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玛丽医院
香港医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玛丽医院(英语:Queen Mary Hospital)是一所位于香港香港岛南区西高山的大型公立综合医院,并提供24小时急症服务,也是香港两所教学医院之一,为香港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该院于于1937年4月13日启用,是当时香港以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医院之一。医院以英王乔治五世王后特克的玛丽(Mary of Teck)命名。

玛丽医院由医院管理局管理,隶属港岛西联网,为联网中的龙头医院及专科转介中心。全医院共有约1,440张床位及逾3,800名职员。该院设有24小时急症室服务、外科、器官移植、儿科、各类专科及复康护理服务。
Remove ads
历史
1925年,港督金文泰上任,致力改善香港的公营医疗服务。1929年9月,位于何文田亚皆老街的公立医院九龙医院开始启用,金文泰亦于同年宣布于香港岛兴建一所规模更大的医院,以代替兴建了超过半世纪、位于西营盘的国家医院(现西营盘赛马会分科诊所)。新医院选址薄扶林道与沙宣道对上的西高山山腰,面对西博寮海峡,环境清幽景色宜人。玛丽医院于1934年正式开始兴建,因资金不足,延至1937年4月13日正式落成启用,由继任港督郝德杰主持开幕仪式[4]。医院启用后,国家医院与域多利医院陆续停办。
玛丽医院落成时为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医院,H型的7层主建筑物共分为6个翼,启用同年起亦成为香港大学的医科生临床实习及教授的地方。香港日占时期,医院曾被日军占领和征用作为军用医院。1945年10月1日,即香港重光后一个多月,玛丽医院便开始重新投入运作。由1955年开始,医院经历多次的扩建,其中以1960年代及1980年代的规模最大。1959年大学病理大楼落成,初时楼高3层,及后加至5层;1974年临床病理大楼落成[5];1980年落成的K座高达137米(28层),曾是全亚洲最高和全球第二高的医院建筑物,直到养和医院李树培院扩建工程完工才被超越;但目前仍是全球第12高医院建筑物。同年,政府计划斥资2.5亿港元,进一步扩建玛丽医院,包括拆卸职员宿舍、急症室后方的餐厅等,并兴建一座20层楼高的儿科大楼,预计1983年至1984年间完工[6][7]。其后扩建工程拖延至1983年才获得政府拨款6亿港元,分为三期,第一期工程兴建六层高平台,并设有一栋23层高的建筑物,每层面积1200平方米。第二期工程是在医院餐厅位置兴建十层高的建筑物,每层面积约600平方米,工程于1985年展开,预计1987年建成。第三期扩建预计于1987年以后兴建[8],不过最后工程一直拖延至1990年9月才陆续完工[9][10],其中香港大学精神科大楼(即J座)更拖延至1991年11月14日才启用[11]。S座则于2001年建成。截至2005年,玛丽医院已经拥有共14座建筑物。
医院不同部分经过多次拆卸改建,建院初期的建筑物至今只剩下主楼及护士宿舍A座。主楼楼高八层,以新古典主义风格为设计。护士宿舍A座楼高六层,亦是以新古典主义风格为设计,以钢构架建筑,建筑物的材料是在水泥外铺上“批荡”,效果看起来像是用石砌出来的;内部的木楼梯、木门、及地板仍在使用。玛丽医院于2007年向政府申请拆卸护士宿舍A座,以兴建急症、创伤暨心脏服务中心,但建筑署评估后认为有极高历史文物价值,不可清拆,当局须另觅地点兴建大楼。
2011年年初,全港首间移植及免疫遗传学部化验室于玛丽医院开幕。[12]3月11日,玛丽医院公布取得为期4年的澳洲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ACHS)评核认证。
-
1947年的玛丽医院
-
2008年的玛丽医院
-
玛丽医院主楼
-
玛丽医院护士宿舍正门
-
正在兴建的新大楼“临床大楼1”(2022年11月)
Remove ads
2011年,玛丽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主管卢宠茂医生质疑玛丽医院十分残旧,是第三世界医院,急需重建[13][14]。其后亦有不少人发现香港其他医院,比如广华医院、基督教联合医院等同样残旧,同样需要重建[15]。
玛丽医院大部分建筑物落成至今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需要考虑重建玛丽医院或额外拨地兴建教学医院。医院管理局已经就重建玛丽医院的建议提交予政府考虑,政府原则上接纳了重建计划。有待医院管理局进行前期策划工作,以确定工程计划的技术可行性。分阶段将玛丽医院更新为一所现代化的医疗科学中心,以应付社会对临床服务和教学日益增加的需求。
