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598号决议(英语: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598)是一项在1987年7月20日通过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该决议是在两伊战争期间第六次要求停火的决议。伊朗及伊拉克双方分别在1988年7月20日及7月23日接受停火协议。8月20日正式休战,安理会随后根据第619号决议派遣观察团监督停火。
正式休战后,观察团在成立的九周内收到1072宗违反停火协定的投诉,但大部分个案都十分轻微,决议总体上得到贯彻。另外双方逐步交换战俘和士兵遗体,行动直到2003年最后一位战俘回国为完结。
背景
两伊战争由1980年9月开始。战争初期伊拉克占上风,伊拉克在1980年10月攻陷伊朗最大的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威胁伊朗的“石油首都”阿巴丹和胡齐斯坦省的首府阿瓦士。但由于伊拉克军队士气低落、缺乏领导,很快便被伊朗军队击退。[1]
伊朗军队在1981年的春季和夏季发动了反攻,但战争仍继续拖延下去且变得更加血腥[1]。1982年,伊朗反攻的势头继续增强,并发动了一系列攻势[2]。伊朗军队在1982年6月成功将伊拉克赶回边境后[1],时任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在内部存在的反对声音下决定入侵伊拉克。但入侵行动很快便因伊拉克的防御工事而受阻,伊朗军队开始将目标转为削弱伊拉克军队的实力。[2]
作出本次决议前,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已经五次要求双方停火,分别是第479号、第514号、第522号、第540号、第582号和第588号决议。
伊朗以安理会偏向支持伊拉克、伊拉克仍然占领部分伊朗领土为由,忽视了514号决议之后第二天开始攻入伊拉克本土[3]。另外联合国在第540号决议中要求尊重其他沿岸国的完整性,呼吁双方停止攻击港口。[4]
决议内容
决议的目标包括:
- 要求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及伊拉克共和国双方停火,同时立即停止陆上、海上、空中的任何军事行动。
- 要求伊朗及伊拉克将一切军队撤回到国际承认的边界。
- 由联合国派遣观察员以核查和监督停火及撤军。
- 敦促按照《日内瓦公约》交换战俘。
- 促请两国协助执行决议、进行调解努力。
- 在国际援助下重建,并且派遣专家组研究重建问题。[5]
另外,本次决议是自两伊战争发生以来,首次使用《联合国宪章》第39至42条所作出的决议,如第41条规定联合国可以以中断经济关系或者外交关系(例如实施经济制裁);而第42条允许安理会动用海陆空三军以对违反决议的国家实施“强制措施”。[6]
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7]。美国资深外交官卡梅伦·R·休姆表示第598号决议的顺利通过,有赖于常任理事国之间不断的谈判,同时表示当时美国和苏联越来越重视双边的关系。[8]
决议通过后的磋商
决议通过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哈维尔·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于1987年9月前往分别前往德黑兰及巴格达,并且与双方进行磋商,但伊朗方面仍然表示拒绝接受计划[9],随后在同年10月向安理会提交第598号决议的详细执行计划[10]。联合国安理会规定双方必须在1987年10月30日前执行决议,但双方仍然没有同意。苏联方面曾经向伊拉克施压,要求伊拉克执行决议,但都被拒绝;伊朗方面批评该计划存在“根本缺陷和不一致”[10]。在限期过后,美国政府率先对伊朗实行制裁,并且在10月19日攻击两个伊朗石油钻井平台。之后联合国透过封锁海岸,实施对双方的武器禁运。[11]
在初期,伊朗拒绝了第598号决议的停火决议,于1987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形容该决议“是如美国等强权强迫之下采取应被谴责的立场”[12]。伊拉克很奇怪地突然在1988年3月初,主动清理阿拉伯河部分淤塞,但在3月8日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公开声明拒绝撤军,说道“这只会令伊朗有机会利用人海战术越过伊拉克边境”[13]。同时伊朗军队内部及社会开始出现反战情绪,导致兵力短缺的问题。伊拉克军队借时机发动攻势[9],在1988年4月18日攻占法奥半岛,5月在巴士拉以东进行了大规模炮击和化学攻击,成功夺回一个边境哨站。随后伊朗军队试图重新集结以反击,但在伊拉克的攻击下全面崩溃。到七月中旬,伊拉克夺回大部分伊朗占领的领土,伊朗无法抵抗伊拉克的攻势[2],最后伊拉克于同月再度攻入伊朗本土。[14]
