怖电影和1950年代风格的科幻电影。我的再版专辑叫做《超人气女魔头》,而为了灵感,我最近稍微贪婪的“猎食”并“反复咀嚼”那些怪兽题材电影,以及所有可怕的玩意儿。我最近注意到了这种怪兽的、幻想的题材以一种非常真实的方式再度受到关注。如果你仔细注意这些电影,会发现它们总是并置著“性”与“死亡”两大主题。”[3]
与《超人气》不同,《超人气女魔头》灵感来自于嘎嘎本身的私人经历。[3] 而专辑的前期音乐方向也是透过嘎嘎在超人气巡回演唱会的巡演经历而成形的,在这期间,她据称遇到了“各种怪兽”,其中也包括了她最大的恐惧。例如“对性的恐惧”、“对爱的恐惧”、“对酒精的恐惧”,以及其他五种。[7]
“我在西欧度过了多个夜晚,而这张专辑是一场流行乐的实验,配上了工业/哥德风的节奏、90年代的舞曲旋律、对80年代忧郁流行作曲天才的痴迷崇拜,以及时装走秀。”[8]
最终版的《超人气女魔头》以8首新歌作为标准版本。[9] 根据《滚石杂志》的说法,依据作品中“70年代的舞台华丽风、活跃的ABBA迪斯可风、以及犹如斯塔塞·Q般媚人的回归”,《超人气女魔头》展示了嘎嘎对混成曲的品味。[10] 《每日电讯报》的尼尔·麦考密克认为虽然在主题统一性上不如前作,《超人气女魔头》却有着由嘎嘎的“充沛的活力、大胆的旋律和几近诙谐强烈的轰动效应”所组成的令人愉悦的歌曲。[11]
专辑歌词有着像是歌曲《魔怪》中类似僵尸的隐喻(他吃了我的心...[注 1]),也有着与哥萨克民族乐风相似的《张牙舞爪》(啃食我坏女孩的肉...[注 2])以及《在黑暗中慢舞》(硅树脂、盐水、毒药、注入我...[注 3])。而在这些歌词中,都提及了最后落于悲惨结局的名流人士:玛丽莲·梦露、茱蒂·嘉兰、希薇亚·普拉斯、戴安娜王妃、列勃拉斯以及琼贝妮特‧蓝西。[12][13] 录制专辑的地点包括洛杉矶、伦敦、大阪以及阿姆斯特丹。其中4首歌主要由RedOne制作,而其他负责协助制作歌曲的制作人则包含了朗·费尔、费尔南多·格里贝、托尔·赫兹贝格、罗德尼“Darkchild”杰金斯、泰迪·雷丽以及太空牛仔,而嘎嘎则是执行制作人。[9]
《独立报》的赛门.普莱斯表示单曲《罗曼死》为专辑奠定了整体音色风格,并补充认为,整张单曲的“音乐、单色单曲封面以及专辑的十字架标志”中,都充斥着“主导专辑的主体氛围以及哥特式的审美学。”[12] 对BBC的保罗·莱斯特来说,《罗曼死》的副歌与乐团波尼M的歌曲相似,而歌曲整体让人联想到乐团流行尖端的第五张录音室专辑《黑暗祭典》(1986)。[14] “朗朗上口”的副歌和夜店风格的节奏是该曲的核心,谈论著爱情如何对两人造成正负影响。其中一段 hook—“Rah, rah, ah, ah, ah/Roma, roma ma/Gaga, ooh la la”—在主歌之间独立的呈现出来。 [15] 第2首歌《亚力翰卓》,结合了乐团ABBA和王牌合唱团的元素,在歌词中提到了嘎嘎如何与几名拉丁裔男性断绝关系。[13] 伴随着RedOne的制作,歌词同时也被解读为与情人的告别。[15] 第3首《魔怪》结合了断续的合成乐和沉重的鼓乐。[16] 歌曲开头的元素包括了双重Four-square节奏以及嘎嘎在唱出以《唐璜》中影射好色之徒的台词为灵感的歌词时使用的自动调谐。[15]
