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對地理大發現之前美洲原住民及其後裔的泛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洲原住民(英语:Indigenous peoples of the Americas)是指在前哥伦布时期已生活在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民族及其后裔。在距今约一万到两万年前,这些族群可能从西伯利亚迁徙至美洲,并逐渐扩散到整个美洲大陆。遗传学研究证实,他们是古西伯利亚人的后裔[3]。美洲原住民并非单一民族或单一语系,而是拥有数十种以上的语系,使用至少1000种不同的语言,包括克丘亚语、艾马拉语、瓜拉尼语、马雅语和纳瓦特尔语等,迄今仍有数百万母语使用者。不同族群因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渐形成了多样的语言、习俗和文化。
美洲原住民 | |
---|---|
总人口 | |
超过七千万 | |
分布地区 | |
墨西哥 | 27,500,000(2019)[1] |
危地马拉 | 8,000,000(2019)[1] |
玻利维亚 | 5,500,000(2019)[1] |
美国 | 4,300,000(2019)[1] |
秘鲁 | 4,000,000(2019)[1] |
加拿大 | 1,630,000(2016)[2] |
智利 | 1,600,000(2019)[1] |
哥伦比亚 | 1,500,000 (2019)[1] |
厄瓜多尔 | 1,100,000 (2019)[1] |
阿根廷 | 1,000,000 (2019)[1] |
巴西 | 950,000 (2019)[1] |
委内瑞拉 | 900,000 (2019)[1] |
语言 | |
美洲原住民语言,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荷兰语 | |
宗教信仰 | |
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多样,一些族群传统上是狩猎采集者(特别是在亚马孙盆地中,很多族群至今仍维持这种生存方式),另一些族群则从事水产养殖和农耕(部分以农耕为主,另一些则综合了农耕、狩猎和采集等多种方式)[4]。此外,原住民在部分地区发展出复杂的社会结构,如纪念性建筑、组织化的城市、城邦、酋邦、王国甚至帝国。阿兹特克、印加和马雅文明在16世纪前被视为其中最为先进的代表。他们在政治、工程、建筑、数学、天文学、文学、物理学、医学,农业、灌溉、地质、采矿、雕塑和冶金等方面表现出深厚的知识。
在现代,美洲许多国家仍有大量原住民,主要分布在玻利维亚、加拿大、厄瓜多尔、格陵兰、危地马拉、波多黎各 、墨西哥、秘鲁和美国等地。原住民在满足现代需求的同时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如宗教、社会组织、生活模式。部分原住民群体仍与西方文化保持距离,甚至有少数未接触部落仍存在。
美洲也有大量拥有部分原住民血统的群体,如拉丁美洲的“混血人”(mestizos)。这些群体在中美洲、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和巴拉圭等国尤为普遍。在一些国家,原住民后裔的身份往往以文化认同或亲属关系为准,而非仅依据血统。近年来,许多美洲原住民后裔在自我认同上逐步重视并认同自身文化传统,受到原住民运动的推动,许多人参与了相关的文化重建和社会正义活动。
在15世纪末之前,美洲原住民没有统一的称谓。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时误以为是东印度群岛(后来称为“西印度群岛”或“安的列斯群岛”),于是将当地原住民称作“印度人”。尽管这一误解后来被韦斯普奇纠正,该称呼已广泛使用,因而在英语及其他欧洲语言中,仍将美洲原住民称为“西印度人”,而称真正的印度人为“东印度人”以示区别。在汉语中,“西印度人”被直接译作“印第安人”或“印第安人”,以避免混淆,这一称呼沿用至今,是最普遍的用法之一。
“印第安人”(西班牙语:indios;葡萄牙语:índios;法语:indiens;荷兰语:indianen)一词作为美洲原住民的统称,隐含了外界对这些群体在民族或文化上的某种统一性的看法。尽管这一称呼逐渐在法律、宗教和政治体系中被使用,但美洲原住民最初并不接受。然而,经过两百年的演变,许多原住民群体逐渐接受或容忍了这一称呼。
通常,“印第安人”不包括北极地区的阿留申人、因纽特人或尤皮克人,这些群体与西伯利亚原住民在基因和文化上更为相近,属于第二波迁徙浪潮进入美洲的群体,但仍被视为“美洲原住民”。
早期殖民者有时采用了部落之间相互使用的称谓,然而这些称谓往往是敌对部落之间的贬义词。
20世纪以来,美洲许多国家开始改善原住民的地位,一些政府和民间组织也逐步尝试更改“印第安人”一词。
1902年,美国人类学会创造了“Amerindian”一词(“American Indian”的合成词),但该术语并未得到广泛普及。尽管原住民社区中很少使用,一些加拿大及讲英语的加勒比地区的学者仍偏好该称谓。
