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委奴国王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委奴国王印是东汉光武帝颁授给倭奴国的一枚金制王印[3]。该印于日本天明四年(1784年)出土,现藏于福冈市博物馆[4]。这一重大历史发现标志着古代中日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也为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提供了研究,曾被广泛引为中日交流的重要证据[4][5]。
![]() 汉委奴国王印,现藏于福冈市立博物馆 | |||
文物信息 | |||
---|---|---|---|
材质 | 金 | ||
重量 | 108.7 g | ||
尺寸 | 2.3 cm × 2.3 cm | ||
高度 | 印身 0.8 cm 蛇纽 1.5 cm | ||
年代 | 约公元57年 | ||
时期 | 东汉光武帝时期 日本垂仁天皇时期 | ||
发掘于 | 1784年4月12日于博多湾志贺岛[1] | ||
现存于 | 福冈市博物馆 | ||
地位 | 日本国宝 | ||
汉字 | 漢委奴国王印 | ||
假名 | かんのわのなのこくおういん | ||
日语罗马字 | Kan no wanona no kokuō in | ||
其他名称 | 金印 (kin-in) | ||
印文 | |||
![]() | |||
阴刻篆体,呈三行五字: “汉”、“委奴”、“国王” (由右至左、从上到下) | |||
汉语 | 漢委奴國王 | ||
简化字 | 汉委奴国王 | ||
字面意思 | 汉朝属国倭国的奴邦之王[2] | ||
|
历史
汉代时,日本列岛分为诸多小国。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57年)正月,倭国众多邦国当中的奴国遣使朝贡,光武帝刘秀赐金印。[6][7]
日本江户时代的天明四年二月二十三日(1784年4月12日),一来自叶崎[9]的农夫甚兵卫在整修自家水田时掘获此印[10]。该印金质蛇纽,重约108克;印面2.34厘米见方,以阴刻篆体刻有“汉委奴国王”[3][8][11]。
儒学者龟井南冥是第一个考证金印历史由来的学者,并将其献给了当时福冈藩的藩主黑田家。1931年(昭和6年),日本指定该印为国宝;二战后再于1956年定为一级国宝。1978年,黑田家将金印捐给福冈市。[4][8]1979年福冈市美术馆收藏金印,1990年改由福冈市博物馆收藏。
-
金印(侧视图)
-
金印(正视图)
-
金印(俯视图)
-
志贺岛金印公园
-
金印公园的汉印拓片
真伪
在十八世纪以前,部分日本学者对《后汉书》中所载东汉光武帝赐以金印一事认为并无事实的根据[8]。金印发现后,日本学术界对“汉委奴国王”金印的真伪始终持有争论,主要分为三种观点。有人认为此印绶为东汉光武帝所赐主印,即真印说;有人认为是日本人自己所刻,即假印说;还有人认为是日本人仿刻,即伪印说[4][12]。
经日本史学家、考古家的鉴定,该印尺寸及蛇纽均符合汉制。1956年,一枚形如盘蛇印纽的金印“滇王之印”于中国云南石寨山西汉古墓群的6号墓滇王墓出土,经考证是汉武帝刘彻于元封二年(前109年)滇王尝羌臣服汉室后赐予的印绶。1981年2月21日,中国扬州地区邗江县甘泉二号汉墓出土另一颗汉代金印“广陵王玺”。这枚印章也是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龟纽,阴刻篆体字,规格、形制、篆刻技法与汉委奴国王印如出一辙,据专家考证很可能出自同一匠人之手。考古人员参照附近汉墓中刻于其它铜器上的年号推定,这枚金印就是东汉明帝刘庄于永平元年(58年)封刘荆为广陵王时赐予他的,与授日本金印的时间(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仅隔一年,从而确定了“汉委奴国王”金印确为后汉光武帝所颁赐。[4][5][12]
此外,近代以来福冈县糸岛郡前原町平原地方所发掘的青铜器等遗物亦可作为真印说之佐证。经九州大学考古学家鉴定,福冈古坟中发现的青铜镜三十一面,铁刀一柄,玛瑙、玻璃,以及鹿角制的管玉各数个,玻璃装饰小珠六百余,大部分是中国东汉时代的产物[8]。
据此,三宅米吉博士著有论文指出,在九州志贺岛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确是光武帝所赐,绝非后人所伪撰[8];另有冈部长辛、松村勇造、关野雄、栗原朋信、森贞次郎、直木孝次郎等诸氏[13],咸认为此印乃光武帝赐给倭奴国王的真印,而为学界大多数人所承认[11]。
典故
在中国古代,皇帝透过册封官位或赐予印绶来维持自身的最高统治权威,此印章制度亦体现在汉朝的外交政策中。印纽的形制因民族与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据专家考证,汉制赐予中原地区太子及诸侯王的金印通常为龟纽,而赐予臣服国国王的印纽则多采用蛇、山羊或骆驼等形状。其中,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其侯王受册封时所获金印多为羊纽或驼纽。[12][14]
印文“汉委奴国王”意指“汉朝的倭人属国——奴国之王”[2]。
该印文以“汉”字为首。一般而言,若属于汉朝皇帝直接统治的领土,印文通常不会冠以王朝名称;而“汉委奴国王”的印文以“汉”字开头,表明倭国当时为汉朝的朝贡国,而非直属领地。此外,印文末尾的“国王”二字为汉朝册封外臣之王时所使用的等级称谓。在汉制中,王爵共分为五等,“国王”为最高等级,显示汉朝皇帝承认倭国拥有其领土管辖权[14]。
关于“委奴”二字的解释,学界存在不同见解。天明年间,日本学者认为“委奴”应读作“怡土”,因福冈县系郡前原町一带在古代即为“怡土国”,亦即魏书所载伊都国的所在地,该地至今仍有“怡土村”之名[8]。然而,由于“委奴”二字与《后汉书》的记载相符,通常被视为“倭奴”的简化写法。根据汉制,赐予外臣的金印,其印文一般按照王朝、民族、部族的顺序排列,因此“汉委奴国王”可解释为“汉的倭的奴的国王”[1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