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
疾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肛垫[7](英语:hemorrhoids)即肛管血管垫[8],是位于肛管的血管组织[9][10],在正常情形下可协助控制排便[2]。当肛垫肿胀或发炎时,会形成痔疮(hemorrhoids,英语与肛垫同词)[10]。
痔疮 | |
---|---|
异名 | Hemorrhoids、piles,[1] hemorrhoidal disease[2] |
内痔及外痔解剖 | |
读音 | |
症状 | 内痔:无痛、鲜红色便血[3] 外痔:肛门周围疼痛及肿痛[4] |
起病年龄 | 45–65岁[5] |
病程 | 数天[3] |
类型 | 消化道疾病[*]、盆腔静脉曲张[*]、直肠疾病[*]、肛门疾病[*]、皮肤病、疾病 |
病因 | 未知[4] |
风险因素 | 便秘、腹泻、如厕过久、妊娠[3] |
诊断方法 | 身体检查,排除其他更危险的原因[2][3] |
治疗 | 增加饮食中的膳食纤维、摄取流质食物、NSAID、休息、手术[6][1] |
患病率 | 50–66% 的人一生中某时期会得到[1][3]。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普通外科 |
ICD-11 | DB60 |
ICD-10 | K64 |
ICD-9-CM | 455、455.8 |
DiseasesDB | 10036 |
MedlinePlus | 000292 |
eMedicine | 195401、775407 |
痔[11]、痔病[12]、痔疮的定义是肛管或直肠下段黏膜下的的静脉丛,发生充血或淤血并扩张肿大,形成柔软静脉团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可能有出血、疼痛、肛门瘙痒、痔赘、脱垂等。痔疮的症状依其发生位置及种类而定[4]。内痔通常无痛,但在排便时会产生鲜红色的便血[3][4]。外痔则通常会造成肛门周围疼痛或肿胀,且通常颜色较深[4]。症状通常会于数日后改善[3],但外痔愈合后可能会形成皮赘[4]。
造成痔疮的明确原因至今尚未明朗,但有些会增加腹腔压力的因素可能会提高发生痔疮的风险[4]。这些风险因子包含便秘、腹泻、如厕过久等等,妊娠期间发生痔疮的比例也较高。诊断方法为肛门指诊及视诊[3]。许多人会误将任何发生于肛门周围的疾病称为痔疮,因此诊断时必须排除其他可能更危险的潜在因子[2]。大肠镜检查及乙状结肠镜可以协助排除其他更危险的因子[13]。
一般来说,痔疮通常会自行改善,此类患者不需特别治疗[13]。可以多摄取膳食纤维、多补充流质食物。若有疼痛,则可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并多休息[1]。可以给予外用药膏涂抹,但疗效缺乏证据支持[13]。若症状持续无法改善,则可考虑进行手术[6]。
约50%至66%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一时期会罹患痔疮[1][3],且男女罹患比例相当[1]。罹患痔疮的年龄一般介于45至65岁之间[5],富人罹患此病的比例较高[4],且预后一般相当良好[3][13]。目前已知关于痔疮的最古老记载,是在公元前1700年的古埃及莎草纸上[14]。
症状体征

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不过许多人可能得的是混合痔[10]。因痔疮严重出血而导致的贫血极少见[5],而造成生命危险的出血则更为罕见。[15]许多人觉得痔疮是件很令人尴尬的事情[5],所以只有等到痔疮很严重时才会频繁就医。[10]
若未发生血栓,外痔不会产生什么问题。[16]若发生血栓可能会非常疼痛,[10][1]但该疼痛通常2~3天便会消退。肿胀处可能需几周方能消退。[5]愈合后可能会留有皮赘。[10]若痔疮很大且导致了肛门不洁,可能会刺激周围皮肤,从而导致肛门周围瘙痒。[16]