在加拿大,“加拿大原住民”用于统称“第一民族(英语:First Nations;法语:Premières Nations)、因纽特人和梅蒂人(Métis)”;而“土著(Aboriginal peoples)”一词在一些法律文件(如1982年宪法)中具有特定含义。随着社会观念和政府与原住民关系的转变,许多历史称谓的定义发生变化或逐渐被取代。例如,“印第安人”逐渐被认为有强加色彩,而“Native”和“Eskimo”则被视为贬义词,除非特定场合外较少使用。目前,“原住民”是更常用的称谓,但许多个人或社区也选择其他名称来表明身份。
自20世纪后期起,美洲的原住民越来越重视如何被称呼,逐步抵制那些被认为过时、不准确或带有种族歧视的词汇。在20世纪后半期及印第安人权利运动兴起之时,美国联邦政府提出使用“Native American”一词,以承认原住民在这个国家中的优先地位。由于在美国拥有超过400种不同文化,任何一种称谓都无法被所有原住民群体普遍接受。大多数原住民在非特指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整体时,更愿意使用其具体部落或民族的名称。
一些人认为,在“Indigenous”后加上“American”等殖民地国籍并不合适,因为原住民文化在欧洲殖民之前就已存在。原住民的领土主张与现代国家边界不同,若将他们纳入某个国家的称谓中,可能会忽略其传统土地的独立性。一些指导原则建议使用“生活在”或“来自”美洲来描述原住民,而不是称其为“American”,或者直接使用“Indigenous”一词而不加任何殖民国家的词汇。
美洲的最早人类迁徙始于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古印第安人)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白令陆桥在末次冰盛期(约26,000至19,000年前)因海平面下降而形成,连接了西伯利亚东北部和阿拉斯加西部。这些群体越过劳伦泰德冰原(Laurentide Ice Sheet),迅速向南扩展,到约12,000至14,000年前已遍布北美和南美。美洲原住民与西伯利亚族群在语言、血型分布及DNA数据方面存在联系。
尽管普遍认为美洲最早的定居者来自亚洲,迁徙的具体路线及欧亚大陆的起源地尚不明确。传统理论认为,古白令人因第四纪冰期海平面显著降低而迁徙,沿劳伦泰德冰原和科迪勒拉冰原(Cordilleran ice sheet)之间的无冰走廊(ice-free corridors)追随现已灭绝的更新世巨型动物群。另一种假设则认为,他们可能沿着太平洋海岸向南迁徙至南美,甚至远至智利。由于海平面在冰河期后上升百米以上,任何沿海居住的考古证据如今已被海水淹没。
美洲人类定居的确切时间长期未解,但考古、地质学、体质人类学及DNA分析逐步揭示更多信息[5][6]。一般认为北美和南美是人类最晚抵达的大陆[5]。约在50,000至17,000年前的威斯康辛冰期(Wisconsin glaciation),海平面下降使水浅的白令海峡露出陆桥,连接亚洲东北部和阿拉斯加,成为亚美两洲的天然通道[7][8]。据推测,以猛犸和鹿类为主要猎物的古西伯利亚狩猎采集者由此进入美洲,成为美洲人的祖先。阿拉斯加当时成为避难所,因降雪量低而未被冰层完全覆盖。劳伦泰德冰盖覆盖了大部分北美,使人类可能在阿拉斯加滞留了数千年[9][10],直到约16,500年前冰川开始融化,人口向东和南方移动,进入今天的加拿大[6][11][12]。
科学家认为,这些迁徙者跟随更新世巨型动物群,穿过无冰走廊进入美国本土,并一路向南[13]。另一种可能的路径是沿北太平洋海岸步行或划船南下,最终进入南美[14]。考古证据显示,海平面在上次冰河期后上升约120米[15]。
“克洛维斯优先理论”(Clovis first theory)认为克洛维斯文化(约在13,000年前)代表了美洲最早的人类活动。然而,前克洛维斯文化的证据将人类首次进入美洲的时间进一步提前。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在15,000至20,000年前便已抵达劳伦泰德冰原以南的北美,而一些具有争议的证据甚至暗示,人类可能早在末次冰盛期之前、超过20,000年前就已进入美洲。
尽管“前哥伦布时期”严格来说指的是1492至1504年间哥伦布的航行之前,但实际上这一术语通常涵盖了美洲原住民文化的历史,直到欧洲人征服或显著影响这些文化为止。特别是,在讨论美洲原住民接触欧洲人之前的文化时,“前哥伦布时期”常常被用来描述中美洲的奥尔梅克(Olmec)、托尔特克(Toltec)、特奥蒂瓦坎(Teotihuacán)、萨波特克(Zapotec)、米斯特克(Mixtec)、阿兹特克(Aztec)和马雅(Maya)文明,以及安第斯地区的复杂文化,如印加帝国(Inca)、莫切文化(Moche)、穆伊斯卡联盟(Muisca Confederation)和卡纳里文化(Cañari)。
