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天后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北天后宫,原名艋舺新兴宫,俗称西门町天后宫、西门町妈祖庙[1],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万华区的天后宫,主祀天后妈祖,庙址原为日本佛教真言宗之弘法寺。该庙前身新兴宫肇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原址为艋舺直兴街(今贵阳街与西园路交叉口,青山王馆附近),1943年被日本政府征收,檀越将神暂奉于艋舺龙山寺,1948年进驻西门町。
又该庙迁徙前曾与艋舺龙山寺和艋舺祖师庙并称“艋舺三大庙门”,迁庙后,地方人士改称艋舺龙山寺、艋舺祖师庙与艋舺青山宫为“艋舺三大庙门”,或者把龙山寺、祖师庙、青山王馆与本庙直接合称为“艋舺四大庙”[2][3][4]:20。
沿革
台北天后宫的前身是“艋舺新兴宫”,根据《淡水厅志》的记载,兴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4]:20[5]:24。该庙为番薯市街(后改为“欢慈市街”,在贵阳街一带)的重要庙宇,建庙后市街即以此为中心往东、北发展[4]:20[5]:24。而关于妈祖的由来,一说是两百多年前,有一唐山船至台湾行商,便将船上由唐山迎来之海神妈祖神像,请到艋舺街上奉祀香火[4]:22[5]:26。事毕,船主起帆回程时行进艰难,遂请神谕,知是妈祖有意留台济民,因此再度将神像请回艋舺,之后由当地行船业者合力于番薯市街兴建庙宇[4]:22[5]:26。而庙名则因为台北地区发展始自新庄,艋舺相对而言属于“新兴”发展地区,故命名为“新兴宫”[4]:23[5]:26。而除了上述说法之外,另有新兴宫妈祖分香自湄洲天后宫,或是新庄天后宫(今 新庄慈祐宫),或从河流漂流所得的说法[4]:24[5]:27。
而关于建庙年代,在《台湾日日新报》上,则另外出现过五种版本的说法[5]:27:
建庙年代 | 刊登日期 | 备注 |
---|---|---|
康熙末年 | 1908年7月21日 | 说是开台纪念之庙 |
康熙廿七年(1688年) | 1918年2月5日 | |
乾隆六年(1741年) | 1920年5月9日 | |
乾隆壬子年(1792年) | 1921年4月30日 | 即乾隆五十七年。 |
雍正十年(1732年) | 1935年7月25日 | 报载当时新兴宫正准备建庙203年庆,以此推算出雍正十年(1732年)[5]:28 |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艋舺仕绅、商行在新兴宫右侧立“添建艋舺大渡碑记”(现存国立台湾博物馆),纪念林成祖等人捐钱兴建大渡以便渡河,此外还记载说渡河的规费会捐给新兴宫当香油钱[5]:31。而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时,新兴宫发生火灾,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4]:25[5]:14。
进入日治时期后不久,于明治廿九年(1896年)成立了大日本台湾佛教会,本部便设于“艋舺妈祖宫”(新兴宫)内[5]:34。之后新兴宫内又设置了国语传习所,曹洞宗从军布教使佐佐木珍龙又在庙中设立了慈惠医院[5]:34。此外根据《台湾日日新报》的记载,艋舺的壮丁团事务所就设在新兴宫内[注 1],而且当地的治安状况似乎不好,庙里的住持曾经被骗两次[注 2][5]:34。又根据日方的调查资料,当时新兴宫土地面积有160多坪(建筑面积127坪),显见具有相当规模[4]:24。
