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理大發現之前美洲原住民及其後裔的泛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洲原住民(英语:Indigenous peoples of the Americas),是指在前哥伦布时期就已经生活在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民族及其后代。
美洲原住民 | |
---|---|
总人口 | |
超过七千万 | |
分布地区 | |
墨西哥 | 27,500,000(2019)[1] |
危地马拉 | 8,000,000(2019)[1] |
玻利维亚 | 5,500,000(2019)[1] |
美国 | 4,300,000(2019)[1] |
秘鲁 | 4,000,000(2019)[1] |
加拿大 | 1,630,000(2016)[2] |
智利 | 1,600,000(2019)[1] |
哥伦比亚 | 1,500,000 (2019)[1] |
厄瓜多尔 | 1,100,000 (2019)[1] |
阿根廷 | 1,000,000 (2019)[1] |
巴西 | 950,000 (2019)[1] |
委内瑞拉 | 900,000 (2019)[1] |
语言 | |
美洲原住民语言,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荷兰语 | |
宗教信仰 | |
美洲原住民在距今一万到两万年前抵达美洲,在遗传上,亦被证实为古西伯利亚人的直系后裔,[3]经过长期的不断迁移与推进,最终散布到美洲全境。美洲原住民并非单一民族,亦非单一语系,而有数十种以上的语系。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许多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文化的部落。
尽管某些美洲原住民传统上是狩猎采集者(特别是在亚马孙盆地生活的族群,很多迄今仍维持这种生活方式),但仍有许多族群从事水产养殖和农耕(尽管有些社会严重依赖农耕,有些则实行农耕、狩猎、采集相混合的生活方式)[4]。某些地区的原住民建造了纪念性建筑、庞大而有组织的城市、城邦、酋邦、王国甚至帝国。而阿兹特克、印加和马雅在公元16世纪前为当中的最先进者(是指其政治和社会上)。他们对工程、建筑、数学、天文学、写作、物理学、医学,种植和灌溉、地质学、采矿、雕塑和冶金都有广泛的了解。
美洲有许多国家迄今仍有相当多的原住民在当地生活,尤其是玻利维亚、加拿大、厄瓜多尔、格陵兰、危地马拉、波多黎各 、墨西哥、秘鲁和美国。在美洲,至少有一千种不同的原住民语言,诸如克丘亚语、艾马拉语、瓜拉尼语、马雅语和纳瓦特尔语等,迄今仍有数以百万计的母语使用者。如同大多数文化,许多美洲原住民既保留了传统(如宗教、社会组织和生活模式),亦满足于现代需求,但仍有一些原住民远离西方文化,甚至还有几个未接触部落。
美洲原住民在15世纪末之前本来并没有统一的称法。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航行至美洲时,误以为所到之处为印度,因此将此地的原住民称作“印度人”(西班牙语:“indios”),后人虽然发现了错误,但是原有称呼已经普及,所以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称印第安人为“西印度人”,在必要时为了区别,称真正的印度人为“东印度人”。汉语翻译时直接把“西印度人”这个单词翻译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烦,到目前仍为最普及的用法。20世纪,许多美洲国家美洲原住民的地位有了明显改善,一些政府机构或民间组织开始对“印第安人”这一名称进行正名,比如在加拿大被称为“第一民族”等等。