“前哥伦布时期”涵盖了美洲在受到欧洲和非洲重大影响之前的所有历史和史前时期,时间跨度从上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首次抵达美洲,直到近代早期的欧洲殖民时期。卡劳尔文明(位于今秘鲁)是全球六大独立兴起的文明之一,与古埃及文明几乎同时出现。许多后来的前哥伦布文明发展出高度复杂的社会结构,特征包括永久性或城市定居点、农业、工程、天文学、贸易、公共和纪念性建筑,以及复杂的社会等级。有些文明在欧洲和非洲人首次大量抵达之前已逐渐消失,我们只能通过口述历史和考古研究了解它们。另一些文明在欧洲人接触与殖民期间仍然存在,并在当时的历史记录中有所记载。少数文明如马雅、奥尔梅克、米斯特克、阿兹特克和纳瓦特尔人拥有自己的文字和文献。然而,当时的欧洲殖民者试图消除非基督教信仰,焚毁了大量前哥伦布时期的文字记录,仅有少量藏匿的文献幸存下来,为当代历史学家提供了对古代文化和知识的片段性了解。
根据土著和欧洲的文献记录,美洲文明在与欧洲接触前后都已达到高度的社会复杂性,成就显著。例如,阿兹特克人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特诺奇蒂特兰(即未来墨西哥城的历史所在地),市区人口约为20万,而整个帝国的人口接近五百万。相比之下,16世纪欧洲最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和巴黎人口分别为30万和20万;而伦敦、马德里和罗马的人口甚至不足五万。1523年西班牙征服美洲时,英格兰全国人口还不到三百万。这显示了特诺奇蒂特兰在农业、政府管理和法治方面的高度发达,以支持如此庞大的市民。美洲原住民文明在天文学和数学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玉米的驯化经历了数千年的选择性培育,女性普遍负责多种玉米品种的持续栽培、规划和筛选。
因纽特人、尤皮克人、阿留申人和其他原住民的创世神话各有不同的起源叙述。有些神话认为人类“自始便在此地”或由神明或动物创造,有些则记载了来自特定方向的迁徙,还有些讲述了从“海洋彼岸”而来的起源。
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根本改变了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尽管美洲在殖民前的确切人口未知,学者们估计原住民数量减少了80%至90%。大多数学者认为,殖民前的美洲人口约为五千万,另一些估计接近一亿,甚至高达一亿四千五百万。
16世纪,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对美洲原住民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如今,拉丁美洲的混血后代(麦士蒂索人)大多是欧洲殖民者与当地原住民的后裔。而北美的原住民则被赶入印第安保留地。
战争和引入的外来疾病是导致原住民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欧洲人对许多流行性疾病(如天花)有免疫力,但原住民却没有接触过这些病毒,因此遭受严重影响。此外,某些只在美洲传播的疾病(如梅毒)也向旧大陆传播,导致欧洲人感染。
殖民者对原住民的暴力行为也加剧了死亡人数的增加。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894)的资料,19世纪北美印第安战争的已知死亡人数约为19,000名欧洲人和30,000名美洲原住民,总死亡人数估计达到45,000。
哥伦布首次遇到的原住民群体是海地的25万泰诺人,他们是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巴哈马的主导文化。在短短三十年内,由于缺乏对欧洲疾病的免疫力,约70%的泰诺人因麻疹和天花的爆发而死亡。一场疫情在一个被奴役的非洲人营地中爆发,导致附近的泰诺人数量减半。尽管监护征赋制(Encomienda)试图采取措施保护他们,但由于强迫劳动的惩罚加重,泰诺人最终于1511年至1529年间爆发了最后一场大规模反叛(Spanish–Taíno War of San Juan–Borikén)。
经历多年的虐待后,泰诺人开始表现出自杀倾向,女性选择流产或杀死婴儿,男性则选择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终,泰诺酋长恩里基洛(Enriquillo)在巴乌鲁科山脉(Baoruco Mountain Range)坚持了十三年,给西班牙人及其印第安辅助部队(Indian auxiliaries)造成了严重损失。查理五世皇帝派遣船长弗朗西斯科·巴里奥纽埃沃(Francisco Barrionuevo)与叛军进行和平谈判,恩里基洛获得了在岛上和平生活的权利。
1512年至1513年的《布尔戈斯法》(Laws of Burgos)是第一部规范西班牙定居者在美洲行为的法典,特别是关于原住民的法律。这些法律禁止虐待原住民,并支持他们皈依天主教,但西班牙王室发现很难在遥远的殖民地执行这些法律。
天花、麻疹和霍乱等流行病在美洲肆虐,这些疾病是早期殖民者从欧洲带来的。虽然传染病的传播起初较慢,因为大多数欧洲人并无显性感染,但随着大量西非和中非人口被奴役,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1520年,一名感染天花的非洲人抵达尤卡坦,至1558年,该病已传播至南美洲。
流行病是原住民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与欧洲人和非洲人首次接触后的150年内,旧世界的疾病导致新世界90%至95%的原住民死亡。1518年,天花造成海地原住民死亡人数达到三分之一至一半。天花的传播还引发了印加内战,随后,斑疹伤寒、流感、白喉和麻疹等多次疫情进一步打击了印加文化。
