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巡洋舰政府在甲午战争后的舰队重建计划中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购置的防护巡洋舰(又称穹甲快船)。1896年下水,1898年服役,1937年9月25日为阻止日军溯长江西进自沉长江江阴航道阻塞线上。1960年打捞出水后拆毁。

事实速览 海圻号, 概观 ...
海圻号
Thumb
1911年海圻号访问美国纽约
概观
舰种防护巡洋舰
拥有国 大清
 中华民国
舰级海天级防护巡洋舰
制造厂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
下水1896年
服役1898年
结局1937年自沉于长江江阴航道
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4,300吨
满载排水量4,500吨
全长129.3米
全宽14.3米
吃水6.1米
锅炉12座
动力两部往复式蒸汽机,双轴推进
功率18,000匹马力
最高速度24节
续航距离2600海里(12节)
乘员476名
武器装备203.2毫米速射炮2门
119.4毫米速射炮英语QF_4.7-inch_Mk_V_naval_gun10门
47毫米速射炮12门
457毫米鱼雷发射管5门
(一根在舰艏,四根在舰身)
装甲司令塔:152毫米
主炮:114毫米(正面);102毫米(其余)
副炮:51毫米
舰身:127毫米(舰体部);76毫米(甲板部)
弹药库:102毫米(最厚部分)
关闭

主要舰史

新生水师

在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决议重建海军,定购“海天”、“海圻”等舰,并开复北洋水师副将叶祖珪的革职处分,授为北京海军水师统领。叶祖珪认为萨镇冰的学识、经验、为人等均远胜于己,遂向朝廷推荐由萨镇冰来任水师统领一职,萨镇冰坚持不受,于是清廷便授予萨镇冰担任帮统兼“海圻”号的管带[1]。此外,清廷还派遣天津水师学堂毕业生谢葆璋出任副舰长。作为重建北洋舰队的核心战力,海圻舰与姊妹舰海天舰一同于1896年11月11日开工,1898年1月24日下水,1899年5月10日竣工服役。顺带一提,本级由英国设计师菲利浦·瓦茨主持设计。其与母型、阿根廷巡洋舰布宜诺斯艾利斯号防护巡洋舰英语ARA Buenos Aires (1895)基本相同,只是在细节上根据中方要求进行了修改[2]

海天级巡防舰返国成军时正逢义和团运动高峰阶段,大部分靠泊在山东省庙岛的北洋舰队军舰在袁世凯的建议下南下到长江避祸,唯有海圻舰在萨镇冰的坚持下留驻山东省,并让蓬莱一带的外国传教士与侨民上舰庇护。并协助美国海军俄勒冈号战舰脱离搁浅,最后在俄勒冈号舰长劝说下,海圻舰在1900年7月初才离开山东省南下江阴,回避义和团运动带来的风波。

环游世界

Thumb
访问纽约期间的海圻号水兵,当时已全数剪辫。

1911年4月,程璧光率领巡洋舰队属下海圻舰,前往英国参加英皇乔治五世加冕,然后出访美国、古巴,航程30,850海里,途经8个国家。同盟会员李铁夫与赵公璧、邓家彦冒死登舰,慷慨陈辞,希望海圻舰官兵加入同盟会,策动程璧光带领舰队官兵回国后起义,参与反清革命。驶至新加坡途中,程璧光下令各官兵剪去辫子。

Thumb
造访纽约时的海圻号, 1911年9月

访问美国纽约期间,当地华人聚集第79大街与北河一带,争相雇船,想登上海圻号参观。美国人也不愿错过这个参观外国军舰的机会,海圻号的整洁以及舰上官兵的礼貌举止给美国人留下深刻印象。9月12日,程壁光在美国海军官员George F Cooper陪同下前往华盛顿。9月13日下午离开华盛顿往波士顿,并于周四造访总统[3]

当时因拉丁美洲发生排华暴乱, 海圻号奉清政府之命顺访古巴。8月, 海圻舰驶抵古巴首都哈瓦那。后来清廷代表已与墨西哥政府交涉, 取消访墨。因为巴拿马运河尚未开通, 任务结束后向东返航。10月,海圻舰途经英格兰,传来辛亥革命消息。程璧光及海圻舰管带率舰上官兵支持革命,清朝海军亦于12月决定支持革命,并推举程为海军总司令。1912年1月1日,海圻舰在英格兰易帜,改用五色旗。同年5月,程璧光及海圻舰返回上海。

民初风波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本舰编入第一舰队。1917年投入护法运动,作为护法舰队核心战力南下归护法军政府指挥,1923年北归,编入北洋海军渤海舰队。1926年因渤海舰队内讧解体,海圻舰投靠东北海军,隶属东北海军海防第一舰队。在反奉战争期间多次南下与支持直系的闽系海军交战,迫使闽系海军退缩长江。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期间再度和支持国民革命军的闽系海军交战,并曾击伤过海容级二号舰海筹。在东北易帜后,东北海军被更名为中华民国海军第三舰队,为独立于海军部外由军政部直辖,仍维持在东北军体系下的独立地位。转入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海圻舰曾投入镇压据守庙岛群岛张宗昌部队之任务。

南下入广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海军南撤青岛。由于东北军系统的军事武力失去了长期以来的经济来源,第三舰队的财政只能依靠青岛市长的沈鸿烈支应,长期下来军舰开销难以为续,因此官兵与第三舰队司令官沈鸿烈间隙日深,1933年6月,由海圻舰军官关继周起事叛变,偕同不满沈鸿烈指挥的海容级海琛舰肇和级肇和舰一起离开东北,史称薛家岛事件[4]。7月抵达广东,由当时主政广东的陈济棠接收[5],将此三艘军舰改编为粤海舰队[6]

陈济棠在控制海圻舰后,逐步撤换舰上的东北籍海军军官,因此引发舰上原有军官将失去军舰控制权的危机感,致使他们决定再度叛变,脱离广东政府,是为两广事变。此次叛变在民国24年(1935)6月15日进行,由于肇和舰主机维修中无法运作,只有海圻、海琛得以叛逃,在突破虎门要塞后抵达香港。海圻舰的叛逃并无后续计划,因此在香港后始与南京国民政府连系,并接受南京政府的招降。但是海圻舰在北上期间遭到闽系海军的主力——由宁海级宁海号为首的中华民国海军第一舰队拦截,因战力代差悬殊因此逃入香港避战。

逃入香港的海圻舰经过南京政府斡旋,在第一舰队撤军,不解除武装的前提下海圻舰由非福建籍的海军部次长陈策指挥北返南京,名义上归附第三舰队,但实际上由中华民国军政部管理,靠泊在南京下关码头,而非海军的高昌庙码头。

抗战自沉

民国26年(1937)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在华中一带开启与日军的全面战争,为了防止日军舰队沿长江直接开入南京。海军决定将老旧的舰艇自沉阻塞长江航道滞迟日军,称“江阴阻塞线”,自沉舰艇中包括了海圻舰。海圻舰在兵工署协助拆除可用武装后,在1937年9月25日进行自沉,成为了江阴封锁线的一部分。海圻舰的主炮因老旧且缺乏弹药之故未被卸除,仅拆除副炮与47毫米速射炮,速射炮随后移植至南京的乌龙山炮台,协助防御江阴阻塞线。八年抗战后,1960年5月27日,船体被截成两段打捞出水后进行拆解,结束她的一生。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