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英语:Southwest University,缩写作:SWU),简称“西大”,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山麓,是2005年7月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是中国首批双一流高校,211工程建设学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西部的高水平综合型大学。
此条目疑似由大量爱好者内容组成。 (2010年8月27日) |
西南大学 | |||
---|---|---|---|
Southwest University | |||
校训 | 公公允能,日新月异 | ||
创办时间 | 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川东师范学校创办) 1950年(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农学院建立) | ||
学校标识码 | 4150010635 | ||
学校类型 | 中央部属高校 综合性大学 | ||
党委书记 | 张卫国 | ||
校长 | 王进军 | ||
教师人数 | 全职教师约3500人 (其中教授、教授1600余人,博导222人,硕导9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 | ||
学生人数 | 全日制学生约60000人 (本科约41000人、硕士约10000人、博士约1000人) | ||
校址 | 中国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29°49′36″N 106°25′29″E | ||
总面积 | 9629亩 | ||
建筑面积 | 158万平方米(2009年) | ||
藏书数量 | 438万册(其中抗战大后方出版物为海内外珍藏) | ||
隶属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
网站 | www | ||
|
概况
学校占地面积约8347亩,校舍面积约193万平方米。[2] 学校学科涵盖了哲、经、法、文、史、教、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55个一级学科。学校下设31个学院,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省部(市)级重点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19个专业硕士学位、105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在校学生近5万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万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万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6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美国生物医学与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400余人,研究生导师1100余人。
学校建有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3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1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出版社1个,主办发行学术期刊12种。建有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服务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十一五"期间,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数量和经费大幅增长,年增幅均达到20%,总经费超过9亿元。学校在"973"、"863"、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招标项目等都承担了重要研究课题,获得以上重大项目207项。申请专利389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30个,出版专著200余部,发表各类论文12000多篇。家蚕基因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先后两次在《科学》上发表,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成果入选"200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办学揽言
- 大学精神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
西南大学生于西南,立于西南;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百年耕耘,含弘光大;恰逢西部开发,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 校训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是1928年时任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校长的甘绩镛先生所题。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源于该校最早的办学渊源川东师范学堂。
学校象征
- 校徽
校徽整体呈圆形,由白底蓝字组成。主体图案为“西南大学”四个字的小篆体组成一口象形大钟,钟的下面是阿拉伯数字“1906”,代表西南大学最早的办学源头——1906年创立的川东师范学堂。低端标有西南大学的英文。
办学历史
年份日期 | 学校名称 | 历史事件 |
1906年 | 川东师范学堂 | 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创建 |
1914年 | 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 | 1914年官立川东师范学堂更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 |
1931年 | 川东共立师范学校 | 1931年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更名为川东共立师范学校 |
1932年 | 川东共立师范学校 | 1932年川东共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专修科)创建 |
1933年 | 四川乡村建设学院 | 川东共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专修科)改建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 |
1936年 | 四川省立教育学院 | 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 |
1940年 |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 1940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创建 |
1940年 | 私立乡村建设育才院 | 1940年私立乡村建设育才院创建 |
1940年 | 私立乡村建设学院 | 私立乡村建设育才院更名为私立乡村建设学院 |
1946年 | 私立相辉文法学院 | 1946年私立相辉文法学院由留渝复旦大学师生创建 |
1950年7月 | 川东教育学院 | 1950年私立乡村建设学院更名为川东教育学院 |
1950年 | 西南农学院 | 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艺系、园艺系、农产制造等系)、 私立相辉文法学院、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农艺系)等合并组建西南农学院 |
1950年 | 西南师范学院 | 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合并组建西南师范学院 |
1951年 | 西南师范学院 | 1951年重庆大学(体育系)并入西南师范学院 |
1952年 | 西南师范学院 | 1952年川东教育学院(部分)、重庆大学(文学院部分)并入西南师范学院 |