第4首《无言以对》是抒情曲,这首受1970年代摇滚乐启发的歌曲透过歌词“我不敢置信,你如何借着半裂的下颚辱骂我...[注 4]”讨论著泛滥的感情。歌曲由声乐的合声和吉他弦乐组成,根据《PopMatters》的说法,歌曲足以媲美佛莱迪·墨裘瑞和皇后合唱团的作品。[16] 歌曲灵感源自嘎嘎父亲的心脏疾病。她回想起她的父亲是如何在喝了几杯之后打电话联络自己,但嘎嘎由于害怕父亲身亡,而选择无言以对。[17] 《无言以对》由罗恩·菲尔监制,并与鼓、吉他、贝斯和由嘎嘎弹奏的钢琴等的器乐现场录制。[18] 专辑的第5首歌曲《黑暗中起舞》,说着一名女孩因对自己的身体感到羞愧而习惯于性爱时关灯。[19] 嘎嘎在歌曲中唱出带有“坚定”的声乐,而歌曲的合成配乐在后段引导了嘎嘎在副歌中实唱“宝贝爱在夜中漫舞,因他看着她分崩离析...[注 5]”的部分。[20]
第6首歌《电话》原为嘎嘎为歌手布兰妮·斯皮尔斯的第6张录音室专辑《妮裳马戏团》(2008) 所写的歌曲,但被布兰妮的团队回拒了。[21] 随后嘎嘎为《超人气女魔头》与歌手碧昂丝合作录制新版本。[22] 歌词说着一名歌手宁愿待在舞池中也不要回接情人的电话。[13] 嘎嘎解释这首歌涉及了她对“被束缚”的恐惧,“一种永远无法享受自我的恐惧,因为我真的很喜欢我的工作,而我发现要出去享受好时光是件难事。”[23] 在第7首歌《死而无憾》中,嘎嘎唱出了以性感和性行为有关的颂歌,在开头“我爱那淡紫色的金发女孩,和她移动走路的方式,我抚摸自己,无法满足...[注 6]”中,在嘎嘎以自动调谐的声乐唱着饮酒、跳舞和抚摸自己时,歌词中被爱慕的目标变成了嘎嘎本身。[12][14][13] 《超人气女魔头》在最后以带有福音风格的歌曲《张牙舞爪》作结。[13]
在发行前,嘎嘎已经确认8首新歌将会在北美地区以独立迷你专辑(EP) 的形式发行。她认为《超人气女魔头》应该被视为她的第二张专辑并不想再“增加,或删掉这张专辑里的任一首歌曲,这是完整的概念,也是一个能够完全独立出来的音乐作品。”[24] 专辑于2009年11月23日发行于北美地区。而以8首新歌作为第一盘并以整张《超人气》作为第二盘的豪华版双碟专辑也于同日发行。三周后,附有嘎嘎假发的最终版本发行。新视镜唱片原先仅决定发行双碟豪华版的《超人气》,但嘎嘎随后因认为已经购买《超人气》的粉丝不应该再花钱再买一次同样的专辑而与品牌公司发起冲突。最后,在部分国家(例如美国),《超人气女魔头》同时也以独立迷你专辑的形式正式发行。[25] 2010年3月3号,《超人气女魔头》最终版本以USB随身碟的形式发行。其中包含了完整版的所有歌曲、九首再编曲、八支音乐影片、数位歌词本、单曲封面设计以及摄像合辑。[26]
《超人气女魔头》设计的两种封面,皆由海迪·斯里曼负责拍摄。在标准版的设计中,嘎嘎带着金色的假发并穿着一件光滑的,遮住了嘎嘎脸下半部的黑色垫肩外套。[27] 这种遮挡脸部的画面参考自有相似封面设计的《超人气》,该版本封面被《告示牌》的安德鲁·尤特伯格归类为“Sleek”。他补充表示:“嘎嘎的眼神中带有危险的感觉,并能从她的简朴中感受到深刻含意:‘一颗巨星,有着满腹的理念宣言。’”[28] 在豪华版的封面中,嘎嘎被深褐色的假发覆盖住,她的脸以强烈,流线形的黑色眼线点缀。[27]
最初,嘎嘎与品牌公司因为封面设计而产生争执: 起因是新视镜认为深褐色的封面对于主流作品来说太过黑暗及哥德风格。最后她透过解释封面设计符合专辑中阴与阳的概念来说服他们。[18] 封面的字体使用了法国公司克里斯汀·迪奥用于宣传的无衬线体。[29]
