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叶石涛(1925年11月1日—2008年12月11日),先祖为龙崎移居府城之望族,出生于台湾台南市白金町(打银街)。[1] 台湾当代文学作家,创作以小说与评论为主,散文及翻译为辅。叶石涛横跨日治与战后两个世代,小学前曾接受两年汉文私塾教育,毕业于台南州立第二中学校(今台南一中),初为日治时代作家西川满主持之《文艺台湾》的助理编辑。战后初任国小教师,1947年任台南工学院(今成功大学)总务处科员2年余,后再回任国小教职,旋于1951年9月因白色恐怖系狱3年。[2] 出狱后再考取国小教师,1965年一度辞教职,进入省立台南师范专科学校特别师范科就读1年。前后国小教职共39年,晚年获聘总统府国策顾问并授予二等卿云勋章。[3]
叶石涛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日治台湾台南州台南市白金町 | 1925年11月1日
逝世 | 2008年12月11日 台湾高雄市左营区高雄荣民总医院 | (83岁)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925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2008年) |
语言 | 台语、客语、日语、华语 |
教育程度 | 末广公学校 台南州立第二中学校 (今国立台南第一高级中学) 省立台南师范专科学校 (今国立台南大学)特别师范科 |
职业 | 作家、教师 |
活跃时期 | 1940年代-2008年 |
风格 | 台湾文学、台湾意识 |
家乡 | 台湾台南市 |
运动 | 白色恐怖入狱 |
配偶 | 陈月得 |
奖项 | 中国文艺协会中国文艺奖章文艺评论奖 台美基金会人文成就奖 中国时报文化贡献奖 真理大学台湾文学家牛津奖 高雄县文学奖等 |
写作生涯 | |
创作时期 | 1940年代─2000年代 |
体裁 | 小说、散文、评论(文学评论)、文学史、翻译 |
主题 | 台湾文学、台湾历史 |
文学运动 | 乡土文学论战(1977年) |
代表作 | 《台湾文学史纲》 《西拉雅族的末裔》 《三月的妈祖》 〈妈祖祭〉等 |
受影响于 |
叶石涛中学时即广泛阅读世界文学作品,战后更致力于文学评论、文学史著述。从事文学创作总计超过60年,出版书籍超过100本。主要作品有小说(约130万字)、文学评论、散文、随笔、书信、回忆录(约350万字)、文学史专著、翻译等,已出版作品有百余种,横跨日治时代及战后两个世代。其中,1987年完成的《台湾文学史纲》是台湾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台湾文学史,意义重大。叶石涛大部分的作品都以本名发表,另有郑左金、酪青、邓石榕、叶松龄、叶显国、周金满、璎珍、李淳、叶珒、邱素臻、许敦礼、叶左金等笔名。[4]
1925年(大正14年)11月1日,叶石涛生于台南州台南市白金町(旧称“打银街”,今台南市中西区民生路一带),为家中长男。父亲叶敦礼,母亲林𤆬治。6岁至台南大天后宫旁私塾,接受两年的汉文教育。8岁就读末广公学校(今台南市中西区进学国小)。14岁自公学校毕业,考入台南州立二中(今国立台南一中前身)。[5]
叶石涛自16岁开始从事小说创作。第一篇小说〈妈祖祭〉投稿于张文环主编之《台湾文学》,入选为佳作,未刊出,原稿已佚(入选评语刊于1943年1月31日出版之《台湾文学》三卷一号)。1943年三月,叶石涛自台南二中毕业并应聘至台北,担任西川满主持之《文艺台湾》杂志社任助理编辑,也开始在《文艺台湾》发表作品,如:〈林君的来信〉、〈春怨——献给吾师〉等。1944年,叶石涛以笔名“郑左金”撰写小说〈拂晓〉,获《台湾艺术》征文比赛第二名(二等赏),此作刊于《台湾艺术》2月号;同年辞去《文艺台湾》助理编辑工作,返回台南任宝公学校(今台南市立人国小)助教,并于皇民奉公会出版之《台湾文艺》一卷第六号发表小说〈美机败逃〉。
1945年(昭和20年)二月,叶石涛应召入营,任日本陆军二等兵;同年八月日本战败后,回到台南继续担任立人国小教师,并在二战结束后,开始学习中文,尝试以中文进行创作。[6]
战后叶石涛开始在《中华日报》、《新生报》与《公论报》等报,发表随笔、评论、翻译等多篇作品。
1946年于龙瑛宗主编之《中华日报》日文栏发表小说〈黛玉与宝钗〉、〈幻想〉、〈偷玻璃的人〉、〈江湖艺人〉等作;1948年于《新生报》“桥”副刊发表小说〈河畔的悲剧〉、〈来到台湾的唐・芬〉、〈澎湖岛的死刑〉并发表评论〈一九四一年后的台湾文学〉;同年于《中华日报》“海风”副刊发表小说〈复仇〉、〈娼妇〉,评论〈帝俄三大作家交恶〉、〈日本的女作家们〉;于《台湾力行报》“新文艺周刊”三期,发表小说〈归乡〉。1949年任台南市永福国小教师。隔年于《公论报》发表评论〈王尔德的童话〉、小说〈画家洛特‧莱蒙的信函〉;于《中华日报》发表小说〈莫里斯贝尼奥斯基的遭遇〉,并评论〈关于托玛斯・曼的三个短篇〉、〈斯托尔姆的短篇小说〉、〈关于毛姆〉、〈罗蒂与台湾〉、〈关于摩莱耶克〉、〈梅礼美的卡尔们〉、〈论左拉的文学思想〉等作。
