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指的是一种对自己本我直观感受[1][2],也可以解释为一个人是如何理解自己的性格、感受、动机和欲望,并做出相应行为的过程。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个“人”,并认真思考自己所在的环境、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方式之时,自我意识就随即出现[3]。拥有高度自我意识的人能很快觉察到自己的需求,无论是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还是高层次的道德需求,并且根据需求做出学习、提升、进步、纠错、反省、总结等行为,最后往特定目标迈进。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有更多的自我意识,那么就会对他的现实生活更有利,但不一定会造成自私心理。
神经生物学背景
此这篇文章的结论基于Ramachandran所写的微论文而来,并不能代表整个领域,或其章节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23年3月7日) |
关于大脑的哪一部分造成了我们的自我意识,以及我们在生物学上应该将何种生物电讯息定义为自我意识,这目前尚不明确。Ramachandran博士推测镜像神经元可能是提供人类自我意识的神经,亦是自我意识在整个生物学之中的基础[4]。在2009年为Edge Foundation撰写的一篇文章中,Ramachandran 对他的理论给出了以下解释:“……我还推测这些神经元不仅可以帮助模拟其他人的行为,而且可以转向‘内向’——如它是——创建你自己的二阶表示或元表示较早的大脑过程。这可能是内省的神经基础,以及自我意识和其他意识的相互作用。显然这里存在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是……要点是两者共同进化,相互丰富,创造出现代人类所特有的成熟的自我表现。[5]”
从生理需求演变为哲学概念
在健康和医学中,身体意识是指一个人准确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各种内部感觉上的整体能力。本体感受和内感受都允许个人有意识地意识到多种感觉[6]。本体感觉允许个人和患者专注于他们的肌肉和关节、姿势和平衡的感觉,而内感觉用于确定内脏器官的感觉,例如波动的心跳、呼吸、肺痛或饱腹感。过度敏锐的身体意识、不敏锐的身体意识和扭曲的身体意识是存在于各种健康障碍和状况中的症状,例如肥胖、神经性厌食症和慢性关节痛[7]。例如,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存在对饱腹感的扭曲感知。
人类发展中的身体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物理对象,具有物理属性,可以与其他对象相互作用。测试表明,在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蹒跚学步的幼儿就已经意识到他们接收到的本体感受和视觉信息之间的关系[8]。这称为第一人称的自我意识。
在18个月左右及以后,孩子们开始发展反思性自我意识,这是身体意识的下一个阶段,涉及孩子们在倒影、镜子和图片中认识自己[9]。尚未获得身体自我意识这一阶段的儿童,往往会将自己的倒影视为其他儿童,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就好像他们在面对面地看着别人一样。相比之下,那些达到这种觉知水平的人会认识到他们看到了自己,例如在反射中看到自己脸上的污垢,然后触摸自己的脸将其擦掉。
在蹒跚学步的孩子变得具有反思性自我意识后不久,他们开始培养将自己的身体识别为时空中的物理对象的能力,这些物理对象会相互作用并影响其他对象。例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被放在毯子上,当被要求把毯子递给某人时,他会意识到他们需要离开毯子才能提起它[8]。这是身体自我意识的最后阶段,称为客观自我意识。
迄今为止,黑猩猩和其他类人猿——已被广泛研究的物种——在动物自我意识的相关性方面最有说服力的发现和最直接的证据与人类进行了比较[10]。
对海豚进行了类似的测试并取得了相同的结果。纽约水族馆的心理生物学家戴安娜·赖斯 (Diana Reiss)发现宽吻海豚可以认出镜子里的自己[11]。