《超人气女魔头》宣传活动起于《周六夜现场》的现场表演,其中表演内容包含片段的钢琴版《罗曼死》。[30] 嘎嘎同时也出席多场脱口秀,例如美国的《It's On with Alexa Chung》或德国的《想挑战吗?》。[31][32] 2009年11月16号,嘎嘎于洛杉矶当代艺术美术馆30周年庆表演《无言以对》。并与艺术家佛朗奇思科·维佐利以及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的成员合作演出。[33] 并于同天于CW电视台的影集《花边教主》的其中一集《The Last Days of Disco Stick》中表演《罗曼死》。[34] 该单曲同时也由嘎嘎于2009年美国音乐颁奖典礼、《杰·雷诺秀》、《艾伦·狄珍妮秀》以及《X音素》等影视节目现场表演。[35][36][37][38] 之后,嘎嘎在皇家大汇演表演《无言以对》。[39]
2010年1月,嘎嘎参与《欧普拉·温芙蕾秀》并表演《魔怪》、《罗曼死》和《无言以对》。[40] 于第52届格莱美奖中独自表演《无动于衷》,并与艾尔顿·强合唱《无言以对》和《你的歌》。[41] 在2010年全英音乐奖时,嘎嘎在对亚历山大·麦昆追吊时表演抒情版《电话》以及《黑暗中起舞》。[42] 同年3月,除了收录在《超人气》的《舞力全开》和《无动于衷》,《罗曼死》和《魔怪》也成为了电子游戏系列《摇滚乐队》可下载内容之一。[43] 之后嘎嘎参与真人节目《强纳森·罗斯周五夜》并表演《超人气》中的《褐色眼眸》和《电话》。[44] 隔月,她与加拿大表演艺术家许汉威于日本帮MAC主办了一场小型演唱会 —“GagaKoh”。整场演唱会在设有许汉威制作,带有兔耳的女性雕塑的旋转舞台上举行。该场次表演歌曲包含《罗曼死》、《亚力翰卓》以及《无言以对》。[45]
嘎嘎原先计划与饶舌歌手肯伊·威斯特于巡演名望猎物:嘎嘎小姐和肯伊·威斯特主演合作[46] 但在与泰勒丝引起的2009年MTV音乐录影带大奖的纠纷后,威斯特宣布他将会暂时离开音乐产业。也因此所有的名望猎物巡回场次立即取消,而嘎嘎也表示为了宣传《超人气女魔头》她将独自开始巡演。[47] 开始自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嘎嘎将魔神巡回演唱会形容为“前所未有的电音流行歌剧”。[48] 嘎嘎和制作团队在最初制作了适合表演演唱的相框式舞台。她认为这样的设计能让她保有创意的掌控。[18] 自专辑解决了嘎嘎过去一年所面对的问题后,在嘎嘎于巡演行进时对自己转变的描述下,巡演的主题也跟着转变为“进化”。表演的歌曲全选自《超人气》和《超人气女魔头》。[49]
对于2010年的场次,嘎嘎因为巡演的原版本概念构成的时间太短而认为整体需要重新改造。新的主题讲述嘎嘎和她朋友在纽约旅行并前往魔神巡回演唱会时迷路的故事。[50] 包括最后的安可场,演出一共分成5个片段。每个片段都以不同造型的嘎嘎作为特色并配上了下一段的过场影片。[51] 根据全部200场场次报告表示,巡演约有250万名观众,总收入约为2.274亿美金,使嘎嘎成为了巡演总收入最高的新人艺术家。[52] 其中巡演场次之一,位于纽约市的麦迪逊广场花园演唱会由HBO转播为电视特别节目《嘎嘎小姐魔神巡回演唱会 : 麦迪逊广场花园》。[53]