天花在墨西哥也造成了数百万原住民死亡。1520年,潘菲洛·德·纳尔瓦埃斯(Pánfilo de Narváez)抵达韦拉克鲁斯(Veracruz),天花意外传入墨西哥,可能在特诺奇蒂特兰造成超过15万人死亡,从而促进了埃尔南·科尔特斯(Hernán Cortés)征服阿兹特克帝国的胜利。
原住民遭受如此巨大损失的原因包括:许多旧世界疾病源于非美洲的驯化动物,而欧洲人口经过多代接触这些疾病而适应并积累了抵抗力。儿童感染这些疾病通常较轻,能在余生中保持免疫,但与没有先天免疫的成年群体接触时,疾病则会致命。
加勒比地区的殖民导致小安的列斯群岛的阿拉瓦克人(Arawaks)灭绝,1650年他们的文化彻底消亡,1550年仅剩500人。亚马逊的原住民社会经历并继续遭受殖民和灭绝的痛苦。
与欧洲疾病的接触使北美原住民人口在欧洲人到达后的前一百年内减少了50%至67%。1617年至1619年的一次疫情中,马萨诸塞湾殖民地附近的原住民人口约90%死于天花。1633年,在奥兰治堡,当地原住民因与欧洲人接触而暴露于天花,病毒迅速消灭了整个原住民群体。到1770年代,天花导致西海岸原住民至少30%死亡。1775年至1782年和1837年的天花疫情对平原印第安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1832年,美国联邦政府为原住民设立了天花疫苗接种计划(1832年印第安疫苗法,The Indian Vaccination Act of 1832)。
巴西原住民人口从前哥伦布时期的估计三百万下降至1997年的约30万人。
西班牙帝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重新将马匹引入美洲,这些马匹在野外繁殖并数量增加。马匹的引入对多个地区的原住民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驯化马匹使一些部落能够扩展领土、与邻近部落进行贸易,并更轻松地捕获野生动物。
根据埃琳·麦肯纳(Erin McKenna)和斯科特·L·普拉特(Scott L. Pratt)的说法,15世纪末美洲的原住民人口为1.45亿,到17世纪末因流行病、战争、大屠杀、强奸、饥荒和奴役等原因减少至1500万。
原住民历史创伤(Indigenous historical trauma,IHT)是指因殖民化的历史后果而在不同世代间累积的创伤,且与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以及人口下降相关联。由于原住民社区及其历史的多样性,IHT对不同人群产生了多种影响。
许多研究评估了IHT对美国和加拿大原住民社区健康结果的影响。由于原住民及其社区的多样性和变化性,IHT这一术语难以标准化和衡量。因此,在研究IHT时,赋予其操作性定义并系统性收集数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许多包含IHT的研究采用不同的衡量方式,使得汇总数据和整体回顾变得困难。这一点非常重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背景,这些研究试图理解IHT与潜在不良健康影响之间的关系。
一些衡量IHT的方法包括“历史损失量表”(Historical Losses Scale,HLS)、“与历史损失相关的症状量表”(Historical Losses Associated Symptoms Scale,HLASS)和寄宿学校祖先研究。HLS采用调查形式,包含“12种历史损失”,如语言丧失和土地丧失,并询问参与者他们多频繁想到这些损失。HLASS包含12种情感反应,并询问参与者在思考这些损失时的感受。最后,寄宿学校祖先研究询问受访者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或“社区中的长者”是否曾就读于寄宿学校,以了解家庭或社区在寄宿学校的历史是否与健康不良结果相关。在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全面回顾中,Joseph Gone及其同事汇编并比较了使用这些IHT测量方式的研究结果与原住民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将负面健康结果定义为焦虑、自杀意念、自杀尝试、多种物质滥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暴饮暴食、愤怒和性虐待等概念。
IHT与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原因在于IHT的测量困难、IHT与健康结果之间的不确定因果关系,以及在不同样本中“原住民”这一术语所涵盖的个体经历和历史的巨大差异。尽管如此,一些研究发现,与寄宿学校有联系的原住民受访者相比,那些没有寄宿学校联系的受访者更容易出现负面健康结果(例如自杀意念、自杀尝试和抑郁)。此外,具有较高HLS和HLASS分数的原住民受访者出现一项或多项负面健康结果的可能性更大。尽管有许多研究发现IHT与不良健康结果之间存在关联,学者们仍然认为理解IHT的影响依然困难。IHT需要系统性地进行测量。同时,原住民应根据相似的经历、地点和背景进行分类,而不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整体群体进行分类。