内痔通常无痛感,呈深红色,大便时或大便后伴有直肠出血。血液通常出现在粪便表面(常称为便血)、厕纸上,或滴在马桶上。粪便通常为正常颜色。[10]其它症状包括:粘液分泌、肛周肿块(痔核从肛门脱出)、瘙痒以及大便失禁。[15][17]内痔通常只在发生血栓或坏死时产生疼痛。[10]
病因
还未发现痔疮的明确病因[18],一些比较有可能的原因包括:排便不规律(便秘或腹泻)、缺乏锻炼、低纤维饮食、腹部内压过高(如长期劳累、腹水、腹腔内肿块或怀孕)、遗传、痔静脉中无瓣膜、年龄增加等。[1][5]其他会增加患痔疮风险的原因包括肥胖、久坐[10]、慢性咳嗽和盆底功能障碍,但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些相关性[19]。
在妊娠期,胎儿对腹部的压力以及荷尔蒙的变化会导致痔疮血管增大。分娩也会导致腹部内压增加。[20]孕妇极少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痔疮,症状通常在分娩后就会消失[1]。
病理
肛垫是正常人体解剖的一部分,只有当它们发生异常时才会成为病理疾病。[10]正常肛管主要有三种主要肛垫。[1]它们位于左侧、右前侧和右后侧的位置。[5]肛垫并非由动脉或静脉组成,而是由被窦状微血管、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成的。[19]与静脉一样,窦壁中无肌肉组织。[10]该组血管称为痔丛。[19]
肛垫在排便中起重要作用。肛垫在静息状态时,提供15%~20%的肛门闭合压力,并在排便时保护内肛门括约肌和外肛门括约肌。[10]当孕妇分娩时,腹腔内压会增高,此时肛垫体积会增大以关闭肛门。[5]人们认为痔疮是因为血管组织下滑或静脉压过高引起的。[15]肛门括约肌压力过高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痔疮有两种类型:上痔静脉丛的内痔和下痔静脉丛的外痔。梳状线(又称齿状线)将两个区域分开。[5]
诊断
痔疮通常通过理学检查进行诊断。[6]肛门及其周围的外观检查可以诊断出外痔或脱垂的痔疮。直肠检查可检查出潜在的直肠肿瘤、息肉、前列腺肿大或脓疡。[10]尽管大多内痔都无疼痛,此类检查基本上都会使用镇静剂。[1]有时需要肛门镜来确诊内痔,肛门镜是一个尾端带灯的空心管子。[5]有两种类型的痔疮:外痔和内痔,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梳状线的位置来进行区分的。[1]有些人可能会同时患有内痔和外痔。如果有疼痛,很可能会是肛裂或外痔,而不太可能是内痔。[5]
内痔发生于梳状线以上。[16]内痔表面是柱状上皮,缺乏疼痛受体。[19]根据脱垂的等级,在1985年它们被分为4度。[1][19]
- I度:无痣核脱垂,仅血管较为明显。[6]
- Ⅱ度:承受压力时脱垂,但可自行复位。
- Ⅲ度:承受压力时脱垂,必须手动复位。
- Ⅳ度:持续脱垂且难以推回。
许多肛门直肠的问题,例如肛裂、肛瘘、脓疡、结肠直肠癌、直肠静脉曲张和瘙痒都有类似的症状并可能被误判为痔疮。[1]结肠直肠癌、结肠炎(包括炎症性肠病)、憩室病和肠道血管发育不良也可能引起直肠出血。[6]如果出现贫血,还应考虑是否有其它的原因。[5]
其它导致肛门肿块的情况为:皮赘、尖锐湿疣、直肠脱垂、息肉和肛乳头肥大。由于门静脉高压(肝门静脉系统的血压)导致的肛直肠静脉曲张可能表现出与痔疮的症状相同,却是不同的疾病状况。[5]
预防
有许多种预防痔疮的方法,包括:有便意就去排便,不要有意拖延;排便时避免用力过度;多喝水;吃高纤维饮食;服用纤维补充剂;不要久坐;多运动。[5][21]不要长时间排便,不在排便时阅读,[1]避免抬重物,超重的人应减肥。[22]
处理
