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翅目(学名:Hymenoptera)是昆虫纲中的一个目,其名来自于本目昆虫膜一般的,透明的翅膀。本目包括各种蜂和蚂蚁。在全世界有约100科,已描述约15万个物种[1][2],已知绝灭物种2,000种以上,实际物种数量估计可能超过100万种[3],是昆虫纲中第三大的目(次于鞘翅目和鳞翅目)[4]。起源自三叠纪[5]。
特征
- 多属中、小体型:膜翅目中的昆虫的体长从0.25到7厘米不等,最大的翅展达10厘米,小的膜翅目的昆虫的翅展只有1毫米,是昆虫中最小的。
- 膜质翅膀:一般这些昆虫拥有两个透明的,膜一般薄的翅膀,翅膀上的脉将每个翅膀分为面积比较大的格,翅膀的运动一般方向相同。有些膜翅目的昆虫的翅膀也完全退化了(比如蚂蚁中的工蚁)。飞行时膜翅目的两个翅膀一般同步运动。
- 复眼发达:大多数膜翅目昆虫有两个大的复眼和三个小的单眼。
- 口器发达:一般膜翅目的口器可以咀嚼、舔舐功能兼具,但也有一些昆虫的嘴用来吸舐,比如蜜蜂。
- 完全变态:生活史是经历卵、幼虫、蛹及成虫等四阶段的过程。膜翅目是全变态类昆虫中唯一有产卵管的昆虫,许多膜翅目昆虫的产卵管变异为一根螫针。
- 许多物种具有社会性,也有不少膜翅目行寄生。
- 大部分为单双倍体生物(haplodiploid),意思是雄虫由未受精卵孵化而来,为单倍体(n),雌虫则由受精卵孵化而成,为双倍体(2n)。
分类
传统形态学中,依据身体形态将膜翅目分为广腰亚目和细腰亚目,但如果从支序分类学的角度上讲,细腰亚目完全是广腰亚目的一个子类群,包含广腰亚目全部物种在内的最小包容支也包括整个细腰亚目,这使得在不考虑化石物种的情况下,广腰亚目变成了膜翅目的一个次异名。因此目前广腰亚目已被视为一个并系群而逐渐被淘汰。
广腰亚目为并系群,该亚目昆虫通常称为叶蜂、锯蜂或锯蝇(Sawfly),为膜翅目中较原始的种类。幼虫一般是植食性,外观近似于鳞翅目幼虫。雌成虫的产卵管没有演化成螫针。
细腰亚目由广腰亚目进化而来,包括大多数的膜翅目物种,被认为是单系群。该亚目昆虫腹节隘缩,形成如同“腰”一般的细长体节,例如蚂蚁和各种蜂类。以形态学来看,细腰亚目的第一腹节并入了胸节之中,形成了所谓的“前伸腹节”,而第二腹节(有些物种包含第三腹节)隘缩,形成所谓“腰节”,但事实上,前伸腹节和腰节都是腹节的一部分。
绝大多数细腰亚目的幼虫没有足,呈蛴螬状。许多细腰亚目的物种有育幼行为。一些细腰亚目的物种具有社会性,如蚂蚁、黄蜂、蜜蜂等;另一些则为独居(称作独居蜂),如切叶蜂等。
|
广腰亚目 Symphyta |
由演化树可得知广腰亚目为一倂系群。
螫针和毒
许多细腰亚目物种的产卵管演化为螫针,如黄蜂、蜜蜂和大部分物种的蚂蚁等。
当中许多品种的雌虫可以将其螫针刺入猎物或敌人的皮肤并注射由毒腺分泌的毒液。部分品种(比如黄蜂)可以将它们的刺拔出,因此可进行多次攻击,另一些(比如蜜蜂)的刺具有倒刺,螫入目标后螫针会留在目标身上(不过只留在温血动物的皮肤中),蜜蜂挣脱目标时内脏会随着留在目标体内的螫针被拉出,因此会在螫人后的数分钟内死去。
有些蚂蚁可以喷射毒液,有些会利用大颚固定敌人,再用腹部末端的螫针注射毒液。
一般膜翅目昆虫只有在紧急状态下才进攻人,比如在保护巢或觉得它们受到威胁的时候。
为了避免被刺一般不应该走近蜂巢(保持4米以上的距离),在蜂附近不要做快的行动。被刺后尽量快速离开,因为其它蜂可能会被散发出来的气味吸引。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