1952年 | 西南农学院 | 1952年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川北大学、贵州大学、 乐山技艺专科学校、西昌技艺专科学校、西南贸易专科学校 等7校的农学院/部分农业及经济管理系科并入西南农学院 |
1953年 | 西南师范学院 | 1953年昆明师范学院(物理历史地理等专业部分)并入西南师范学院 |
1953年 | 西南师范学院 | 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并入西南师范学院 |
1959年 | 西南师范学院 | 1959年重庆体育学院成立,西南师范学院(体育系)并入重庆体育学院 |
1961年 | 西南师范学院 | 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部分)并入西南师范学院 |
1985年 | 西南师范大学 | 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 |
1985年 | 西南农业大学 | 1985年西南农学院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 |
2000年 | 西南师范大学 | 2000年重庆轻工业职工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 |
2001年 | 西南农业大学 | 2001年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并入西南农业大学 |
2005年7月 | 西南大学 | 原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成立西南大学 |
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906年4月18日,在川东道员张铎(字振兹)的倡议和当地乡绅杜成章的赞助下,清政府在重庆正式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并纳为川东道署管理。同时任命铜梁人杨霖担任学堂监督即校长一职。生源由川东道所辖36县选送,也同时招收一定数量的自费生。
民国二十一年即1932年,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内举办乡村师范专修科。
在21军(刘湘任军长)和社会知名人士支持下,校董会于1932年秋,在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内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和中心农事实验场。
“开办之初,以经费基础未固,规模又只一班,乃由政府划归川东师范学校办理,而附设其中焉”。专修科“以研究乡村问题、培养中级乡村师范之健全师资为宗旨”,每年招收一个班40名学生。凡高中、后期师范毕业或同等学力、年龄在19―30岁之间、经学校录取者,即可入学学习。学生分两部分:一为川东各县申送者,均为官费;一为川东以外县分备资申送者,为自费。而后者名额不得超过总数的十分之二。是年8月,专修科先后两次招生,9月1日正式开学。首届共招生29人,农场也设在校内。
1933年2月,乡村师范专修科迁至磁器口后,班次增加, 规模扩大,但仍由川东共立师范学校派教师到该处上课。
1933年7月,四川省政府颁发《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办法及组织大纲》,并拨款4万元,正式将乡村师范专修科改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学生,与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分开,成为一所独立的高等院校。甘绩镛仍任该院院长。8月,学院开学行课。此时,学院仅设乡村社会系和农业系。加上专修科学生,共有100余人。
1935年初,乡建院共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11人,讲师10人。甘绩镛任四川省民政厅厅长后,21军派政务处副处长高显鉴接任院长。
由于乡建院之名与当时学制不合,四川省教育厅于1936年8月训令将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改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委任高显鉴为院长。次年2月,教育部批准省教厅的决定,准予设立。此后,系科逐渐调整或增加。
至1946年,全院已有7个系446名学生、133名教职员工(包括附属农场、附中、附小教职员在内)。到1949年11月重庆解放时,川教院共有教育、国文、数学、英文、史地、博物、农艺、农制、园艺等9个系,已经具备大学的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重庆除川教院外,尚有重庆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高校。
女师院创办于1940年9月,谢循初为院长,校址在江津白沙镇新桥。
抗战胜利后,经过整顿,由江津迁至重庆黄桷坪,于1946年9月在重庆招生。
女师院设置的系科前后变化不大,共有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音乐、家政8系和体育专修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重庆后,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拟筹建两所新的学院,一是将川教院的教育、国文、数学、英文、史地、博物等6系与女师院合并,筹建西南师范学院;一是以川教院的农艺、农制、园艺3系为主干,筹建西南农学院。
经过两个月的筹备,1950年10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合并,更名西南师范学院”。二校合并后,女师院教职工即从黄桷坪迁至磁器口原川教院内。1952年院系调整,西师从磁器口和沙坪坝迁到现在的北碚校址。
1985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西南师范学院改名为西南师范大学。
1950年11月27日,川教院农科3系与私立相辉文法学院、华西协和大学的相关系科合并,成立西南农学院。
1985年10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名为西南农业大学[3]:32。
2001年,其再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合并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
2005年7月,西师与西农两校合并为占地9629亩、校舍面积158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达50000余人的西南大学。学校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学校特色
由于现西南大学北区(原西南师范大学)校址是50年代初设在北碚的原川东人民行政公署和中共川东区党委的驻地,因此继承了相当多的原川东行署的建筑,这些建筑别具风格很有特色,虽然不高(多只有两三层),但是设计精美独特,围墙上爬满爬山虎等绿色植物,整个建筑从外面看起来颇为漂亮。这部分建筑现为西南大学第一行政楼和东方红俱乐部、党委宣传部等。
而以文学院为代表的一批50年代刚迁至北碚后兴建的教学楼多是青砖的苏式风格建筑。
2005年学校并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五十一装备研究所的建筑以前是川东军区的办公用地,这部分建筑在该校著名的李园森林之中,外观风格整齐一致。
|
西南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植被覆盖度高。南区即原西南农业大学的植物种类繁多美观。该校亦富有重庆地形特色,山多,坡多,树多,其中有相当多的树有几十年的历史。
|
历任校长
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学院)
|
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农学院)
| |||||||||||||||||||||||||||||||||||||||||||||||||||||||||||||||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
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四川乡村建设学院)
|
优势学科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个):“教师教育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建“优势创新平台” 由于原西农与西师的缘故,该校在师范类学科与农业类学科有较大优势,其中蚕桑学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03年由该校蚕桑学博士生导师向仲怀院士领导的中国家蚕基因组项目率先向世界公布第一个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而由黄希庭教授带领的基础心理学亦处于中国国内领先地位。逻辑学、生物学、教育学也是该校的强势科目。