保守治疗法一般包括:摄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取足够的水分、服用非类固醇的消炎止痛药、坐浴以及休息[1]。增加纤维的摄取能提升治疗效果[23],改变饮食结构以及摄取纤维补充剂也有帮助[1][23],但目前缺乏证据可以证明任何疾病时间点使用坐浴是有益的[24]。如果进行坐浴,请将时间限制在每次15分钟内[25]。
尽管许多局部药剂和栓剂都可用于治疗痔疮,但缺乏科学依据。含类固醇药剂使用不应多于14天,因为它们会使皮肤变簿[1]。许多药剂由多种活性物组成,包括:矿脂或氧化锌类的防护脂、利多卡因类的麻醉剂、肾上腺素类的血管收缩剂[19]。有些局部药剂含有秘鲁香脂,可能使某些人过敏。
类黄酮类药剂疗效不确定,而且可能会有副作用[19][26]。妊娠结束后症状通常会消失;因此通常会将积极性的治疗延至分娩之后[27]。证据显示不支持使用中医治疗[28]。
几个专科学会轻度推荐使用静脉张力剂来治疗I至II级痔疮的症状[29][30][31][32][33][34],尽管这些药物截至2013年尚未在美国[35]和德国[36]获得认证,在西班牙则限用于治疗慢性静脉疾病[37]。
有些门诊处置可以采用,尽管大多是安全的,偶尔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例如:肛周败血症[6]。
- 橡皮圈结扎术,为治疗一至三度内疮的典型疗法。[6]此法用橡皮圈绑住待结扎的内痔根部,至少在齿状线1厘米以上,切断痔疮的供血血管。5至7日内,萎缩的痔疮便会脱落。若结扎太靠近齿状线,结扎后会立即产生剧痛。此法治疗成功率大约为87%,[1]并发症概率达3%。[6]
- 硬化治疗,即向痔疮注射硬化型药剂,如苯酚。这能使静脉壁脱落以及痔疮萎缩。此法四年的成功率接近70%,[1]比橡皮圈结扎法高。[6]
- 研究发现一些烧灼术也可治愈痔疮,但通常只在其它方法无效的情况下使用。该治疗可通过电灼术、红外线烧灼术、激光手术[1]或冷疗手术完成。[38]红外线烧灼术可以作为痔疮1至2度的治疗方法,对于痔疮3至4度若采用此法复发率会很高。[6]
若传统的治疗或简单治疗无效,可通过多种手术手段进行治疗。[6]因为直肠离膀胱的神经很近,所有的手术都可能导致某种程度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肛门狭窄和尿潴留。[1]也可能会有大便失禁(尤其是液体)的风险,[19][39]发生率为0%到28%。[40]在痔疮切除后,也可能会导致粘膜外翻(通常伴有肛门狭窄)。这种情况就是指肛门的粘膜向肛门外翻出,类似于非常轻微的直肠脱垂。[41]
- 痔疮切除手术是一种将痔疮切除的手术,通常只用于严重的痔疮患者。手术后会令患者感到明显的疼痛,需2至4周方可恢复。[1]痔疮的最佳治疗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与橡皮圈结扎法相比,3度痔疮的患者做此手术效果会更好。[42]对于用橡皮圈结扎法后24至72小时内出现血栓外痔的患者,推荐使用此痔疮切除术。[16][6]术后使用硝酸甘油软膏有助于缓解疼痛和伤口愈合。[43]
- 多普勒超声波导引经肛门痔动脉结扎是一种微创手术,使用超声多普勒准确找出动脉血管,然后将该血管结扎,脱落的组织被缝合回其原来的位置。同痔疮切除术相比,其复发率较高,但并发症发生率较低。[1]
- 痔疮环状切除手术(PPH),是一种将异常增大的痔疮组织切除的手术,并将剩余痔疮组织归位回其正常的解剖学位置。与将痔疮完全切除相比,此手术痛苦少、恢复快。[1]但其痔疮症状复发的可能性高于传统的痔疮切除术,[44]因此,通常只推荐2和3度痔疮患者做此手术。[6]
流行病学
现在很难确定痔疮的流行程度有多广,因为很多患者都不会去看医生。[15][18]但据认为至少有50%的美国人都会在生命的某一阶段出现痔疮的症状,而5%的人随时都可能会出现痔疮症状。[1]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1]45至65岁是发病高峰期。[5]痔疮在高加索人[45]以及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群中更为常见。[19]治疗的长期结果通常都不错,尽管有些人会有复发症状。[15]只有少部分人需要手术治疗。[19]
