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制度是后人对西周王室制定并传播的一系列社会习俗的统称,相传为周公所创建[1]。 它和宗法制度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 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 “礼”的部分主要从形式上规范什么是正确的外向社会举止,包括每个身份的人应当履行何种礼仪和义务,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2年10月26日) |
克己复礼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2/%E2%80%9C%E5%BE%A1%E8%B5%90%E8%AF%97%E4%B9%A6%E7%A4%BC%E4%B9%90%E2%80%9D%E5%B1%B1%E6%B0%B4%E4%BA%BA%E7%89%A9%E9%BB%91%E5%AF%BF%E5%B1%B1%E7%9F%B3%E7%AB%A0.jpg/640px-%E2%80%9C%E5%BE%A1%E8%B5%90%E8%AF%97%E4%B9%A6%E7%A4%BC%E4%B9%90%E2%80%9D%E5%B1%B1%E6%B0%B4%E4%BA%BA%E7%89%A9%E9%BB%91%E5%AF%BF%E5%B1%B1%E7%9F%B3%E7%AB%A0.jpg)
随着西周社会制度的土崩瓦解,礼崩乐坏,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的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儒家创始人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乱象,极力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提倡“克己复礼”,认为只有恢复礼乐制度,实行仁政,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孔子对礼的解释是:“君君,臣臣”即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也要有臣子的样子。孔子主张和提倡恢复礼乐制度,还身体力行。传说他曾向老子问礼,又曾痴迷于乐,达到“三月不知肉味”
参见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