原始人迁移到美洲的精确时间和方式,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5][6]。但从目前的考古和基因证据所见,北美洲和南美洲为人类最迟抵达的大陆[5]。约在50,000至17,000年前威斯康辛冰期(Wisconsin glaciation),海面下降了大约130至160米,水深只有几十米的白令海峡袒露出了一座陆桥,连接起了亚洲东北部(楚科奇)和美洲西北部(阿拉斯加),成为亚、美两洲的天然通道[7][8]。推测当时以猎取猛犸、鹿类为生的古西伯利亚狩猎采集者穿过白令陆桥来到了美洲,成为美洲人的祖先。阿拉斯加之所以成为冰河避难所,很可能是因为降雪量低。而劳伦太冰盖当时覆盖了大部分北美洲,这些史前时代人类很可能被困在阿拉斯加达数千年之久[9][10]。直至大约16,500年前冰川开始融化,才允许人们向东、南方移动进入今加拿大[6][11][12]。科学家相信,这些人尾随着更新世巨型动物群穿过劳伦太和科迪勒拉冰盖之间的无冰走廊进入今美国本土各地,并一路向南移[13]。
另一条进入美洲的路径很可能是沿北太平洋海岸从北美洲西北海岸向南,一路去到南美洲(陆上步行或近海划船)[14]。考古证据显示,在上一次冰河时期后,海面上升了120米[15]。
16世纪后入侵美洲的欧洲殖民者带给当地美洲原住民是毁灭性的灾难。如今,拉丁美洲原住民的混血后代麦士蒂索人,大多为欧洲殖民者与当地土著的后代。而北美的美洲原住民被赶入印第安保留地。
欧洲人入侵前,美州原住民总数已经达到了1千万至1亿(具体数字不确定),和欧洲殖民者的战争及其引入的外来流行性疾病是造成绝大多数美洲原住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那之前,欧洲人已对很多流行疾病有着免疫力,而美洲原住民却没有接触过这些病毒(如天花),对美洲原住民造成毁灭性影响;同时,只存在于美洲而旧大陆人从未接触过的病毒,旧大陆人对此没有抵抗力(如梅毒),同样传染到整个旧大陆。
尽管今天的美洲原住民大多都是混血,但仍然能够在一些人口稀少、濒临消失的未接触部落中寻找原始美洲人的遗传证据,以进行相关的研究。
在 Patrick Tierney 所著的 Darkness in El Dorado 书中指出,原始部落居民不断被现代外来文明侵扰,成为了矿工或被传教士欺骗引诱等。[16]亚马孙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不仅人口数稀少,也面临巴西政府的开疆计划,压迫其生存空间,随着巴西军队的驻扎,不守规矩的士兵与部落妇女有染生下麦士蒂索人,并可能传播现代人的疾病。
美洲原住民所培育出的玉米、马铃薯、番薯、木薯、凤梨、辣椒、番茄、烟草、古柯、可可、藜麦、酪梨、火龙果、热情果、黑龟豆、棉豆、花生、番荔枝、番石榴、芡欧鼠尾草、南瓜、云呢拿、草莓等作物在15世纪后散播到全世界,对全球现代社会影响深远。
美洲原住民经过两万多年的分化和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在历史上美洲原住民曾建立过多个帝国,其中最发达的有中美洲的阿兹提克帝国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国。美洲原住民中的马雅人发明了马雅文字,对天文学的研究造诣也相当深入。
然而,自西方开始殖民美洲后,美洲原住民人数锐减,大多文明现已多数没落。而且由于西方殖民者对于原住民文化的迫害、杀戮和毁灭,致使现在残存的古代文明材料也已经不多。目前,对于美洲原住民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引起考古界的关注,美洲各国亦开始大力发掘古代原住民文化。
另外,美洲原住民曾被误认为是红种人,因为他们的皮肤经常是红色的,后来才知道这些是欧洲人对美洲原住民赭面(面部涂红颜料)习俗的误解。
知名美洲原住文明有如下
目前有关美洲原住民的遗传学研究,包含了对Y染色体单倍群(Y-DNA haplogroup)和线粒体单倍群(mtDNA haplogroup)的研究。Y-DNA由父亲传给儿子,mtDNA则由母亲传给儿女。[18]常染色体“atDNA”标记亦会被用作研究,但有别于mtDNA和Y-DNA,它们会显著地混合,[19]主要是用于量度和比较整个基因组中来自不同大陆族群的基因混合比例和相关的种群瓶颈。[19]
目前的科学研究,认为美洲原住民是古西伯利亚人的直系后裔,古西伯利亚人是由早期东亚人与北欧亚人混合形成。[17]