《罗曼死》于2009年10月27日做为专辑首单以数位版的形式发行。[6] 单曲于全球多国榜单登榜冠军,并同时于美国、澳洲、新西兰、比利时和瑞士等国排行第2,[54][55] 单曲最后于全球总售出了1200万份。[56][57] 而单曲的以出现在有超现实感的白色浴场的嘎嘎为特点的音乐录影带同获得了评论家之间的赞赏,其中包括了影片带有性暗示和象征性质的剧情、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行象。[58][59] 2011年,该录像带由美国杂志《告示牌》的读者投票获选为2000至2010年间最好的音乐录影带。[60]
《电话》作为第2张单曲发行于隔年1月26日。[61] 单曲于英国单曲榜获得冠军,使嘎嘎成为了第四名在英国单曲榜中连续二次夺冠的歌手。[54] 同时于《告示牌百大排行榜》中排行第3,并成为了嘎嘎连续第6张排行前十的单曲。[62] 《电话》于《告示牌》的《主流40大榜单》中排行第1,成为了嘎嘎于该榜上的连续第6张冠军单曲,并与自1992起榜单发行至现在的纪录保持者玛丽亚·凯莉纪录持平。[63] 单曲的音乐录影带为嘎嘎的前单曲《狗仔队》(2010)的续集,剧情延续前作,由碧昂丝将嘎嘎保释出狱并一同展开一场谋杀计划。[64]
《亚力翰卓》作为第3张单曲于2010年4月20日发行,起初第3张单曲由嘎嘎的公司预定为《黑暗中起舞》。但最后因嘎嘎想选择《亚力翰卓》而使双方再度产生冲突。[65][66][67] 《亚力翰卓》"于澳洲和加拿大排行第5,并同时于其他国家排行前十。[54] 在美国,成为了嘎嘎在《告示牌百大单曲榜》连续第7张排行前十的单曲。[55]
《黑暗中起舞》作为《超人气女魔头》第4也是最后一张单曲仅于澳洲、新西兰和法国发行于2010年1月26日。[68] 也因此单曲成绩较不如前面3首,主要于澳洲排行第24并于法国数位榜排行第30名。[69]
《超人气女魔头》在乐评家之间获得了“普遍好评”。根据的Metacritic为主流评论家提供的100分标准化评分标准,综合14家乐评,专辑平均分数为78分,为“普遍好评”。[71] 《偏锋杂志》的萨尔‧奇奎莫尼认为专辑对于嘎嘎来说虽算不上飞跃般的发展,但却提供了“小小的,假设在形象后面稍纵即逝的一瞥。”[13] 《独立报》的Simon Price称专辑“本身就是一件全新的艺术品。”[12] 《观察家报》的柯蒂·艾佩尔 认为整张专辑比起小野猫的作品有着“更加灿烂的疯狂”。[76] MSN Music的罗伯特·克里斯特高将专辑评为A–,称专辑的歌曲为“流水线流行机器”并发现与《超人气》拥有“相同的品质”。克里斯特高进一步表示:“在被她如曲速引擎般重启的纯粹性作品淹没之后我才发现她的歌曲的片段和hook原来是如此的有趣且不可忽视。” [73]
《新音乐快递》的艾马利·麦凯将《超人气女魔头》描述为“就如你想的一样完美,却有着零度以下的,孤立与恐惧的核心。”并继续称专辑的发行是“嘎嘎如真正明星般巩固自己的时刻。”[75] 《PopMatters》的伊文·沙迪称赞嘎嘎“愿意尝新”并认为专辑显示了“她并不满足于不断创作相同的事物 (...)嘎嘎已经被允许在她面向的流行天堂的路程上犯下一些错误—并且去评断她用《超人气女魔头》所瞄准的目标,如果时机对的话她早晚会抵达那里。”[16] 《洛杉矶时报》的麦可·伍德认为《超人气女魔头》持续表现了嘎嘎在创意上的野心及风格范围。[74]
《滚石》强·多蓝认为专辑“大致上不错”,并评给专辑3.5颗星。他同时表示:“专辑有一半是玛丹娜的复制品,但那只是概念的一部分—《超人气女魔头》并不需要担心自己本身的原创性。”[77] 《今日美国》的埃德娜·冈德森在《超人气女魔头》中发现到:“嘎嘎冰冷的超然感和看似针对与真正的人类联系的厌恶感在专辑中留下了一个让人心烦的空洞。在那配上了前卫思维、流行电音怪癖和诡异的戏剧性抗争中,没有为‘心’所预留的空间。”[1][79]
