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茶道是流行于琉球群岛(日本鹿儿岛县奄美群岛和冲绳县)的茶仪式。琉球茶道同时受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的影响,以独特的饮茶口味为基础,形成了琉球群岛特有的茶文化。虽然有从日本本土和中国大陆进口,但琉球本地也生产茶叶和茶具,为琉球人的茶叶消费提供了条件。这种同时喝日本茶和中国茶的饮茶偏好被认为是琉球独特茶文化的基础。[1]
历史
14世纪以后的琉球考古遗址开始出土与茶文化有关的文物,可以确认的茶具出土遗址至少有63处,出土了整套茶具的遗址共有10处。这10处遗址包括今归仁城迹、浦添城迹、首里城迹等大型宫城和天界寺、圆阁寺等寺庙,以及一些烧制陶器的官窑。文献中最早记载琉球茶道的是1534年来到琉球的明朝使者陈侃的《使琉球录》,描述了天界寺和圆觉寺的茶道仪式。1623年,琉球王国从九州岛引进了茶树,17世纪下半叶在首里修建了御茶屋。在向象贤的《羽地仕置》中,将茶道等十二种技艺列为官员必须学习的技艺。1731年,知名筑登之亲云上朝宣赴福州学习制茶技术,回国后在西原间切棚原村种植清明茶、武夷茶、松罗茶。[2][3][4]
朝鲜半岛的烧瓷技术在17世纪引入了琉球王国,涌田烧和知名烧等开始在琉球出现,1682年,整合了它们的壶屋烧出现了。壶屋烧是琉球的典型陶器,是官窑的产品,一般为无釉粗烧。此外在《伊江亲方日记》中还可以找到相当多的有关琉球茶具的描述。最多最常见的是茶碗,在日记中以“盖茶碗”和“煎茶碗”的形式出现。关于“和茶家”、“唐煎茶”、“琉烧茶”的记载可以看出日本、中国、琉球茶具并存。[1][5]
关于从福州进口到琉球的茶叶,在《清代中琉相关档案选编》中有“中茶叶”和“细茶叶”两种茶叶。1767年至1778年间,“中茶叶”总共进口了五次。最大数量为1767年的21,744斤(约13吨),平均约16,000斤(约9,600公斤)。在1776年至1874年间,进口了许多质量更高的“细茶叶”。最大的数量是1837年的72,000斤(约43.2吨)。日本茶进口琉球从17世纪初开始,位于萨摩的琉球馆成为琉球进口日本茶的据点。根据《琉球馆文书》的记载,经琉球馆输入琉球的茶的种类繁多,但特别是被视为礼赠品的求麻茶。1854年的《纸漉方并茶园方例帐》记载了清明茶、武夷茶、白毫武夷茶、松茶、冷杉茶、上茶、中茶、大叶茶、中飞茶、吉松茶、盘若寺茶和秋月茶等中国和日本的茶,可见日本茶和唐茶文化在琉球并存。[1][6]
礼仪
琉球茶以从中国引入的具有浓郁茉莉花香味的花茶“香片茶”和近现代在琉球群岛流行的“琉球泡泡茶”为主,琉球泡泡茶的制作方式稍异于日本茶道。将混入粉末状的玄米的茶叶倒入碗中,并以勺子快速搅打出气泡。[7][8]
在饮茶时,首先将茶放在腿上,接下来在右手轻轻握住碗的同时,用左手托举并将其提起。把它举到胸前,逆时针转动碗大约四分之一圈。先吃掉上面的泡沫,再饮茶,避免泡沫留在碗里。表现出琉球茶道“茶禅一味”的力与美。[9][7][8]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