学院设置
按学校官网顺序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法学院
-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 教育学部
- 心理学部
- 体育学院
- 文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新闻传媒学院
- 音乐学院
- 美术学院
- 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化学化工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地理科学学院
- 材料与能源学部
- 资源环境学院
-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
- 工程技术学院
- 生物技术学院
- 纺织服装学院
- 食品科学学院
- 园艺园林学院
-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 植物保护学院
- 动物科技学院
- 药学院 中医药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含弘学院
- 国际学院(留学生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
- 应用技术学院(应用技术本科,原为重庆轻工业职业大学,2000年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随西南师范大学组建西南大学。合校后为西南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改为现名。)
-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远程网络函授、成人教育)
- 三峡联合职业大学经贸科技学院(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位于西南大学校内,与西南大学毫无隶属关系。)
分校区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前身为始建于1938年的建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抗战时期为国民政府中央畜牧实验所、农业实验所和血清研究所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国内著名的四川省荣昌畜牧兽医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建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与原西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合并组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设立荣昌校区。2005年随西南农业大学组建西南大学。校区位于重庆市荣昌区。占地462亩、建筑面积13余万平方米,校区现有教职工482人,本、专科学生4300人。
位于重庆市渝北区,因渝北区原为江北县,故名江北校区。设西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是西南大学从事全日制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的学院。原为重庆轻工业职业大学,2000年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随西南师范大学组建西南大学。合校后原为西南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改为现名。
学生宿舍
该校学生宿舍区命名较有特色,分别以“桃”、“李”、“杏”、“梅”、“楠”、“竹”、“橘”、“茶”等命名,
目前西南大学共有园区八个,每个园区都有园区自律委员会,接受该校学生工作处的管理。
该校八个园区为:
|
科研机构
-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培育基地)
- 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教育部淡水生物生殖与发育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南方山地园艺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发光与实时分析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蚕桑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西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实验室
-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教育科学研究所
- 西南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 中国新诗研究所
-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 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
- 卢作孚研究中心
附属单位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国家级百强出版社)
-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国家级重点中学)
-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 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
境外合作交流
与日本合作姐妹院校包括:
杰出校友
- 吴宓,国学大师,比较文学家,著名西洋文学家。1950年起到西南师范学院任教,历任外语系、历史系、中文系教授,直至1978年逝世。将毕生珍藏图书古籍赠予校图书馆。
- 袁隆平,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 侯光炯,土壤学家,中国土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名誉校长。
- 吴明珠,瓜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
- 向仲怀,著名蚕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蚕桑系,曾任西南农业大学校长,现为西南大学教授。
- 孟安明,发育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 赵进东,植物生理学及藻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 袁道先,岩溶学家,岩溶环境学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 何文俊,植物病理学家,曾任教于原西南农业大学。
- 胡锦矗,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195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
- 蒋同庆,中国近代蚕桑学科的主要奠基者,任教于西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 张敷荣,新中国教学论学科的主要奠基者,任教于西南师范大学。
- 刘兆吉,美育心理学创始人,任教于西南师范大学。
- 方敬,中国当代诗人和文学翻译家,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
- 苏葆桢,国画大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
- 叶谦吉,生态农业的奠基者,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
- 蒋书楠,知名昆虫学家,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
- 管相恒,知名水稻遗传科学家,袁隆平院士老师。
- 陈世儒,知名园艺园林学家。
- 施白南,知名鱼类学家。
参考文献
参看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