艾德·包沃在爱尔兰杂志 《Hot Press》的评论专栏中称赞嘎嘎在她的作品品质上“不断精进”的能力。[80] 《每日电讯报》的尼尔·麦考密克评论专辑有着“一种不受控制的品质。[...]虽然主题的整合性不如《超人气》,但嘎嘎活泼的能量、鲜明的旋律和几乎可笑不间断的轰动效应让专辑保有趣味性。”[11] 《Spin》乔许‧莫代对于专辑中的快歌给予正面评价,但也表示“当嘎嘎触及到诚挚的抒情曲时[...]听起来她迷失了。”[78] 《泰晤士报》的莎拉‧哈吉巴格里批评专辑“缺乏让听众为了这古怪的纽约人变得嘎嘎的节奏和叮咬。”[81]
在美国,《超人气女魔头》专辑的单张光盘版以174000张的销量在公告牌200强专辑榜上排名第五,而包含原版《超人气》的双碟版则以151000张的销量(使《超人气》专辑)从第34名上升到了第6名。[82]同时,专辑的数字版以65000张的销量登上了公告牌数字专辑榜的榜首。专辑八首单曲中有七首登上了公告牌热门数字单曲榜,其中为首的是在第二周以218000的销量登上榜首的《Bad Romance》,最终Gaga有11首歌登上了那周的数字单曲热榜。[83]《超人气女魔头》还取代《超人气》登上了公告牌舞曲/电音专辑榜的榜首,成为Gaga的第二张登上该榜榜首的专辑。[84]
2010年1月,本专辑被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认证为销量超过100万份的白金专辑。[85]根据尼尔森音乐统计的数据,截止至2018年2月,《超人气女魔头》已在美国售出164万份。[86]在2010年的公告牌年终排行上,《超人气女魔头》在公告牌200强专辑榜上排名第13名,同时在舞曲/电音专辑榜中排名第二。[87][88]
在加拿大,本专辑首发便获得公告牌加拿大专辑排行榜第6名[89],2010年在该国销量排第23名。[90]
在澳大利亚,《超人气女魔头》一开始和《超人气》捆绑排名,但后来被视为单独的作品。本专辑首发时在澳大利亚唱片业协会(ARIA)专辑排行榜中排名第六,并在发售18周后登上了榜首。[91]最终,此专辑售出超过21万份,并获得了ARIA的三次白金认证。[92]
在日本,本专辑登上Oricon专辑排行榜超过20周,并在2010年5月达到了第二名的最高排名。[93]本专辑到2010年7月已经在日本售出超过54万8000张,并在2010年的年终排行里排名第十四。[94][95]
在英国,《超人气女魔头》只发售了双碟版本而未单独发售,因此它作为《超人气》的一部分进行排名。在本专辑的首发周,《超人气》从英国专辑排行榜的第55名攀升到了第7名。[96]本专辑的所有新歌都跻身了英国单曲排行榜的前200名。[97]在2010年3月6日结束的那一周里,《超人气》登上了榜首。[96]《超人气女魔头》还在丹麦、爱尔兰和德国与《超人气》捆绑排名,并在后两个国家登上了榜首。[98][99]根据其在整个欧洲市场的排名,《超人气女魔头》在欧洲前100热门唱片排行榜中排名第十三。[100]由于在欧洲大陆售出超过三百万份,本专辑获得了国际唱片业协会的三次白金认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