1951年9月20日,27岁的叶石涛被国民党政府保密局逮捕拘问。1953年七月遭台湾省保安司令部依“知匪不报”判处有期徒刑五年。[7] 直到1954年九月才获减刑,其刑期缩短为三年,出狱并在台南市“建设厅自来水督导处”当工友。
狱后叶石涛除担任工友外,也尝试再以教员身份辗转于各地谋职,期间仍不忘持续进行文学创作与评论。
1955年考取嘉义县国小代课教员,分发至义竹乡过路国小任教;隔年担任路竹国小训导主任。1957年依代课教员任满二年得改任正式教员办法取得正式教师资格,调任台南县仁德乡车路墘国小(今台南市文贤国小)教师。1959年叶石涛与左营陈月得女士结婚,同年九月于《笔汇》一卷五期发表评论〈论日本现代文学的特质〉;十一月长子叶显国出生;隔年四月次子叶松龄出生。1965年叶石涛辞去文贤国小教职,进入台南师专(今台南教育大学)特师科就读,且将家眷迁往高雄左营(旧城);隔年毕业后,分发至宜兰县冬山乡广兴国小大进分校(今大进国小)任教,并于1967年八月,调任高雄县桥头乡甲围国小教师,自此定居左营。
此时期的叶石涛已展现出对台湾文学评论的兴趣,如在1965年《台湾文艺》二卷九期发表〈论吴浊流〈幕后支配者〉〉;同年十一月在《文星》九十七期发表〈台湾的乡土文学〉。1966年五月,在《幼狮文艺》廿四卷五期,发表〈狱中记〉;于《台湾文艺》三卷十二期〈吴浊流论〉以及〈锺肇政论〉,三卷十三期发表小说〈男盗女娼〉;八月于《自由青年》卅六卷三期发表〈评介锺理和〉,1967年发表评论〈两年来的省籍作家及其小说〉、〈论七等生的小说〉等,也持续撰写小说〈漂泊〉、〈蛇蝎〉、〈行医记〉与〈赚食世家〉等作。
叶石涛除了长期进行文学创作外,也耕植于文学评论,并致力于建构台湾文学史论,同时大量翻译日文书籍。
在1968年九月出版第一本评论集《叶石涛评论集》。1973年出版《叶石涛作家论集》,1975年出版小说集《叶石涛自选集》、1977年在《夏潮》杂志发表〈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1979出版评论集《台湾乡土作家论集》,同年五月与彭瑞金合编出版《1978台湾小说选》;同年七月与锺肇政共同主编出版《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八册,并与锺肇政等人发起筹建锺理和纪念馆。1980年获第一届巫永福评论奖,同年六月与彭瑞金合编出版《1979台湾小说选》,1981年六月出版评论集《作家的条件》,同年与郑烱明、陈坤仑、曾贵海、许振江、彭瑞金等人筹备创办《文学界》杂志。1983年二月出版编著《1982年台湾小说选》;同年四月出版评论集《文学回忆录》;同年九月出版评论集《小说笔记》、1985年出版评论集《没有土地,哪有文学》,并在1987年二月,出版台湾第一本文学史《台湾文学史纲》,该作获中国时报文化贡献奖。
另一方面,叶石涛也大量翻译或出版许多日文书籍,且涉猎广泛,如1973年出版译作多湖辉《思考的教室》、须贝一男《服装设计划法》;1974年出版译作进藤史郎《股票心理作战》、渡边正《大蒜健康法》、正比古《血型与人生》、每日新闻科学记者合著《向神挑战》、中村矿一《减肥健康食疗》、田中克己《两性遗传》等作;1975年出版译作相良守次《欲求的心理》、《四次元世界的99个谜》与《说话艺术的魅力》、平井富雄《自我催眠术》、《自然界的99个谜》、加藤秀俊《人际关系》、诧摩武俊《嫉妒心理学》以及《创造命运》等;1977年出版译作朝山新一《开放教室》、1979年出版译作宇贺田为吉《香烟的历史》、1986年出版译作松本清张著《女囚》以及松本清张等著《红颜薄命》、1987出版译作松本清张《红签》、夏目漱石等著《雪融》[8]
1987年国民政府宣布解严后,叶石涛开始以自身记忆进行自传性或半自传性的小说创作,也写下回忆录。
1990年出版评论集《台湾文学的悲情》、《走向台湾文学》,并在同年五月出版半自传小说《台湾男子简阿淘》。1991年自高雄县甲围国小退休后,出版小说集《馘首》、《叶石涛集》,在同年九月出版回忆录《一个台湾老朽作家的五〇年代》,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获台美基金会人文成就奖,叶石涛赴美领奖,在同年十二月参与《文学台湾》杂志创刊。1992与1993年分别出版评论集《台湾文学的困境》与《展望台湾文学》,另外也出版小说集《异族的婚礼》。并在1993年与1995年,分别获得且获第一届高雄县文学贡献奖与第一届府城文学贡献奖。1996年叶石涛出版回忆录《府城琐忆》,入选台湾省政府新闻处优良作品赞助出版;同年出版译作《台湾文学集1》、小说《台湾男子简阿淘》。1997年出版译作《西川满小说集1》,1998年出版评论《台湾文学入门》,同年获淡水工商管理学院(今真理大学)台湾文学系“牛津文学奖”。1999年出版译作《台湾文学集2》以及随笔、评论合集《追忆文学岁月》与回忆录《从府城到旧城》,并获成功大学名誉文学博士。2000年出版小说集《西拉雅族末裔潘银花》,同年获中国文艺协会荣誉文艺奖章、高雄市文艺贡献奖与行政院文化奖;并在九月出任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副会长,且出版随笔、评论合集《旧城琐记》,开始于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授课,而日文版《台湾文学史纲》在日本研文出版社出版(中岛利郎、泽井律之合译)。
