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国际公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湿地公约》(英语:Convention on Wetlands),全称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英语: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又称《拉姆萨尔公约》(英语:Ramsar Convention),是为了保护湿地而签署的全球性政府间保护公约。湿地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来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2]。
此条目需要更新。 (2022年12月15日) |
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当时有18个发起缔约国。湿地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直至2014年1月,湿地公约总共有168个缔约成员,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覆盖着2170片总面积超过207万平方公里的重要湿地。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
每三年,缔约方代表作为缔约方会议 (Conference of the Contracting Parties, 缩写:COP) 召开会议,缔约方会议是公约的决策机构,通过决定(决议和建议)来管理公约的工作并改进各方能够实现其目标[3]。COP12于2015年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举行。COP13于2018年10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城举行。
为纪念湿地公约的签署,故将每年的2月2日列为世界湿地日。
1999年5月,在哥斯达黎加召开的第7届缔约方大会上,正式确认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湿地国际(WI)为公约的伙伴组织。
160个缔约成员包括[4]︰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