尽管今天的美洲原住民大多都是混血,但仍然能够在一些人口稀少、濒临消失的未接触部落中寻找原始美洲人的遗传证据,以进行相关的研究。
在 Patrick Tierney 所著的 Darkness in El Dorado 书中指出,原始部落居民不断被现代外来文明侵扰,成为了矿工或被传教士欺骗引诱等。[16]亚马孙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不仅人口数稀少,也面临巴西政府的开疆计划,压迫其生存空间,随着巴西军队的驻扎,不守规矩的士兵与部落妇女有染生下麦士蒂索人,并可能传播现代人的疾病。
几千年来,美洲原住民培育、驯化和种植了大量植物物种。这些物种现在构成了全球耕种作物的50%到60%之间。包括玉米、马铃薯、番薯、木薯、凤梨、辣椒、番茄、烟草、古柯、可可、藜麦、酪梨、火龙果、热情果、黑龟豆、棉豆、花生、番荔枝、番石榴、芡欧鼠尾草、南瓜、云呢拿、草莓等。在某些情况下,原住民通过人工选择开发出了全新的物种和品种,例如在南美墨西哥的山谷中驯化和培育的玉米。许多这样的农产品在英语和西班牙语中仍保留其原名。这些作物在15世纪后散播到全世界,对全球现代社会影响深远。
南美高原是早期农业的中心,基因检测表明,马铃薯起源于南秘鲁,属于Solanum brevicaule 复合体。全球99%以上的现代栽培马铃薯源自智利南中部的一个亚种Solanum tuberosum ssp. tuberosum,这种马铃薯早在10,000年前就开始被栽培。Linda Newson指出,在哥伦布到来之前,一些群体面临粮食短缺与饥荒,而另一些则享有丰富的饮食。
公元850年左右的持续干旱与古典期马雅文明的衰落同时发生,而1454年的“兔子之饥荒”(the famine of One Rabbit)是墨西哥的一场重大灾难。16世纪的阿兹特克古籍记录了至少13个干旱年。近期的树木年轮研究证实了其中9个干旱日期,尤其与1454年相关的长期干旱。“兔子之年”(One Rabbit)是阿兹特克52年历法周期的第一年,民间传说认为其回归时常伴随饥荒和灾难。数据表明,在阿兹特克时代(公元882年至1558年)及之前的13个“兔子之年”中,有10个“兔子之年”之前经历了严重干旱。这一关系在统计上显著,暗示“兔子之诅咒”可能源于真实的气候因素。
北美原住民大约在4000年前,即北美文化的古代时期晚期开始进行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陶器开始普及,小规模砍伐树木变得可行。同时,古代原住民开始以受控的方式使用火。他们有意点燃植被,以模仿自然火灾的效果,这种火灾往往会清理森林下层植被。这使得旅行更加便利,也促进了草本植物和浆果植物的生长,这些植物在食物和药物方面都十分重要。
在密西西比河流域,欧洲人注意到,北美原住民在村庄和城镇附近管理着坚果和水果树的林地,以及他们的花园和农田。他们在较远的森林和草原地区进行过计划性的纵火。
许多最初由原住民驯化的作物如今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使用,最显著的是玉米(或“玉米”),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其他重要作物包括木薯、奇亚籽、南瓜(包括南瓜、意大利青南瓜、香瓜、橡子南瓜、巴塔哥尼亚南瓜)、斑豆(Phaseolus豆,包括常见豆、泰帕里豆和利马豆)、西红柿、土豆、甘薯、鳄梨、花生、可可豆(用于制作巧克力)、香草、草莓、菠萝、辣椒(Capsicum的种类和品种,包括甜椒、墨西哥辣椒、红辣椒和辣椒)、向日葵种子、橡胶、巴西木、树胶、烟草、可可、蓝莓、蔓越莓以及某些棉花种类。
对当代原住民环境管理的研究——包括危地马拉伊察马雅的农林实践以及威斯康星州梅诺米尼族的狩猎和捕鱼——表明,长期存在的“神圣价值观”可能代表着可持续的千年传统的总结。
美洲的许多土著犬种被美洲人民使用,例如加拿大爱斯基摩犬、卡罗莱纳犬和吉娃娃。一些大平原的原住民使用犬只拉动旅行车,而像塔尔坦熊犬这样的犬种则是为狩猎大型猎物而培育的。一些安第斯文化也培育了奇里巴亚犬以放牧美洲驼。绝大多数美洲的土著犬种因被欧洲犬种取代而灭绝。
火地岛犬(Fuegian dog)是一种驯化的山狐,由火地群岛的几种文化(Fuegians)饲养,如瑟尔科南人和雅加人。它被阿根廷和智利的移民灭绝,因为被认为对家畜构成威胁。
几种鸟类,如火鸡、疣鼻栖鸭、普纳鸻(Puna ibis)和斑翅鸬鹚,已被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不同民族驯化,以供肉类消费。在安第斯地区,原住民驯化了美洲驼和羊驼,以生产纤维和肉类。在欧洲殖民之前,美洲驼是美洲唯一的负重动物。豚鼠是从野生豚鼠驯化而来的,在安第斯地区被饲养供肉用。如今,豚鼠在西方社会中广泛饲养,成为家庭宠物。在Oasisamerica,一些文化饲养了从中美洲进口的绯红金刚鹦鹉以获取其羽毛。在马雅文明中,驯化了无刺蜜蜂(stingless bee)以生产巴尔切酒(Balché)。中美洲和安第斯文明收获了胭脂虫,以通过胭脂红酸染色织物。
