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敬堂
臺灣澎湖縣白沙鄉港子村的齋堂(菜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澎湖縣白沙鄉港子村的齋堂(菜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诚敬堂(台湾话:Sîng-kìng Tông),俗称港仔菜堂(台湾话:Káng-á Tshài-tn̂g),位于台湾澎湖县白沙乡港子村,创建于清领时期咸丰六年(1856年),由信奉斋教的菜姑张氏任、张氏凤开基,澎湖地区可考年份最早的斋堂(菜堂)。[1]
诚敬堂又称港仔菜堂,“港仔”为白沙乡港子村的旧地名,据称来源该聚落在离岸不远处的海中,有一道名作“万丈港”的海沟行经,故名“港仔”;在清领时期与日治时期初期都归入“镇海澚”辖内。[2]
根据民国83年(1994年),张三光、张荣能、张国赞所撰述的〈诚敬堂史记〉记录:咸丰六年(1856年)吉旦,张氏任、张氏凤长年茹素,潜心礼佛,乃开基诚敬堂,供奉观世音菩萨。张氏任与张氏凤担任住持业务自咸丰六年至日治时期的昭和20年(1856年-1931年),嗣后有张氏珠、吕氏蛋延续诚敬堂香火。[1]在早期,张氏和吕氏皆为港仔社常见姓氏。[2][3]昭和29年(1940年),张氏珠归真。综观日治时代结束以前,诚敬堂香火皆十分昌旺。[1]
二战之前,诚敬堂的斋女多倚靠港子段576地号与576之内地号二笔土地,共占地0.3102甲的耕地自给自足。但民国42年(1953年),吕氏蛋之养女庄氏罔辂透过政府实施“耕者有其田政策”,便将576之内地号土地登录于自己名下,诚敬堂多方讨取而不可得,遂成无法扩建之憾。此外,曾任梧栖国小校长的萧美芳回忆[4],诚敬堂约莫在民国50年代(1960年代)曾充当过港子村地区的幼稚园教室。[1][5]
现今诚敬堂的建筑为民国83年(1994年)所建,厢房左侧为过往住持的居所。民国83至84年(1994年-1995年)重建落成后信众所敬赠的匾额,不乏来自澎湖县、高雄县的地方政要,如陈百川、苏炎城、简海源等议员,最高层级至立法委员陈癸淼。[1]惟近年诚敬堂由于年久失修,信众多转往斋堂北侧的港子众安寺,少数“吃长斋”的妇女仍赴往诚敬堂朝夕礼佛、诵念佛经。[5]
《白沙乡志》曾载:“港子村敬圣堂斋堂,于民国十五年四月,由本乡各村的斋徒所捐建。”根据隘门国小主任暨文史工作者许玉河析论,此中民国十五年即大正十五年(1926年),内文“敬圣堂”应是“诚敬堂”之讹误;又“斋堂”与“斋徒”皆涉及台湾民间佛教-斋教,在清领时期与日治时期初期之间,台湾本岛的斋教信仰十分蓬勃,引入澎湖亦不无可能。引据堂内〈诚敬堂史记〉中撰述,诚敬堂开基于咸丰六年(1856年),虽无其他文献佐证,但供桌香案的一方型香炉侧边,写有“大天后宫达源置”一行文,此大天后宫咸信即指台南大天后宫,旁征《台湾南部碑文集成》载录,达源其人在咸丰八年(1858年)间担任西定坊天后宫住持,该年五月间曾替大天后宫筹募钟的捐款,时任台湾镇总兵的邵连科留有捐助纪录。[1]
关于达源者,法号“上荣下芳”,根据郑卓云的《台湾开元寺志略稿》载:
“ | 荣芳和尚,字达源,台湾凤山县人氏,生道光间。幼出家,诣鼓山受戒后到少林寺修禅学武,故精拳法、通禅理, 武行僧技超异寻常。性豪侠,尤能书画。 | ” |
邵连科在咸丰三年(1853年)出任澎湖水师协的副将,鉴于台湾清代寺庙多委由官方延聘僧人主持的现象,探究达源和邵连科的渊源,位在台湾府(今台南市)的住持捐助澎湖地方上的诚敬堂方形香炉,以年代背景而言,不无可能,故诚敬堂的创建年份为咸丰六年(1856年),殊为可信。[1]
台湾学者张崑振在民国94年(2005年)出版的《台湾的老斋堂》一书中,曾言及“澎湖的斋堂信仰乃由中国大陆引入,非由台湾本岛转入”以及“建于光绪五年(1870年)的妈宫澄源堂为澎湖最早的斋堂”[6],两项论点随白沙乡港子村诚敬堂的考证资料出落,足以证实与事实有所出入。[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