在国际压力和军事失利下,令到伊朗不得不考虑停战[14]。1988年7月17日,时任伊朗总统阿里·哈梅内伊致函联合国秘书长,接受第598号决议。伊拉克表示基本上同意第598号决议的内容[10],但伊拉克方面仍然以停火协议过于模糊、要求伊朗最高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亲自同意停战为理由而拒绝停火,并且在7月18日袭击布什尔的一个核反应堆,最后霍梅尼在7月20日发表声明同意停火,同时在声明中说道“那些因殉难而离开的人是幸福的,我感到不幸的是我仍然活着”,说这次决定对他而言“是喝下一杯有毒的圣酒”。在美国及西欧国家的施压下,伊拉克于7月23日接受停火[15],8月6日正式停火[10]。但双方仍然在达成协议的三周内,仍然发生了一些军事冲突,双方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俘虏更多士兵作为人质,以提高自己的谈判地位[16]。之后,7月26日至8月7日期间,联合国秘书长与伊朗外交部长进行6次会唔;然后和伊拉克代表进行6次会议。[10]
联合国安理会在1988年8月8日召开会议,决定于8月20日起正式休战[2][16]。在停火协定生效第一天,联合国方面表示没有收到任何关于违反停火协定的投诉,同日伊拉克在战争发生后首次派遣一艘油轮通过波斯湾,重开巴士拉国际机场。[17]
执行
1988年8月27日,联合国根据早前通过的第598号及第619号决议,成立联合国两伊军事观察团(英语:United Nations Iran-Iraq Military Observer Group;简称UNIMOG)[18][19],观察团由400名各级军官组成,其中350人为军事观察员[20][注 1],由南斯拉夫联邦军官斯拉夫科·约维奇(英语:Slavko Jovic)担任观察团首席军事官[21]。该观察团负责监督停火的情况以及协助寻找士兵遗体。观察团分别有9个分部,分别位于克尔曼沙赫、德黑兰、萨盖兹、迪兹富勒、阿瓦士、苏莱曼尼亚、巴古拜、巴士拉和巴格达[22]。观察团负责巡逻的停火线长达1400公里,在不同地区的巡逻方法也有所不同,北部山区使用骡背或步行进行巡逻,冬季时会使用滑雪板;南部沼泽地使用车辆、直升机及船只进行巡逻[10],巡逻时观察员不可以跨越停火线。[22]
观察团的成员在当地普遍受到欢迎,但有民众反对他们在当地的存在,曾为观察团成员的澳大利亚军官卢克·卡罗尔(英语:Luke Carroll)上尉表示“有几次我与一些伊朗民众进行了互动,这是非常积极的经历”,但补充道“我曾多次在街上受到虐待,受到暗杀威胁”[23]。观察团在1991年完成任务回国,标志着两伊战争的结束。[24]
在决议通过后,双方仍然对战俘交换的问题处于僵局。在战争中一共有6[25]—7万名伊拉克士兵被俘,伊朗方面则有4万5000名士兵被俘[26]。1988年11月,双方尝试交换1500名患病和残疾囚犯,但最终毫无进展、不了了之[27]。1989年2月,伊朗释放260名伊拉克战俘。1989年12月下旬,伊朗释放50名战俘。在这两年间双方交换了大概7万名战俘。[28]
1992年2月,伊朗、伊拉克和红十字会签署了关于交换剩余战俘和失踪人员的三边协议。1994年6月,伊朗外交部长前往伊拉克讨论两国的战俘问题,在会谈中伊朗表示伊拉克仍继续扣留8000名伊朗士兵,伊拉克否认并且指伊朗扣留了2万名伊拉克士兵。此后十几年间,双方依然持续交换战俘[29],最后一批战俘在2003年回国。[30][31]
联合国观察团协助了双方交换遗体的工作,在1988年8月至1989年6月期间,伊朗和伊拉克交换了2500具阵亡士兵的遗体[23]。之后伊拉克和伊朗仍然定期交换士兵的遗体,伊拉克和伊朗还在2008年10月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以调查战争中失踪士兵的下落[32]。2022年6月30日,红十字会表示9名伊拉克士兵和36名伊朗士兵的遗体已透过交换回国。[33]
联合国军事观察团在成立的九周以内收到1072宗违反停火协定的投诉。联合国统计到违反停火协议的事件通常是枪击、调动部队、在停火线附近设立新的观察哨或其他阵地,还有数次比较严重的事件。[10]
其中一件严重事件发生在1988年8月23日至24日,事件中有数百名伊朗士兵在Eyn Khvosh村被伊拉克俘虏[10]。但大部分事件的影响仍然微不足道,此后停火协议仍然得到维持。[34][35]
参见
- 两伊战争
-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否决权
- 美国对两伊战争的支援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