美洲原住民经历了超过两万年的分化与发展,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美洲的文化实践主要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共享,这些区域的民族群体采用了共同的文化特征、相似的技术和社会组织。例如,中美洲的文化由于数千年的共存与共同发展,形成了相对同质的文化,拥有复杂的农业和社会模式。另一个例子是北美的大平原,直到19世纪,这里的多个民族以野牛狩猎为基础,分享游牧采集者的特征。
历史上,美洲原住民建立了多个帝国,其中最发达的是中美洲的阿兹提克帝国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国。马雅人发明了马雅文字,在天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
然而,自从西方开始殖民美洲后,原住民人数大幅减少,许多文明也随之衰落。殖民者对原住民文化的迫害、杀戮和毁灭,导致现在残存的古代文明遗迹相对较少。目前,考古界对美洲原住民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各国也开始积极挖掘和保护古代原住民文化。
此外,美洲原住民曾被误称为“红种人”,因为他们的皮肤常显现出红色。后来发现,这其实是欧洲人对美洲原住民面部涂红颜料习俗的误解。
知名美洲原住民文明有如下
北美的原住民语言被划分为56个语系或语言组,多个民族的口语通常以这些语言为中心。在语言交流中,手势语言在该地区的某些部分高度发展,值得关注。另一种同样引人关注的是,安尼希纳贝(Anishinaabe)和莱纳佩(Lenape)民族之间特别发达的图画文字。
从公元前一千年开始,中美洲的前哥伦布文化发展了几种独立于其他地区书写系统的原住民书写系统。卡斯卡哈尔块(Cascajal Block)可能是美洲已知的最早书写文本之一。奥尔梅克象形文字的石板经过间接测定,约可追溯到公元前900年,这一时间与奥尔梅克对圣罗伦索(San Lorenzo Tenochtitlán)的占领开始减弱相近。
马雅文字系统是标志音节式的,结合了音节符号和表意符号。它是唯一一种被知晓能够完全代表其社区口语的前哥伦布书写系统,拥有超过一千个不同的象形符号,但有些符号只是同一符号的变体或意思相同,许多符号仅在特定地区或情况下使用。任何特定时期内,使用的符号不超过约五百个,而其中似乎只有约两百个(包括变体)代表特定的音素或音节。
扎波特克书写(Zapotec script)系统是美洲最早的书写系统之一,主要是表意文字,推测为音节式。扎波特克文字的遗留存在于一些古代建筑的铭文中,但由于现存铭文数量极少,难以全面描述其书写系统。现存的最古老的扎波特克文字例子约可追溯至公元前600年,发现于圣荷西·莫戈特(San José Mogote)的一座纪念碑上。
阿兹特克古籍(Aztec codex)是由前哥伦布及殖民时期的阿兹特克人书写的书籍。这些古籍是描述阿兹特克文化的一手资料。前哥伦布时期的古籍主要是图画形式,不包含表示口语或书面语言的符号。相比之下,殖民时期的古籍不仅包含阿兹特克象形符号,还使用拉丁字母书写多种语言,包括古典纳瓦特尔语、西班牙语以及偶尔的拉丁语。
在16世纪,西班牙的乞丐教士教导原住民抄写员使用拉丁字母书写他们的语言,这使得在殖民时代产生了大量使用纳瓦特尔语、扎波特克语、米斯特克语和尤卡坦马雅语的地方性文档,许多文档涉及诉讼和其他法律事务。尽管西班牙人最初教授原住民抄写员使用字母书写,但这种传统在地方层面上逐渐自我延续。西班牙王室收集了这类文档,并为法律案件进行了当代西班牙语翻译。学者们通过新语言学研究翻译和分析这些文档,从原住民的视角书写其历史。
维戈萨巴克(Wiigwaasabak),即白桦树皮卷轴,记录了奥吉布瓦人(Ojibwa,又称阿尼希纳贝人)复杂的几何图案和形状,也可以视为一种书写形式,米克马克(Mi'kmaq)象形文字同样如此。
原住民音节书写,或简称音节书写,是一种用于书写阿尔冈昆语、爱斯基摩-阿留申语和阿萨巴斯卡语中某些原住民语言的元音附标文字。
原住民音乐在不同文化中有所不同,但存在显著的共性。传统音乐通常围绕鼓声和歌唱展开,沙锤、拍击棒和刮擦乐器也是历史上和当代文化中常见的打击乐器。长笛多由河藤、雪松及其他木材制成。阿帕奇人(Apache)有一种小提琴,许多原住民和梅蒂(Métis)文化中也发现了小提琴。
中美洲和中墨西哥的原住民音乐,如北美文化的音乐,往往与精神仪式相关,通常包括多种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如鼓、长笛、海螺(用作喇叭)和“雨管”。在考古学家发现的关于晚期经典时代(公元600至900年)的马雅人制作的一个陶罐中,才发现了前哥伦布时期的弦乐器的残余;该陶罐上装饰着一件描绘弦乐器的图像,这种乐器后来被复原。这种乐器是美洲在引入欧洲乐器之前为数不多的弦乐器之一;演奏时发出的声音模仿美洲豹的咆哮。