二次大战爆发后,日本官方于昭和十八年(1943年)以开辟防空道路为由,征收土地,拆除新兴宫,信徒遂将神像及神器暂奉于艋舺龙山寺后殿[4]:25[5]:36。《台北天后宫的历史》一书认为艋舺新兴宫跟大稻埕慈圣宫可能是因为未依附日本佛教宗派(如曹洞宗等),又是汉人信仰中心而被日本官方以开路为由拆除[5]:37。
二次大战结束,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日本人奉盟军命令引扬归国,弘法寺被接手的陈宗坦改为“慈光禅寺”,但后来于民国37年(1948年)6月被当时的台北市教育局长黄启瑞以管理不善为由撤换,并将寺院建筑转给新兴宫使用[5]:51。此外另有说法认为战后该寺由台北市教育局接管后,经新兴宫信徒争取才将弘法寺改为新兴宫;又有说法认为是教育局长黄启瑞为让妈祖有所奉祀,提供“法华寺”(在西宁南路上)与“弘法寺”让信徒选择,而信徒认为法华寺坐西朝东与新兴宫旧庙坐北朝南不同,遂选择弘法寺[4]:32、33。新兴宫信徒之后在该年(1948年)7月7日[注 3]从龙山寺后殿将妈祖送到“慈光禅寺”(弘法寺)[5]:51[4]:33。然而此一将佛寺转由传统信仰庙宇使用的做法,引起佛教界的不满,中国佛教会台湾省分会即在民国37年(1948年)年底向诸多单位寄出陈情信函,但最后在经过行政诉讼后,判决黄启瑞胜诉[5]:52、53。
原本该庙仍以“新兴宫”为庙名,但在民国41年(1952年)8月以掷筊方式取得妈祖神示,将庙名改为“台湾省天后宫”[注 4][4]:34。次年(1952年)12月20日上午,因国际联谊社[注 5]里面的雪园中菜部失火,延烧至天后宫,导致原弘法寺建物与清朝留下来的文物遭到烧毁,仅有神像等部分文物被抢救出来[4]:34、35[5]:54。碍于经费问题,火灾后仅以木板搭盖简陋庙宇,民国48年(1959年)11月29日才配合妈祖一千年圣诞纪念活动募款重建正殿[5]:55[4]:35。民国56年(1967年)因台北市由省辖市升格为院辖市,故改称“台北天后宫”[5]:57[4]:35。
民国96年(2007年)该庙主办“北台湾妈祖文化节”,邀请北台湾各县市代表性妈祖庙到此会香[5]:58。
奉祀神祇
据说原本该庙迁入弘法寺旧址时,尚无供奉弘法大师,是后来信众受到弘法大师托梦,才于左侧殿供奉[4]:45。天后宫除了在左侧殿祀奉弘法大师空海像之外,另在殿外水池旁有一尊弘法大师的石雕[4]:80、81。左侧殿中的弘法大师雕像为坐姿,背后有一幅弘法大师画像,殿外的弘法大师石像为立姿,头戴斗笠,左手持钵,右手持杖。
而因为现址前身弘法寺是高野山真言宗台湾总本山,且有供奉弘法大师,故1973年以来日本高野山金刚峰寺和东京别院在每年10月到12月间都轮流派遣僧侣到台北天后宫,举行朝圣礼佛法会[4]:45[5]:70。因平日供奉弘法大师处空间略小,所以此时候会将弘法大师像移到正殿以利法会进行[5]:70。
宗教活动
不只于神明圣诞,台北天后宫于周日以外的每天上午9点,都有约40分钟的诵经,包括佛教与道教经典[5]:64、65。而该庙每年有三次绕境活动,首先是农历三月廿一因妈祖圣诞而举行的绕境活动,范围包括西门町与艋舺,而且会经过新兴宫旧址[5]:65。另外十月二日则会在艋舺晋德宫神明圣诞时,基于交陪关系而会配合绕境[5]:65。十月廿二万华地区大拜拜时,会前往艋舺青山宫配合绕境[5]:65。而除了绕境之外,在妈祖诞辰[注 6]、中元节[注 7]与秋季[注 8]均会举行法会[5]:66。
台北新四国遍路八十八所石佛起点
第1番 | 竺和山 | 灵山寺 | 释迦如来 | 西门町弘法寺 |
第2番 | 日照山 | 极乐寺 | 阿弥陀如来 |
另一间称为台北天后宫的妈祖庙,是清德宗光绪14年(1888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所建的台北大天后宫,在日本明治44年(1911年)遭遇强烈台风侵袭倒塌以致无法修复,故于大正元年(1912年)拆除改建为新公园中的水池[6],而妈祖神像被迎至三芝福成宫供奉。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