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特纳龙属(学名:Morturneria)为已灭绝的蛇颈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南极洲。
莫特纳龙属 化石时期:马斯特里赫特期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爬行纲 Reptilia |
目: | †蛇颈龙目 Plesiosauria |
科: | †薄板龙科 Elasmosauridae |
演化支: | †真薄板龙类 Euelasmosaurida |
演化支: | †威德尔泳龙类 Weddellonectia |
亚科: | †极泳龙亚科 Aristonectinae |
属: | †莫特纳龙属 Morturneria Chatterjee and Creisler, 1994 |
种 | |
|
研究历史
贝托达诺组位于南极洲西摩岛西南半部。于1981–1982年、1983–1984年及1984–1985年的夏天,在该地层组的古生物学探勘共发现了8具不完整的蛇颈龙骨架化石。其中之一,编号TTU P9219,包含了一个头骨及数节颈椎。样本发现于一处沟壑内,属于该地层组的上层,又被称为“软体动物单元层(molluscan units)”。化石被保存于坚硬石灰岩质的团块之中,这让取出化石样本的作业变得十分艰难,且由于其周遭土质属永冻土,挖掘队伍难以将覆盖其上的土壤沉积物移除。低温也让石膏固定的作业难以运作,团队必须透过露营锅具与铝箔来集中加热这些石膏,防止石膏在包覆化石前就凝固。化石最后再透过工具及乙酸进行清修以移除样本周遭的岩石[1]。
1989年,萨克·查特吉与布莱恩·史莫将样本TTU P9219与其他标本纳入研究并发表了新属及新种西摩岛特纳龙(Turneria seymourensis)。种小名来自于发现地点西摩岛,属名则是为了纪念莫特·特纳(Mort Turner)博士,出自于特纳博士于西摩岛该地区针对古生物学相关的研究与贡献[1]。然而,特纳龙属的拉丁文属名Turneria已经存在于琉璃蚁亚科下的一个属。有鉴于此,于1994年查特吉与本·卡斯勒将特纳龙属重新命名为莫特纳龙属(Morturneria),同样是纪念莫特·特纳博士[2]。
2003年,由苏尔玛‧加斯帕里尼及其同事所做的研究发现莫特纳龙属与极泳龙属为近亲,甚至提出莫特纳龙可能是极泳龙(A. parvidens)的幼年个体。由于极泳龙较早命名,这使得莫特纳龙属会被视为是极泳龙属的次异名[3]。2017年,由F‧罗宾‧欧吉夫主导的研究重新分析了莫特纳龙的头颅化石,他们虽然同意加斯帕里尼对于该样本属于幼年个体的结论,但其他的差异得以将莫特纳龙属视为是独立属,而非极泳龙属的异名。他们同时也发觉到保存于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内出土自西摩岛包含颅后部位的成年莫特纳龙化石,虽然外型与极泳龙近似,但仍然有特征足以分别两者,更支持了应将两者分别为两个不同的属[4] 。在2019的研究论文中,伊丽莎白‧莱斯特将另一个于探勘中所发现的化石归类为莫特纳龙,编号为TTU P9217,包含更多颈椎、右肱骨、几乎完整的左前肢(仅缺少肱骨近端)、及左股骨。除此之外,也有发现其他化石可能与正模标本均属于同一个体,包含了肱骨头、下肢骨、腕骨及三节趾骨[5]。
描述
莫特纳龙的前上颌骨组成其外鼻孔的前缘与内缘、上颌骨组成其余的前缘及外缘、额骨与前额骨则组成外鼻孔的后缘。前上颌骨与上颌骨上布满小孔。前上颌两侧各具有八枚牙齿。上颚最前面五对牙齿具有明显的齿槽,在这其后的齿槽越变得不明显,上颚牙齿紧密排列类似梳子,向外延展。额骨组成眼眶上缘,前额骨则组成眼眶的前缘。额骨具明显弯曲,前端向外侧延展,可能用于保护眼睛[4]。
古生物学
2003年,加斯帕里尼指出西摩岛莫特纳龙的正模标本属于一头未成年个体,肇因于其较小的体型及未愈合的脊椎骨椎弓[3]。和其他蛇颈龙不一样,莫特纳龙下颚的牙齿为向下外翻,这让牠们得以挖起海底的沉积物,并透过这些牙齿过滤,捕捉潜藏于其中的端足类及其他小型动物,就如同现代的灰鲸[4]。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