美洲原住民的DNA与欧亚大陆人有着紧密关系,尤其是西伯利亚人如凯特人、塞尔库普人、楚科奇人、科里亚克人等民族父系单倍群与美洲原住民相近[20]。人类学家普遍同意美洲原住民的祖先最早生活在叶尼塞河以东一带,此地区目前亦为最大比率的单倍群Q-M242携带者凯特人(92.8%)的聚居地[21][22]。
在父系血缘上,美洲原住民男性的Y染色体主要属于单倍群Q(源自古西伯利亚人,在欧亚大陆上常见于西伯利亚人、土库曼斯坦人、阿卡人等)、亦有少部分为单倍群C2a(来自新西伯利亚人,是哈萨克斯坦人、蒙古人、通古斯人的常见父系)。
另外受到与历史时期欧洲人通婚的影响,使现代美洲原住民亦混有单倍群R1(欧洲人的主要单倍群)。
但也有少数一些民族例外,如加拿大的奇佩瓦扬人有62.5%男性属于单倍群P1(这个单倍群为Q和R的共同祖先,见于西伯利亚旧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但罕见于其他欧亚大陆人。)[23]。
以下为目前所知的美洲原住民男性的Y-DNA单倍群分布:
族群 | 语言 | 地区 | n | 单倍群C百份比 | 单倍群Q百份比 | 单倍群R1百份比 | 其他单倍群百份比 | 参考文献 |
---|---|---|---|---|---|---|---|---|
阿尔冈昆人[注 1] | 阿尔吉克语系 | 北美洲东北部 | 155 | 7.7 | 33.5 [24] | 38.1 | 20.6 | Bolnick 2006[25] |
阿帕奇族 | 纳-德内语系 | 美国西南部 | 96 | 14.6 | 78.1 | 5.2 | 2.1 | Zegura 2004[26] |
阿萨巴斯卡人[注 2] | 纳-德内语系 | 北美洲西部 | 243 | 11.5 | 70.4 | 18.1 | Malhi 2008[27] | |
切罗基人 | 易洛魁语系 | 美国东南部 | 30 | 50.0 | 46.7 | 3.3 | Malhi 2008[27] | |
夏延族 | 阿尔吉克语系 | 美国 | 44 | 16 | 61 | 16 | 7 | Zegura 2004[26] |
奇布恰人[注 3] | 奇布恰语系 | 巴拿马 | 26 | 100 | Zegura 2004[26] | |||
奇佩瓦扬族 | 纳-德内语系 | 加拿大 | 48 | 6 | 31 [28] | P1(xQ) 62.5%。但另有研究鉴定为R(xR2)或R1b,科学家目前还在争论中 .[29]) |
Bortoloni 2003[30] | |
欧及布威族 | 阿尔吉克语系 | 北美洲东部 | 97 | 4.1 | 15.9 [31] | 50.5 | 29.9 | Bolnick 2006[25] |
多格里布族 | 纳-德内语系 | 加拿大 | 37 | 35.1 | 45.9 [32] | 8.1 | 10.8 | Dulik 2012[33] |
节人[注 4] |
节语系 | 巴西 | 51 | 92 [34] | 8 | Bortoloni 2003[30] | ||
瓜拉尼人 | 图皮语系 | 巴拉圭 | 59 | 86 [35] | 9 | 5 | Bortoloni 2003[30] | |
印加人 | 克丘亚语系 | 秘鲁 | 11 | 78 [36] | 11 | 11 | Bortoloni 2003[30] | |
因纽特人 | 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 | 美洲北极地带 | 60 | 80.0 | 11.7 | 8.3 | Zegura 2004[26] | |
因纽维特人 | 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 | 加拿大 | 56 | 1.8 | 55.1 [37] | 33.9 | 8.9 | Dulik 2012[33] |
马雅语系 | 中美洲 | 71 | 87.3 | 12.7 | Zegura 2004[26] | |||
墨西人 | 墨西-索克语族 | 墨西哥 | 12 | 100 | Zegura 2004[26] | |||
墨西特克人 | 欧托-曼格语系 | 墨西哥 | 28 | 93 | 7 | Zegura 2004[26] | ||
穆斯科吉人[注 5] | 穆斯科吉语系 | 美国东南部 | 36 | 2.8 | 75 [38] | 11.1 | 11.1 | Bolnick 2006[25] |
