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周代青铜食器礼器,用来盛放谷物饭食,在西周晚期短暂流行。盨通体作圆角长方形,有,有两耳。

Thumb
白鲜盨[1]:102,出土于陕西岐山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

形制

Thumb
河南博物院虢季盨,盖上四矩尺形钮,兽首状半环形耳,圈足、中有缺口
Thumb
上海博物馆晋侯对盨,盖上四环形钮,附耳,四足作人形

盨的器形特点是:通体作圆角长方形;有,盖上有四个矩尺形或环形的钮,或有圈足形捉手,盖可以倒置;有圈足或四足。一般根据耳的造型,将盨分为两类,一类为附耳,一类为作兽首状的半环形耳。[2]:39[3]:136-138[1]:102,103[4]

名称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金文中“盨”字的不同写法(自左上起顺时针):从须从皿,从须从皿从米,从须从皿从金,从须从皿从升

宋朝吕大临金石学著作《考古图》中,将铭文上的金文𣪕”字误认为“敦”[5],“盨”字误认为“簋”[6],因而错误地称青铜簋为“”,称青铜盨为“簋”。钱玷指出“𣪕”是“簋”的异体字,为簋正名,但簋、盨仍不分。1927年,容庚在《商周礼乐器考略》中区分了青铜盨和青铜簋,将盨独立为一类,并根据器物铭文为其命名。[3]:135

先秦典籍中并没有记载名为“盨”的青铜器。这类器物在铭文中自称为“盨”,具体写法多样,除写作“须”或“盨”外,还有添加金字旁木字旁米字旁等写法[7]。还有的自称为“簋”或“盨簋”。[3]:135

功用

青铜盨不见载于先秦典籍。部分盨在铭文中自名为“簋”或“盨簋”,金文“盨”字有从“米”的写法,一些墓葬中盨取代相配,所以盨的功能应与簋相似,是用来盛放谷物饭食的盛食器。[4]

礼器组合中,盨可以取代簋,跟鼎相配,也可以与簋同出,在鼎、簋组合的基础上,提升食器的整体档次,彰显物主身份。[4]

历史

盨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是周人重食(而不重)文化的产物。西周晚期是青铜盨的兴盛期,数量众多,型式丰富。进入春秋时期后,盨急剧衰落,销声匿迹。[4]

关于盨的来源,学者有不同看法,一些认为发源于[2]:39[4],一些认为发源于方鼎[8]:96[9]

盨主要流行于岐周宗周成周三都王畿地区,以及周边的诸侯国的统治中心地区,且只在地位较高的贵族中使用。[4]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