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宗教战争(法语:Guerres de religion)又名胡格诺战争,是发生在1562年至1598年间法兰西王国国内的内战和民众骚动事件,内战双方为忠于圣座的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派(属于加尔文主义)。战争进行了连续八次,对当时的法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据估计在当时三百万民众死于战乱及战争带来的饥荒和瘟疫,在宗教战争中仅次于造成八百万人丧生的三十年战争。[2]
命名与持续时间
这场战争除被称作“胡格诺战争”之外,在法国国内还被称作“八次战争”或“宗教战争”以及“三亨利之战”。
战争背景
1517年马丁路德揭起德意志宗教改革浪潮,1520年代传入法国时,当时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因为受到他人文主义之姐姐——玛格丽特·德·那瓦尔的影响,对新教思想颇有好感,也很有兴趣,譬如伊拉斯谟斯主张教会应由国王管理的论点就符合他一贯的王权扩张论。但因为法兰西斯已经在1516年和教宗签约,获得法国(高卢)教会的主教任命权,以及对教会财产课税的权力,因此法王不须像北欧君主与德意志诸侯那样,借由改信新教来没收教会产业,是故法王改宗新教的经济动机甚乏,而法国贵族更对新教思想兴趣缺缺,因此法国对新教的态度,取决于君王当时的政治动机与外交策略。
譬如1532年,为了反击当时教宗与法王死敌——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结盟,法兰西斯允许路德宗的新教徒在王宫卢浮宫外传教与布道,在国外则与反抗查理的德意志新教诸侯结盟。但在隔年1533年,因法王与教宗和好,就改用镇压的态度对待法国新教徒。甚至到了1534年10月中,因为新教徒在巴黎、奥尔良和昂布瓦斯等城市到处散发宣教传单,并张贴抨击弥撒的布告,甚至连王宫大门亦遭贴上,于是法兰西斯采取激烈动作——猛烈镇压,并在半年内火刑烧死了80个以上的新教徒;这场迫害的主导单位为巴黎大学神学院,设立的宗教裁判所审判粗糙,法王还建立书报检查制度、压制异端的言论出版。但法兰西斯很快就因为与新教邦国结盟而取消迫害,直到1544年他和查理五世最终缔结《克雷皮和约》之后,他才又重新迫害法国的新教徒。
路德宗在法国的影响力不强,但是自从1536年法国人加尔文移居日内瓦并以《预选说》创立加尔文宗之后,情势豹变,加尔文的思想大为盛行,被檀越称为“复活的奥古斯丁”。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被誉为“新教的教皇”,加尔文积极地派出传教士,四处弘法,特别是他的母国法兰西,加尔文的各种教理问答,以其如椽大笔充分吸收信众,法国人开始兴起浪潮般的改宗运动,大多是城市的中产阶级与印刷工人、小商人及部分农民、下层教士(至16世纪中已有近十分之一的法国人皈依加尔文派),这些改宗加尔文派的人士被称为胡格诺,而庇护胡格诺派的几个中心地区,很多是贵族妇女的庄园城堡,如王姊玛格丽特·德·那瓦尔。
到1547年法王亨利二世即位之后,因亨利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在巴黎高等法院中特设了一个被称为“火焰法庭”的机构来审判新教徒。1555年又因为亲信洛林的枢机怂恿成功,亨利下诏各地的官员应对那些被教会判为异端的人进行惩罚,无须审查也不允许上诉。此命令因高等法院之抗议而拖到1559年方才正式实行,但很快就因亨利的死亡而使宗教迫害停顿下来。
1559年4月,随着《卡托-康布雷齐和约》的签署,法国与西班牙之间为争夺意大利半岛领地而进行的长期战争终于结束,大量讲法语的加尔文派的传教士,因和平之故能从日内瓦来到法国传教;而西班牙的耶稣会教士也来到法国,积极煽动旧教信众去“讨伐异端”。于是自1559年开始,新教、旧教两大阵营在各自贵族、教士的领导下,敌对行动不断升级:旧教徒虐待控制区的胡格诺,胡格诺则在自己占优势的地方报复天主教会,他们冲进教堂、破坏圣像、烧毁圣物,把天主教堂改成新教教堂。虽然最高精神领袖加尔文在1561年告诫胡格诺:“应遵王法,不得越轨”,但是新旧两派的对抗越演越烈,加上欧洲宗教改革浪潮造成的新旧教日益仇视的国际情势影响,大规模的流血冲突终不可免。
1562年至1570年
1560年3月,新教徒发起的昂布瓦斯阴谋激化了法国新旧教的对立,不过在1560年中,摄政的王太后凯瑟琳·德·麦地奇任命宗教宽容的洛皮塔尔为掌玺大臣(相当于总理大臣),负责调和新旧教矛盾。他在三级会议上呼吁宗教宽容,颁布了宽容新教的各种诏书与法律:允许胡格诺的新教徒在城市外举行自己的宗教仪式、允许新教徒担任公职等等。但这些诏令执行时处处碰壁,使洛皮塔尔的努力付诸东流,特别是1561年开始国家权力被严重的架空,天主教三巨头——吉斯公爵、蒙莫朗西公爵和圣安德烈元帅组成强力同盟,不但架空王权,更在各自的势力范围疯狂镇压新教势力。