在中国民间有“十人九痔”之说。在1995~1997年保定市体检7635个人中,发现肛肠病患者4801人,总患病率62.88%,其中痔占发病总数的80.08%[46]。1990~1994年Johanson的调查报告指出,美国痔的发病率约为5%[47]。
历史
- 螺蛳:《本草纲目》云:“醒酒解热,利大小便,治脱肛、痔漏。”。
- 蚌肉:《日华子本草》中记载,蚌肉“除烦解热毒,并痔瘘、血崩、带下。”
- 鳢鱼(俗称乌鱼):性寒,味甘,有补脾、利水的作用,能疗痔疮。《别录》中早已说它“疗五痔。”《外台秘要》中亦载:“治肠痔,每大便常有血:鳢鱼脍、姜、齑食之。”
- 黑木耳:性平,味甘,能凉血、止血,有治疗血痢、便血、痔疮的作用。《本草纲目》载黑森耳治痔。
- 胖大海:性凉,味甘淡,有清热、润肺、利呖、解毒的作用。痔疮便血者,宜用胖大海泡茶频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胖大海“治痔疮漏管。”《医界春秋》中还曾介绍:“治大便出血:胖大海数枚,开水泡发,去核,加冰糖调服。”
- 麒麟菜(俗称鸡脚菜):产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浅海珊瑚礁间,夏秋采收。性平,味咸微苦。《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麒麟菜消痰,能化一切痰结、痞积、痔毒。”
人们已知的关于痔疮的最早记载源自公元前1700年古埃及的纸草书,上面记载着: “我给你一张药方,药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刺槐树叶、土壤、磨碎后一起煮,将药膏涂在一条亚麻细布上并盖于肛门痔疮处,将会立即恢复。"在公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全集》阐述了一种类似现代橡皮圈结扎法的治疗方法:“你可用同样的方法治疗痔疮,在实施时,用针固定、用粗线和毛线结扎,在痔疮掉落前勿热敷;在病人康复后,做一疗程敷菟葵治疗。”[50]痔疮也可能在《圣经》中被提及。[5][51]
罗马帝国凯尔苏斯(公元前25年~公元14年)介绍了结扎和切除的治疗方法,并讨论了可能的并发症。盖伦提出切断动脉到静脉的连接,称这样可减少疼痛及坏疽的传播[52]。
13世纪,欧洲的外科医师(如:米兰·兰弗朗克、肖利亚克、亨利·德蒙得维尔以及约翰·阿德恩)为外科手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2]

在英文中,痔对应着两个单词:“hemorrhoids”,起源于古希腊,意为出血;“piles”,源于拉丁文,是以痔的外形似球而命名的。
著名案例
- 东方社会
- 1095年,宋朝苏轼在惠州患上痔疮,因行动不便,不得不“休粮断酒肉”,后来用乌麻治愈。[53]
- 1582年3月(明神宗万历十年3月),内阁首辅张居正因劳累过度,“久坐则血脉不行,久行则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久坐久行,劳累过度,使肠胃受伤,以致浊气淤血,流注肛门而生痔疾”。自作主张命医生割除痔疮,但血气大损,拖到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病逝。[54]
- 晚清吴大澂苦痔疮,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十三日登报赞扬孙中山医术高明,七天就使他摆脱20余年宿疾。[55]
- 胡适嗜好抽烟,曾苦于痔疮多年。1922年7月发作,在北京协和医院由谢元大夫诊治。1925年冬,胡适到上海治疗痔疮。[56]
- 西方社会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