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盐龙学名Phosphorosaurus,意为“磷酸盐蜥蜴”)是海生爬行类已灭绝的一个,隶属沧龙科。磷酸盐龙与多脊齿龙曙泳龙大洋龙均被归入大洋龙亚科[1]

Quick Facts 科学分类, 种 ...
磷酸盐龙属
化石时期: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72.1–66 Ma
Thumb
东京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临时展出的美溪磷酸盐龙骨骼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总科: 沧龙总科 Mosasauroidea
科: 沧龙科 Mosasauridae
亚科: 大洋龙亚科 Halisaurinae
族: 大洋龙族 Halisaurini
属: 磷酸盐龙属 Phosphorosaurus
Dollo英语Louis Dollo, 1889
  • 奥氏磷酸盐龙 P. ortliebi
    Dollo, 1889(模式种
  • 美溪磷酸盐龙 P. ponpetelegans
    Konishi et al. 2015
Close

磷酸盐龙仅生存于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虽然过去被视为大洋龙的异名,但现代研究将其鉴定为有效属。已知有两个物种:奥氏磷酸盐龙Phosphorosaurus ortliebi)来自比利时西普利白垩组英语Craie de Ciply Formation美溪磷酸盐龙P. ponpetelegans)则来自日本北海道函渊组英语Hakobuchi Formation。美溪种仅生存于马斯特里赫特阶最早期,奥氏种则存在于整个马斯特里赫特阶。[1]

描述

Thumb
美溪磷酸盐龙正模颅骨HMG-1528的绘画

磷酸盐龙体型小于多数其它沧龙类,但在大洋龙亚科中较为典型。对磷酸盐龙的生物学研究提出,这种沧龙是深水或夜行性猎手,可能捕食同一区域内的鱿鱼或类似现代灯笼鱼发光鱼类等动物。磷酸盐龙的大眼睛具有重叠视野,从而赋予其深度感知,在弱光条件下追逐动物时可为其带来优势。研究还表明,这种动物可能是埋伏起来等待猎物上门的伏击型掠食者,因为其游泳能力和其它大洋龙亚科一样弱于大型沧龙。[2]

小西等人2015年英语2015 in paleontology列出本属明显特征如下:“局限于额骨眶前部分的前额骨背面暴露在外;额骨眶前部分狭窄且向前腹侧倾斜;额骨眶前部分边缘彼此近平行;内眶边缘有凹痕;额骨外缘在眶前及眶间部分之间形成阶梯状汇合处;额骨上的后背测三角形隆起最高点与眶间收缩部分接触;眶后额骨的额骨关节面轮廓呈方形;顶骨眶后骨突背侧与额骨板不被嵴隔开;镫骨管侧面平行。”[1]

分类

比利时古生物学家路易斯·多洛英语Louis Dollo于1889年定义该属,[3]并从比利时西普利英语Ciply马斯特里赫特阶早期的白垩磷酸盐(Craie phosphateé)中描述了奥氏磷酸盐龙。正模标本是一件残破的不完整颅骨,长度估计在42厘米(17英寸)左右。其于1996年被重新分类为奥氏大洋龙,[4]但因颅骨差异而不为后期研究者接受。[5]

以下分支图遵循小西拓也等人(2015年英语2015 in paleontology)描述美溪磷酸盐龙期间的分析,其中展示了大洋龙亚科的内部关系。[1]分析将存疑的勾颚大洋龙多脊齿龙排除在外。

大洋龙亚科 Halisaurinae

阿氏大洋龙 Halisaurus arambourgi

扁椎大洋龙 Halisaurus platyspondylus

科埃略曙泳龙 Eonatator coellensis

斯氏曙泳龙 Eonatator sternbergii

奥氏磷酸盐龙 Phosphorosaurus ortliebi

美溪磷酸盐龙 Phosphorosaurus ponpetelegans

沙克尔等人在2023年大洋龙新种赫巴大洋龙的描述中进行了一项关于大洋龙亚科成员的系统发育分析。其中提出美溪磷酸盐龙及科埃略曙泳龙与大洋龙属的关系近于各自的模式种。作者将这两个物种暂时归入大洋龙,而“美溪磷酸盐龙”可能代表一个不同属,需要新属名。分析结果如以下分支图所示:[6]

大洋龙族英语Halisaurini Halisaurini

斯氏曙泳龙 Eonatator sternbergii

奥氏磷酸盐龙 Phosphorosaurus ortliebi

美溪大洋龙(“磷酸盐龙”) Halisaurus ponpetelegans

科埃略大洋龙(“曙泳龙”) Halisaurus coellensis

赫巴大洋龙 Halisaurus hebae

阿氏大洋龙 Halisaurus arambourgi

扁椎大洋龙 Halisaurus platyspondylus

物种

有两个已知物种:奥氏磷酸盐龙及美溪磷酸盐龙,后者来自日本北海道最古老的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7][4][1]后者颅骨被认为长约50厘米(20英寸)。[1]美溪种的词源来自阿伊努语北海道原住民语言)词汇“ponpet”(意为“溪流”)和拉丁语elegans”(意为“优美的”),指该物种正模标本保存完好及发现化石的干净的Pankerusano-sawa溪。[1]

奥氏种和美溪种可根据几项化石特征区分。如美溪种的前额鼻后近中关节板小于奥氏种,前额眶上粗隆发育程度亦弱于后者。美溪种额骨的近中背嵴向后朝着眼眶方向变薄,奥氏种则不具备此特征。[1]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