纳瓦人 | 犹他-阿兹特克语系 | 墨西哥 | 17 | 94 | 6 | Malhi 2008[27] | ||
纳瓦霍人 | 纳-德内语系 | 美国西南部 | 78 | 1.3 | 92.3 | 2.6 | 3.8 | Zegura 2004[26] |
托荷洛奥登族 | 犹他-阿兹特克语系 | 美国东南部 | 13 | 61.5 | 38.5 | Malhi 2008[27] | ||
塞米诺尔人 | 穆斯科吉语系 | 北美洲东部 | 20 | 45.0 | 50.0 | 5.0 | Malhi 2008[27] | |
苏族 | 苏语系 | 北美洲中部 | 44 | 11 | 25 | 50 | 14 | Zegura 2004[26] |
塔纳纳族 | 阿尔吉克语系 | 北美洲西北部 | 12 | 42 | 42 | 8 | 8 | Zegura 2004[26] |
提库纳人 | 提库纳-由里语系 | 亚马孙盆地西部 | 33 | 100 [39] | Bortoloni 2003[30] | |||
特林吉特族 | 阿尔吉克语系 | 北美洲太平洋西北地区 | 11 | 18 [40] | 82 [41] | Dulik 2012[33] | ||
图皮–瓜拉尼人[注 6] | 图皮语系 | 巴西 | 54 | 100 [42] | Bortoloni 2003[30] | |||
瓦劳人 | 瓦劳语(为孤立语) | 加勒比 | 12 | 100 [42] | Bortoloni 2003[30] | |||
瓦尤人 | 阿拉瓦克语族 | 瓜希拉半岛 | 25 | 8 | 36 | 44 | 12 | Zegura 2004[26] |
雅瓜人 | 佩巴-雅瓜语系 | 秘鲁 | 7 | 100 [43] | Bortoloni 2003[30] | |||
尤帕族 | 加勒比语系 | 哥伦比亚 | 12 | 100 [42] | Bortoloni 2003[30] | |||
萨波特克族 | 欧托-曼格语系 | 墨西哥 | 16 | 75 | 6 | 19 | Zegura 2004[26] | |
钖努人 | 已灭绝 | 哥伦比亚 | 30 | 81 [44] | 19 | Bortoloni 2003[30] |
在母系血缘方面,美洲原住民最主要的mtDNA单倍群为常见于东亚人的A、B、C、D[45]。这四个高频率出现在美洲原住民身上的单倍群都是被认为在西伯利亚南部的阿尔泰-贝加尔地区一带衍生出来的[46]。部分美洲原住民族群所属的mtDNA单倍群C和D的分支则与蒙古人、赫哲人、日本人、韩国人和阿伊努人最为接近[45][47]。
1996年7月,肯纳威克人在华盛顿州肯纳威克市哥伦比亚河畔被发现,据碳同位素分析,其年龄在距今8900至9000年左右[48][49],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肯纳威克人的颅骨和现代美洲原住民的颅骨不同,肯纳威克人外貌更接近波利尼西亚人或是日本阿伊努人,然而后来的基因测序表明,肯纳威克人和现代北美原住民居民的联系比与其他人种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人类遗传学家艾斯克·威勒斯列夫(Eske Willerslev)博士,在2013年11月20日的《自然》杂志上提出了新见解:西伯利亚中东部地区在1920年代发现的2.4万年前的“玛尔塔小孩”(The Mal'ta Child),所属的族群来自欧洲,却为美洲原住民贡献了14%~38%的基因组。玛尔塔小孩所属的部落最早是从欧洲迁徙而来,并在西伯利亚遇到了另一支来自东亚的族群,两者发生了大量基因交流[50]。
科学家在分析6号染色体上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I、HLA II,以及HLA-A、HLA-B和HLA-DRB1的基因频率后,发现生活在日本北部和俄罗斯东南部的阿伊努人与部分的美洲原住民有关,特别是美国、加拿大西岸的特林吉特人。科学家推测,阿伊努人和这些美洲原住民的主要祖先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南西伯利亚族群上[5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