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十村,又称澎湖岛重炮兵大队官舍群、澎湖岛要塞司令部官舍群,是位于澎湖县马公市的眷村之一,于2007年登录为澎湖县历史建筑,[1]现作为澎湖眷村文化保存园区开放民众参观。
历史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0/%E6%BE%8E%E6%B9%96%E5%85%89%E7%B7%92%E5%9F%8E%E5%9F%8E%E5%9E%A3_07_%E7%9C%B7%E6%9D%91%E5%8D%80.jpg/640px-%E6%BE%8E%E6%B9%96%E5%85%89%E7%B7%92%E5%9F%8E%E5%9F%8E%E5%9E%A3_07_%E7%9C%B7%E6%9D%91%E5%8D%80.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8/Yu-sheng_Memorial_Museum_20150618.jpg/640px-Yu-sheng_Memorial_Museum_20150618.jpg)
笃行十村位于澎湖马公本岛西南侧,即现在马公市新复里之顺承门旁,此处在清领时期时隶属妈宫社,当时社之下以聚落划分东、南、北三甲头,其中此处位于南甲头聚落区西南侧。曾作为练兵校场及弃物、埋葬先人的荒埔地使用,并未有百姓居住,周遭则设有金龟头炮台。[2]
明治28年(1895年),日军攻占澎湖后,驻防日军开始在澎湖地区成立澎湖岛要塞司令部和澎湖岛重炮兵大队官舍等军事单位,并在清领时期兴筑的西城墙(小西门(顺承门)至大西门间)设立官兵宿舍;此批官舍与部分官厅设施即为笃行十村前身,其行政区属马公街南町二区。日治末期,则有“澎湖岛要塞司令部”军官、下士官、军属的宿舍及马厩,“重炮兵大队”经理部、兵役课、主计部尉官以上军官宿舍、下士官宿舍,“陆军粮食运输部”下士官宿舍规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设置防空洞,可印证日治时期澎湖遭受美军军机轰炸的情况。[3][4]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e/%E6%BE%8E%E6%B9%96-%E9%A6%AC%E5%85%AC%E7%AF%A4%E8%A1%8C%E5%8D%81%E6%9D%912.jpg/640px-%E6%BE%8E%E6%B9%96-%E9%A6%AC%E5%85%AC%E7%AF%A4%E8%A1%8C%E5%8D%81%E6%9D%912.jpg)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澎湖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官兵宿舍隶属马公镇复兴里,中华民国陆军则利用日军原有营舍成立陆军马公要塞司令部;不久,大批中国大陆各省军民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一些军眷部分安顿于此区内,区内因土地与宿舍为陆军管辖,当时又称“陆军特别里”;民国40年(1951)澎湖实施地方自治,此军眷区才由复兴里划分出来,另设新复里。由于澎湖驻军及军眷人数大量增加,军方也陆续于此日式眷舍附近增设眷舍,形成现在特有的宿舍群,这些官舍由军方接收做为军眷宿舍,因为人多屋少,常常一栋房舍进住2、3户人家;各住户又因为人口增加而加盖一些违建的房间,以致形成有如大杂院的景象。[5]
其中,眷户多半为官阶较高之军官眷属,曾有多位名人居住于此,其中一位为已故歌手张雨生故居,另一位是已故歌手潘安邦故居。[6]潘安邦病逝后,故居改名为潘安邦纪念馆;张雨生故居则整理为张雨生纪念馆(张雨生故事馆),以上两个馆舍已于民国98年(2009年)开放参观。2007年,澎湖县政府把这些眷舍列为澎湖县历史建筑,并规划成为眷村文化园区。[7] [8][9] [10][11]
建筑设计
笃行十村面积有18672平方米,眷舍约78户,其中日治时期兴建的官舍群分为独栋建筑及合并建筑,依阶级高低来分配,建筑构造多为基础抬高之雨淋板建筑,屋顶铺设日式炼瓦,室内以真壁(编竹夹泥墙)或拉门隔间。其空间设有玄关、座敷、侧缘、居间等。此外结构材质皆有使用竹、石灰、黄泥、玄武岩及硓𥑮石。屋瓦包括上泷瓦、富士瓦、水泥瓦等各种时期制品,屋顶形式为短屋脊、长屋坡,为台湾其他地区日式官舍未曾见过的特征,再眷村内还有办公厅、连栋宿舍、马厩等公共设施。
目前部分眷舍由澎湖县政府文化局及澎湖县政府旅游处整修作为眷村资讯服务站、及潘安邦纪念馆及张雨生故事馆等展馆,2011年至2012年期间进行修复19栋眷舍工程,2021年则完工其他9栋眷舍之修复工程。[12]
图册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