2001年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推出“叶石涛全集搜集、整理、编辑计划”,同年九月获国家文艺奖,十月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对谈“土地、人民、流亡”,十二月出版小说集《赚食世家》。2002年应文建会(今行政院文化部)邀请,与锺铁民、黄武忠、彭瑞金等人,赴名古屋出席“台湾学会”年会,至东京大学演讲〈我的台湾文学六十年〉。2004年在《文学台湾》开始发表《蝴蝶巷春梦》系列小说,并在同年五月出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同年七月至十月,国家台湾文学馆举办“府城之星・旧城之月——叶石涛文物捐赠展”,同年10月15日荣获由陈水扁总统颁受“二等卿云勋章”。2005年在高雄世界诗歌节,与圣卢西亚诺贝尔奖诗人德瑞克・沃克特对谈“文学中的海洋意象”。2006年出版《蝴蝶巷春梦》,同年十月英文版《台湾文学史纲》出版,同年十二月《叶石涛全集》小说卷五册出版。2008年由“文学台湾基金会”策划,彭瑞金教授主持,国家台湾文学馆以及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合力出版《叶石涛全集》随笔卷七册、评论卷七册、资料卷一册。[9]
2008年4月,当时叶石涛已住进高雄荣民总医院加护病房,遂于4月27日假高雄荣总门诊大楼一楼第二会议室举行“《叶石涛全集》新书发表会”,原本希望叶老能够亲临会场,但在高雄荣总医师评估病情后并未能出席,而由家属代表出席;叶老夫人陈月得女士接受与会者致意,并由其子叶松龄先生代为致词。[6]
2008年12月11日,叶石涛于高雄荣总病逝,享寿八十三岁。[10] 12月26日,马英九总统发布褒扬令。2009年12月6日,叶石涛纪念铜像于高雄市中央公园内高雄文学馆旁湖畔揭幕。[11] 2012年8月,叶石涛文学纪念馆在台南开幕。[12]
叶石涛在经历日治时期与战后白色恐怖时期至解严后的过程中,认为应以乡土文学中的台湾意识,建构出属于台湾的文学史观。
在为彭瑞金《台湾新文学运动四十年》撰写书评时,叶石涛强调台湾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环,不附庸于任何外来统治民族,即便是日治时期,台湾文学也并非是日本文学的延伸,战后台湾文学更不是隶属于中国文学。[13]因此叶石涛刻意建立台湾乡土文学,透过文学所孕育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土地环境,以及文学传承的渊源与流变,建构台湾文学史观。[14]
1977年在《夏潮》杂志发表〈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发表于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之际,此文的特殊性在于叶石涛在“乡土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乡土文学史”的概念,叶石涛认为,台湾文学虽具有中国文学的普遍性,但在岛屿的种族经验与殖民经验洗礼下,已发展出与中国文学迥异的精神与内容。[15]
在叶石涛的文学作品或发言中,常能看见这种具备台湾意识的文学史观:
2018年12月7日,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促转三字第1075300145A号函文,[18] 有关叶石涛“明知为匪谍而不告密检举”之有罪判决暨其刑之宣告正式撤销。[19]
叶石涛曾获中国文艺协会中国文艺奖章的文艺评论奖、台美基金会人文成就奖、中国时报文化贡献奖、真理大学台湾文学家牛津奖、高雄县文学奖等,1999年获得成功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并兼任该校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10] 2000年获行政院文化奖,2001年获国家文艺奖,并于2000年陈水扁政府聘任为文化总会副会长、国策顾问等职务。这些荣誉是叶老多年来在寂寞的创作路上辛勤笔耕的些许安慰。
台湾文学馆、高雄市文化局出版,2008年。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