在2012年至2013年度香港中央政府预算,政府宣布会在2012年年内展开玛丽医院及广华医院的重建计划,以提升玛丽医院急症室和心脏科的服务[16][17][18]。玛丽医院将会分4期,合共约10年完成重建,预计须要68亿港元[19][20]。首阶段工程包括拆卸医疗辅助仓库,以及扩阔道路,预计心脏科及癌症中心等将于2016年竣工;第二及第三阶段的工程,分别是加强急症室、手术室及心脏科的服务[21][22][23][24]。
2012年,玛丽医院向职员发放最新重建资讯,提及原来重建方案在医院南面,包括拆卸教授楼、新教授楼、癌症中心、行政楼、护士学校、护士宿舍B座及具有争议性的护士宿舍A座;然而,此方案未能够根治多项局限玛丽医院未来发展的问题。医院管理局和港岛西联网的规划小组其后探讨发展医院北面的概念设计,即拆卸临床病理大楼和医生宿舍,把重建核心场向北移动,医院管理局总部和建筑署目前正在评估最新概念的可行性。根据最新建议,为将玛丽医院的重建重心向北移动,拆卸两座病理大楼和医生宿舍共3座楼,不但可以使重建工程加快40个月完成、扩大楼面面积,更可以保留具有76年历史、属于二级历史建筑的护士宿舍A座;此外,再将两座病理大楼附近的K座扩建为超级K座,比起现时的K座楼面而积多逾一倍,令到所有手术室可以同处一层,而整座急症室则可以设立于地面,不用再分散;另外,亦考虑于薄扶林道近西环方向多兴建一条道路[25]。就此,医院管理局发出了标书物色顾问进行评估,包括例如拆卸病理大楼、病理大楼内的化验室和殓房等,可以在哪里再安置,以及化验室服务如何不会受到影响[26][27]。2014年,在玛丽医院11名医生联署敦促下[28],立法会通过第一阶段的迁移性重建拨款[29]。
玛丽医院第一期重建工程延至2017年才展开,工程包括拆卸两座病理大楼及医生宿舍。2018年5月,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准斥资135.56亿港元在拆卸的原址兴建一座新医院大楼[30],预算2023年完成重建,而工程由安保-保华联营承建。重建期间的病理工作暂时搬到南面的空置职员宿舍[5]。该空置职员宿舍改建完成后命名为T座。最终玛丽医院重建工程列入医院管理局旗下十年医院发展计划之一,2018年5月获得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拨款,同年10月主要工程展开[31]。
重建后的玛丽医院新大楼命名为“临床大楼1”,将会加入24小时运作的紧急楼层,为大型急症及严重病症治疗区,当中包括急症室、深切治疗部等,主要集合心脏、心肺移植、心胸和神经外科治疗专科,用以即时处理严重病症。此举可以大幅度地减省运送病人及施行手术程序的时间[32][33]。
Remove ads
服务范围
出生名人
逝世名人
- 谢雨川,商家及立法局议员,1976年5月18日,78岁[36],OBE,JP
- 陈百强,歌手,1993年10月25日,35岁[37]
- 林嘉成,英王御准香港赛马会见习骑师,1994年5月7日,20岁 [38]。
- 胡振中,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2002年9月23日,77岁[39]
- 罗文,歌手,2002年10月18日,57岁[40]
- 张国荣,歌手及演员,2003年4月1日,46岁[37]
- 林振强,作家和作曲家,2003年11月16日,54岁
- 林百欣,企业家,2005年2月18日,90岁[41]
- 罗国洲,香港赛马会前骑师和练马师, 2007年5月17日,49岁
- 徐四民,前中国政协常委,2007年9月9日,93岁[42]
- 沈殿霞,演员,2008年2月19日,62岁[37]
- 许淇安,警务处处长,2009年5月3日,65岁
- 陈棣荣,前皇家香港辅助警察队总监,2010年5月31日,76岁
- 乔治·图普五世,汤加国王,2012年3月18日,63岁[43]
- 罗明珠,演员,“开心少女组”成员,2016年5月27日,47岁[44]
- 李君夏,香港警队第一位华人处长,2017年1月23日,80岁[45]
- 叶继欢,香港贼王,2017年4月19日,55岁[46]
- 林燕妮,有“香江才女”、“香江淑女”之称,2018年5月31日,75岁[47][48][49][50][51](另外,有报道指她于养和医院逝世[52])
- 王敏刚,香港企业家,2019年3月11日,70岁[53]
- 宋玉生,澳门政治人物,1992年4月20日,63岁
- 李玟,香港著名女歌手,2023年7月5日,48岁
Remove ads
组织架构
- 港岛西医院联网总监和玛丽医院
- 行政总监:
- 李德丽 医生
- 医院管治委员会
轶事
交通
Remove ads
病房分布
- 羁留病房(惩教署,J座9楼)
- 急症室(A座地下)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