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品,又称词类转换、词类活用,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改变了其通常的用法和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1],特别是指词汇的词法学在不改变的情况下转换成另一个词类的现象,是一种造词法,亦称零派生,因为它被视为通过零词缀进行的派生。
以英语为例,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词类转换有很多例子。然而,对于多音节词,可能会伴随着重音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超音段词缀(suprafix)。
由于动词在许多语言中具有特定的动词变化形态,因此进行从其他词类转换为动词的语言相对较少,不像英语那样常见。
在日语中,一些例子包括从名词转换为副词的词汇,例如“幸い”和“偶然”。
在汉语中,常将其视为一种修辞手法,即在文句中,将某一种为另一种词类,称为“转品修辞”[2]。转品修辞建立在“以文法的词类为基础”的观念上。“品”指的就是文法上所说的词的品类。[3]
与兼类的差异
兼类和词类活用的区别体现在对词类的划分上。例如:
- 他估计里面只有一人。
- 他的估计是正确的。
如果把“估计”定类为动词和名词那么这是一种兼类;如果仅把“估计”定类为动词,则句2的“估计”是一种词类活用。
汉语中的例子
以下以粗体字标示运用转品技巧的词汇。[4]:
-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殚”:使之殚,“竭”:使之竭。
-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甚异之”:以之为异。
英语中的例子
在英语中,动词化通常涉及将非动词转换为动词。动词“verbify”和“verb”本身就是动词化的结果,其中“verbify”通过词缀派生,而“verb”则通过零派生。不难猜到,“verb”这个术语通常更具体地用来指称不涉及形式变化的动词化(在这个特定意义上,“verbing”因此是一种词类转换的一种方式)。
英语中的动词化例子数以千计,包括一些最常见的词汇,如“mail”和“e-mail”、“strike”、“talk”、“salt”、“pepper”、“switch”、“bed”、“sleep”、“ship”、“train”、“stop”、“drink”、“cup”、“lure”、“mutter”、“dress”、“dizzy”、“divorce”、“fool”、“merge”,这些词汇几乎可以在字典的每一页上找到。因此,动词化绝不仅限于俚语,而且为英语提供了无数新表达方式,例如“access”,如“access the file”,之前只是一个名词,如“gain access to the file”。类似的主流例子包括“host”,如“host a party”,以及“chair”,如“chair the meeting”。其他形成方式,例如“gift”,较少见,但仍然是主流。
一些英语使用者常对动词化抱有负面印象,因为它是新词的重要来源。尽管一些动词化的新词可能会遭到规范派权威的强烈反对(impact 的动词意义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但大多数这样的派生词在经过几个世纪的使用后已经成为语言中非常常用的词汇,不再引起注意。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动词与它们的名词对应词在古英语中是不同的,而正规的音韵变化使它们成为相同的形式:这些可以被重新解释为词类转换。例如,“Don't talk the talk if you can't walk the walk”是使用这些形式的一个例子。
许多英语的名词是由未经修改的动词形成的,例如:a fisherman's catch“(渔夫的)捕捉→收获”, to go for a walk“出去散步”等。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