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类组学(英语:Lipidomics)是生物系统中细胞脂类途径和网络的大规模研究[1][2][3]。“脂类组(Lipidome)”一词用于描述细胞,组织,生物或生态系统中的完整脂类谱, 是“代谢物组(Metabolome)”的一个子集,其中还包括其他三大类生物分子:蛋白质/氨基酸,糖类和核酸。脂类组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它受到质谱法(MS),核磁共振波谱法(NMR),荧光光谱,双极化干涉测量,和计算方法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推动,并且结合到脂类在许多代谢疾病中的角色的认识,例如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中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这个迅速扩大的领域[4]补充了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系统生物学的家族。
脂类组学研究涉及数千种细胞脂类分子种类的鉴定和定量及其与其他脂类,蛋白质和其他代谢物的相互作用。脂类组学研究人员检查细胞脂类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和动力学以及系统摄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韩贤林(Han, Xianlin)和Gross[5]等首先通过将脂类分子种类中固有的特定化学性质与综合质谱方法相结合,首先定义了脂类组学领域。 虽然脂类组学属于更广泛的“代谢物组学”(Metabolomics)领域,但由于脂类相对于其他代谢物的独特性和功能特异性,脂类组学本身就是一门独特的学科。
在脂类组学研究中,大量定量描述不同脂类分子种类的含量和组成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的信息通过改变其生理或病理状态而造成细胞摄动后累积。 从这些研究中获得的信息促进了对细胞功能变化的机理性认识。 因此,脂类组学研究通过鉴定细胞脂类代谢,运输和体内平衡的改变,在定义脂类相关疾病过程的生物化学机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脂类研究的关注也从美国NIH资助的"脂类代谢途径研究计划"(LIPID MAPS Consortium)的倡议[6],和欧洲脂类组学倡议(ELIfe)[7],和日本政府资助的脂类库(Lipid Bank) (LipidBan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等计划中看出。
脂类的结构多样性
脂类是一组多样化且普遍存在的化合物,具有许多关键的生物学功能,例如作为细胞膜的结构成分、作为能量储存来源和参与讯号传导途径。 脂类可以广义地定义为疏水性或两亲分子小分子,其完全或部分源自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化亚基或“构件”:酮酰基(ketoacyl)基团,和异戊二烯基团[8]。 脂类中发现的巨大结构多样性源自于这些结构单元的各种组合的生物合成。 例如,甘油磷脂由甘油主链组成,该甘油主链连接到大约10个可能的头基之一以及2个脂肪酰基/烷基链,其又可以具有30个或更多个不同的分子结构。实际上,由于取决于细胞类型的链偏好以及检测极限,并非所有可能的排列都可以通过实验检测到 - 尽管如此,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已检测到数百种不同的甘油磷脂分子种类。
参阅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