- 1567年9月:莫城突袭
- 1567年11月10日:圣但尼战役,蒙莫朗西公爵死于此役
- 1568年3月23日:隆朱莫条约
- 1568年至1570年:新教徒和西方的对抗,带来了第三次战争。1568年9月,查理九世宣布废止原来有关和解、安定的诏令;加尔文派的布道人员面临被逐出法兰西的处境,而且制订计划要捉拿孔代和科利尼,但他们带着家人成功逃亡,渡过卢瓦尔河之后将家人托付给拉罗歇尔的新教军(由那瓦尔女王胡安娜三世领导并居灵魂中心),再转身投入战场。1568年11月时,荷兰省督沉默者威廉领军进入法国,想支援同阵营的新教势力,但荷兰军饷不足,很快就接受法王的津贴而退出法国。孔代在1569年的雅尔纳克战役(Battle of Jarnac)中丧生,科利尼在同年8月的蒙孔图尔(Moncontour)之战中败北。但天主教方面因财政困难,未能巩固其战果,于是在1570年8月,两方签订《圣日耳曼和平敕令》,确定设立四个新教设防安全区(城堡)及自派总督、享礼拜自由等作为结束的标志。
- 1568年8月:逮捕新教徒首脑孔代亲王路易一世·德·波旁和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利尼
- 1569年3月13日:雅尔纳克战役,孔代亲王战败被杀
- 1569年10月3日:蒙孔图尔战役
- 1570年8月8日:《圣日耳曼和平敕令》
圣巴托洛缪日大屠杀及余波(1572年至1573年)
- 1572年8月23日到8月23日夜间: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 1573年7月:《布罗尼调解协定》
1574年至1584年
- 1575年10月10日:多尔芒战役
- 1576年5月6日:《博略和约》
- 1577年9月17日:《贝尔热拉克和约》
- 1577年10月8日:《普瓦捷敕令》。
- 1579年2月28日:《Nérac敕令》
- 1580年11月26日:《Fleix和约》
第八次宗教战争(1585年至1598年)
- 1587年10月20日:库特拉战役
- 1588年5月12日:街垒日
- 1588年12月23日:吉斯的亨利遇刺
- 1589年8月2日:亨利三世遇刺
- 1589年时,承认亨利四世为法王的法国城市只有五个,于是亨利只得率领很少的天主教贵族与胡格诺全体,和拒绝承认新教国王的神圣同盟作战。虽然亨利四世多次于野战击败马耶那率领的神圣同盟军,但他无法攻下誓死抵抗新教徒的巴黎与各大城市(即使巴黎在围困中饿死了4~5万人),也无力阻挡西班牙军以救援法国天主教徒为名而任意进出法国领土(1590年至1591年他常被当代欧洲第一名将——法内塞率领的优质西班牙军逼退),战争自1590年呈现胶着的状态,而整体天主教的优势总是无法逆转。此外,人民对民不聊生的宗教战争日益厌倦,同时对外国势力(西班牙)的干涉感到愤怒,于是亨利开始思考改宗天主教的可能性。
- 1592年6月,“摄政王”马耶那应各方之要求召开了三级会议,试图解决长期的内战和王位虚悬不决的问题。在这次新教徒抵制而缺席的三级会议中,马耶那本来想操作会议而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但天主教激进派和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却打算推选马耶那的侄儿——吉斯公爵夏尔当法王(并将腓力之女伊莎贝尔公主嫁给吉斯公爵),让马耶那无比失望而放任政略派的爱国主义滋长:当时政略派(天主教温和派)强力批判引进外国势力(西班牙)的行为是彻底卖国的卑劣行径,并获得多数议会代表的支持,于是会议转向亨利四世招手,希望亨利改信天主教来成为合法的国王。[4]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亨利四世于1593年重新加入天主教,巴黎的大门由此而为他打开。据说亨利曾说:“巴黎值得一场弥撒”,让他在1594年3月22日受到巴黎群众的欢迎而入城;当晚,西班牙驻军不得不撤出巴黎。
之后亨利四世通过1598年的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调解了宗教上的问题。敕令列明国内的胡格诺教徒能够享有自己的信仰自由,不受国家干扰,亦有权建造教堂及参与宗教事务。此外,他们也享有和其他公民一样的权利,亦可以和天主教徒一样分享同等的政治权利,可以担任各种官职,亦允许让这些教徒保有城堡及军队(总数为2.5万的常备军),以保卫自己并自理财政。然而,为了安抚天主教徒,亨利四世在签署这条敕令后,又宣布天主教为国教。
年表
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