美洲原住民的视觉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个主要类别,包含陶器、绘画、首饰、编织、雕塑、编织篮子、雕刻和珠饰等。由于许多艺术家假冒土著美国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利用美国原住民艺术的声望,1990年,美国通过了《印第安艺术与工艺法》,要求艺术家证明他们是州或联邦认可的部落成员。为了支持美国原住民、阿拉斯加原住民和夏威夷原住民艺术与文化的持续实践,福特基金会、艺术倡导者和美洲原住民部落于2007年建立了国家原住民艺术与文化基金会。
随着西班牙人的到来,精神征服的过程在其他方面得到了促进,例如在礼仪音乐服务中,原住民以其出色的音乐天赋令传教士惊讶。原住民的音乐才能如此卓越,以至于他们很快掌握了对位法和复调音乐的规则,甚至能够熟练使用乐器。这帮助确保不再需要从西班牙引入更多音乐家,这令教士们感到相当恼怒。
因此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音乐服务中仅雇用一定数量的原住民,不教授他们对位法,不允许他们演奏某些乐器(例如在墨西哥瓦哈卡地区的铜管乐器),并且最终不再进口更多乐器,以阻止原住民接触这些乐器。尽管如此,这并没有妨碍原住民享受音乐,他们依然制作乐器,尤其是摩擦弦乐器(如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或拨弦乐器(如三弦琴)。这正是现在称为传统音乐的起源,其乐器具有典型的调音和西方音乐结构。
目前有关美洲原住民的遗传学研究,包含了对Y染色体单倍群(Y-DNA haplogroup)和线粒体单倍群(mtDNA haplogroup)的研究。Y-DNA由父亲传给儿子,mtDNA则由母亲传给儿女。[18]常染色体“atDNA”标记亦会被用作研究,但有别于mtDNA和Y-DNA,它们会显著地混合,[19]主要是用于量度和比较整个基因组中来自不同大陆族群的基因混合比例和相关的种群瓶颈。[19]
目前的科学研究,认为美洲原住民是古西伯利亚人的直系后裔,古西伯利亚人是由早期东亚人与北欧亚人混合形成。[17]
美洲原住民的DNA与欧亚大陆人有着紧密关系,尤其是西伯利亚人如凯特人、塞尔库普人、楚科奇人、科里亚克人等民族父系单倍群与美洲原住民相近[20]。人类学家普遍同意美洲原住民的祖先最早生活在叶尼塞河以东一带,此地区目前亦为最大比率的单倍群Q-M242携带者凯特人(92.8%)的聚居地[21][22]。
在父系血缘上,美洲原住民男性的Y染色体主要属于单倍群Q(源自古西伯利亚人,在欧亚大陆上常见于西伯利亚人、土库曼斯坦人、阿卡人等)、亦有少部分为单倍群C2a(来自新西伯利亚人,是哈萨克斯坦人、蒙古人、通古斯人的常见父系)。
另外受到与历史时期欧洲人通婚的影响,使现代美洲原住民亦混有单倍群R1(欧洲人的主要单倍群)。
但也有少数一些民族例外,如加拿大的奇佩瓦扬人有62.5%男性属于单倍群P1(这个单倍群为Q和R的共同祖先,见于西伯利亚旧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但罕见于其他欧亚大陆人。)[23]。
以下为目前所知的美洲原住民男性的Y-DNA单倍群分布:
族群 | 语言 | 地区 | n | 单倍群C百份比 | 单倍群Q百份比 | 单倍群R1百份比 | 其他单倍群百份比 | 参考文献 |
---|---|---|---|---|---|---|---|---|
阿尔冈昆人[注 1] | 阿尔吉克语系 | 北美洲东北部 | 155 | 7.7 | 33.5 [24] | 38.1 | 20.6 | Bolnick 2006[25] |
阿帕奇族 | 纳-德内语系 | 美国西南部 | 96 | 14.6 | 78.1 | 5.2 | 2.1 | Zegura 2004[26] |
阿萨巴斯卡人[注 2] | 纳-德内语系 | 北美洲西部 | 243 | 11.5 | 70.4 | 18.1 | Malhi 2008[27] | |
切罗基人 | 易洛魁语系 | 美国东南部 | 30 | 50.0 | 46.7 | 3.3 | Malhi 2008[27] | |
夏延族 | 阿尔吉克语系 | 美国 | 44 | 16 | 61 | 16 | 7 | Zegura 2004[26] |
奇布恰人[注 3] | 奇布恰语系 | 巴拿马 | 26 | 100 | Zegura 2004[26] | |||
奇佩瓦扬族 | 纳-德内语系 | 加拿大 | 48 | 6 | 31 [28] | P1(xQ) 62.5%。但另有研究鉴定为R(xR2)或R1b,科学家目前还在争论中 .[29]) |
Bortoloni 2003[30] | |
欧及布威族 | 阿尔吉克语系 | 北美洲东部 | 97 | 4.1 | 15.9 [31] | 50.5 | 29.9 | Bolnick 2006[25] |
多格里布族 | 纳-德内语系 | 加拿大 | 37 | 35.1 | 45.9 [32] | 8.1 | 10.8 | Dulik 2012[33] |
节人[注 4] |
节语系 | 巴西 | 51 | 92 [34] | 8 | Bortoloni 2003[30] | ||
瓜拉尼人 | 图皮语系 | 巴拉圭 | 59 | 86 [35] | 9 | 5 | Bortoloni 2003[30] | |
印加人 | 克丘亚语系 | 秘鲁 | 11 | 78 [36] | 11 | 11 | Bortoloni 2003[30] | |