研究人员还使用标记测试或镜像测试[12]来研究喜鹊的自我意识。由于大多数鸟类的喙以下是盲目的,Prior 等人[10]。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标记鸟的脖子:红色、黄色和黑色(作为模仿,因为喜鹊原本是黑色的)。当被放在镜子前时,带有红色和黄色斑点的鸟开始抓挠它们的脖子,这表明它们了解自己身体上有不同的东西。在用一面镜子和一个标记进行的一次试验中,五只喜鹊中的三只表现出至少一个自我导向行为的例子。喜鹊通过向镜子移动并向后看来探索镜子。其中一只喜鹊,哈维,在几次试验中会捡起物体,摆姿势,拍打翅膀,所有这些都在镜子前,嘴里叼著物体。这代表了一种自我意识;知道他自己和现在正在发生什么。趋同进化,其中相似的进化压力导致相似的行为或特征,尽管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它们[13]。
在黑印和镜子的试炼中,发生了一些对喜鹊自身身体的轻微行为。在这项研究中假设[10]黑色标记可能在黑色羽毛上略微可见。研究者指出[10],“这间接支持了这样一种解释,即通过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上不寻常的部位来引发对标记区域的行为。”
喜鹊的行为与没有镜子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在无镜子试验中,一个与镜子大小和位置相同的非反光灰色板被换入。当标记存在时,颜色或黑色没有任何标记定向的自我行为[10]普莱尔等人。数据在数量上[10]与黑猩猩的发现相符。总结标记测试,结果表明[10],喜鹊明白镜像代表自己的身体。
植物的自我意识是自我意识领域的一个边缘话题,主要由植物学家研究。植物能够感知自我的说法基于发现植物由于基因选择机制而无法自我繁殖的证据。此外,由于植物卷须中的化学受体,葡萄藤植物已被证明可以避免缠绕在自己周围。植物独有的自我意识意味着植物可以识别自我,而所有其他已知的自我意识概念都涉及或以识别非自我的能力为中心。
June B. Nasrallah 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授粉机制也是一种对抗自我繁殖的机制,这为植物可以被视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体奠定了科学证据的基础。植物中的 SI(自交不相容)机制在某种意义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自我意识源自识别自我而非非自我的能力。SI机制功能主要取决于基因S-位点受体蛋白激酶(SRK)和S-位点富含半胱氨酸蛋白基因( SCR)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自花授粉的情况下,SRK 和 SCR 结合以激活 SKR,从而抑制花粉受精。在异花授粉的情况下,SRK 和 SCR 不结合,因此 SRK 不被激活,导致花粉受精。简单来说,受体要么接受要么拒绝花粉中存在的基因,当这些基因来自同一株植物时,上述 SI 机制会产生一种反应,阻止花粉受精。
Yuya Fukano 和 Akira Yamawo 的研究提供了葡萄藤植物自我歧视与机制发现已经建立的其他分类之间的联系。它还有助于为植物自我歧视机制的证据奠定基础。该文章声称,存在于开花植物和海鞘中的生物自我歧视机制也存在于藤本植物中。他们通过对自邻和非自邻植物对进行触摸测试来验证这一假设。该测试是通过将一组植物放置得足够近,以便它们的卷须彼此相互作用来进行的。触摸测试的结果证明了地上植物自我歧视的证据。
剧院
除了自我意识之外,戏剧还关注其他意识。剧院观众的体验与个人的自我意识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由于演员和观众不得为了维持语境而“打破”第四堵墙,因此个人不得意识到对他或她的现实的人工或建构感知。这表明自我意识和应用于他人的社会建构都是人为的连续体,就像戏剧一样。诸如《六个寻找作者的人物》或《绿野仙踪》等戏剧作品构建了第四堵墙的另一层,但它们并没有破坏主要的幻觉。
科幻小说
在科幻小说中,自我意识描述了一种基本的人类属性,这种属性通常(取决于故事的情况)将人格赋予非人类。如果一台电脑、外星人、邪神、昆虫或其他物体被描述为“有自我意识”,读者可能会认为它将被视为一个完全的人类角色,具有与正常人相似的权利、能力和愿望[15]。在科幻小说中,“ sentience ”、“ sapience ”和“ consciousness ”等词的用法类似。
机器人的自我意识
为了具有“自我意识”,机器人可以使用内部模型来模拟自己的动作[16]。
另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