因纽特人 | 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 | 美洲北极地带 | 60 | 80.0 | 11.7 | 8.3 | Zegura 2004[26] | |
因纽维特人 | 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 | 加拿大 | 56 | 1.8 | 55.1 [37] | 33.9 | 8.9 | Dulik 2012[33] |
马雅语系 | 中美洲 | 71 | 87.3 | 12.7 | Zegura 2004[26] | |||
墨西人 | 墨西-索克语族 | 墨西哥 | 12 | 100 | Zegura 2004[26] | |||
墨西特克人 | 欧托-曼格语系 | 墨西哥 | 28 | 93 | 7 | Zegura 2004[26] | ||
穆斯科吉人[注 5] | 穆斯科吉语系 | 美国东南部 | 36 | 2.8 | 75 [38] | 11.1 | 11.1 | Bolnick 2006[25] |
纳瓦人 | 犹他-阿兹特克语系 | 墨西哥 | 17 | 94 | 6 | Malhi 2008[27] | ||
纳瓦霍人 | 纳-德内语系 | 美国西南部 | 78 | 1.3 | 92.3 | 2.6 | 3.8 | Zegura 2004[26] |
托荷洛奥登族 | 犹他-阿兹特克语系 | 美国东南部 | 13 | 61.5 | 38.5 | Malhi 2008[27] | ||
塞米诺尔人 | 穆斯科吉语系 | 北美洲东部 | 20 | 45.0 | 50.0 | 5.0 | Malhi 2008[27] | |
苏族 | 苏语系 | 北美洲中部 | 44 | 11 | 25 | 50 | 14 | Zegura 2004[26] |
塔纳纳族 | 阿尔吉克语系 | 北美洲西北部 | 12 | 42 | 42 | 8 | 8 | Zegura 2004[26] |
提库纳人 | 提库纳-由里语系 | 亚马孙盆地西部 | 33 | 100 [39] | Bortoloni 2003[30] | |||
特林吉特族 | 阿尔吉克语系 | 北美洲太平洋西北地区 | 11 | 18 [40] | 82 [41] | Dulik 2012[33] | ||
图皮–瓜拉尼人[注 6] | 图皮语系 | 巴西 | 54 | 100 [42] | Bortoloni 2003[30] | |||
瓦劳人 | 瓦劳语(为孤立语) | 加勒比 | 12 | 100 [42] | Bortoloni 2003[30] | |||
瓦尤人 | 阿拉瓦克语族 | 瓜希拉半岛 | 25 | 8 | 36 | 44 | 12 | Zegura 2004[26] |
雅瓜人 | 佩巴-雅瓜语系 | 秘鲁 | 7 | 100 [43] | Bortoloni 2003[30] | |||
尤帕族 | 加勒比语系 | 哥伦比亚 | 12 | 100 [42] | Bortoloni 2003[30] | |||
萨波特克族 | 欧托-曼格语系 | 墨西哥 | 16 | 75 | 6 | 19 | Zegura 2004[26] | |
钖努人 | 已灭绝 | 哥伦比亚 | 30 | 81 [44] | 19 | Bortoloni 2003[30] |
在母系血缘方面,美洲原住民最主要的mtDNA单倍群为常见于东亚人的A、B、C、D[45]。这四个高频率出现在美洲原住民身上的单倍群都是被认为在西伯利亚南部的阿尔泰-贝加尔地区一带衍生出来的[46]。部分美洲原住民族群所属的mtDNA单倍群C和D的分支则与蒙古人、赫哲人、日本人、韩国人和阿伊努人最为接近[45][47]。
1996年7月,肯纳威克人在华盛顿州肯纳威克市哥伦比亚河畔被发现,据碳同位素分析,其年龄在距今8900至9000年左右[48][49],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肯纳威克人的颅骨和现代美洲原住民的颅骨不同,肯纳威克人外貌更接近波利尼西亚人或是日本阿伊努人,然而后来的基因测序表明,肯纳威克人和现代北美原住民居民的联系比与其他人种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人类遗传学家艾斯克·威勒斯列夫(Eske Willerslev)博士,在2013年11月20日的《自然》杂志上提出了新见解:西伯利亚中东部地区在1920年代发现的2.4万年前的“玛尔塔小孩”(The Mal'ta Child),所属的族群来自欧洲,却为美洲原住民贡献了14%~38%的基因组。玛尔塔小孩所属的部落最早是从欧洲迁徙而来,并在西伯利亚遇到了另一支来自东亚的族群,两者发生了大量基因交流[50]。
科学家在分析6号染色体上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I、HLA II,以及HLA-A、HLA-B和HLA-DRB1的基因频率后,发现生活在日本北部和俄罗斯东南部的阿伊努人与部分的美洲原住民有关,特别是美国、加拿大西岸的特林吉特人。科学家推测,阿伊努人和这些美洲原住民的主要祖先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南西伯利亚族群上[5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