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法语:Henri IV,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原名波旁的亨利(法语:Henri de Bourbon),1572年成为下纳瓦拉国王称亨利三世(法语:Henri III)、富瓦伯爵称亨利二世(法语:Henri IIer de Foix),在1589年成为法国国王称亨利四世,是卡佩王朝的分支波旁王朝的第一位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原为新教胡格诺派信徒,为了继承法国王位,改信天主教。1610年,他在巴黎被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杀,其子路易十三即位。
亨利四世 Henri IV le Vert-Galant | |
---|---|
法兰西国王 | |
统治 | 1589年8月2日-1610年5月14日(20年285天) |
加冕 | 1594年2月27日 | (40岁)
前任 | 亨利三世 |
继任 | 路易十三 |
下纳瓦拉国王 | |
统治 | 1572年6月9日-1610年5月14日(37年339天) |
前任 | 胡安娜三世与安托万 |
继任 | 路易斯二世 |
出生 | 下纳瓦拉王国波城 | 1553年12月13日
逝世 | 1610年5月14日 法兰西王国巴黎 | (56岁)
安葬 | |
配偶 | 瓦卢瓦的玛格丽特 (1572年结婚—1599年结束) 玛丽·德·美第奇(1600年结婚) |
子嗣 | 旺多姆公爵塞萨尔 凯瑟琳·亨丽埃特 路易十三 西班牙王后伊丽莎白 萨伏依公爵夫人克里斯蒂娜 奥尔良公爵加斯东 英国王后亨利埃塔·玛丽亚 |
王朝 | 波旁王朝 |
父亲 | 旺多姆公爵安托万·德·波旁 |
母亲 | 纳瓦拉女王胡安娜三世 |
宗教信仰 | 胡格诺派,之后改信天主教 |
签名 | |
军事生涯 | |
效命 | 法国新教军和法兰西王国 |
参与战争 |
早年
1553年12月13日,亨利出生于波城的城堡之中,在柯拉孜的城堡中成长,母亲为纳瓦拉女王胡安娜三世;父亲为波旁家族纳瓦拉配国王安托万·德·波旁,两人都是卡佩王朝的路易九世的后代。根据《撒利克法典》,他们的结合使儿子亨利具有了法兰西王位第三顺序继承人的资格。
传说亨利是用大蒜蒜瓣和朱朗松葡萄酒施的洗礼,摇篮则是乌龟的壳,据说这可以赐予孩子一种刚强的性格。在祖父阿尔布雷的亨利的意愿下,儿时的亨利得以与当地农民的孩子一起在乡间玩耍,衣食方面都跟乡间儿童一样朴素;因为他们培养亨利作为一个战士,而非作为国王。他的母亲,胡安娜三世·阿尔伯特,一个坚定的新教胡格诺派信徒,以宗教改革的清规教律严格教养儿子,当时法国的胡格诺派即克尔文主义的教派,曾在1560年3月发起夺权失败的昂布瓦斯阴谋,激化了新旧教对立。
1560年底法王查理九世登基之时,他父亲安托万·德·波旁带他去了巴黎。在法国宫廷中,他接触到王室中与他年龄相仿的王子们。1562年法国宗教战争开打之后,新教的波旁家族卷入了三十多年的内战当中。亨利很早就开始了战斗生涯,历经艰难困苦,这一切注定使他成为国王。
第一次结婚(1572年)
1572年,亨利的母亲去世,他继承成为纳瓦拉的亨利国王。表面上为了减轻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敌意(其代表分别为波旁家族和吉斯家族),法国王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安排波旁家族的代表─纳瓦拉的亨利国王(基督新教胡格诺派的领袖之一)和她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婚礼给予了将胡格诺派最重要的人聚集在一个地方的机会。凯瑟琳计划屠杀为婚礼而聚集在城中的胡格诺派信徒,因此发生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参与婚礼的三千个信徒全被杀死,只有新郎亨利因新妻玛格丽特之求情,以及凯瑟琳太后的保护与授意下,宣称改宗天主教,而在软禁中逃过一劫。凯瑟琳保护亨利的原因,是特意让波旁家族的势力保存下来,避免让吉斯家族趁机坐大,失去平衡的力量。
亨利婚后一直被被软禁在巴黎的宫廷中,个性不合及双双风流成性的夫妻二人,让亨利的婚姻不可能美满幸福。虽然妻子玛格丽特美艳无双,号称全法国最漂亮的女人,但夫妻俩先后外遇,亨利有了一个情妇后很快病倒在床,玛格丽特坚信丈夫是因为与情妇夜夜笙歌、旦旦而伐、荒淫过度而活该受罪,但她仍然细心照料丈夫,直至痊愈。但不久两人又因猜忌而疏远,从此夫妻生活就如玛格丽特所说:“我们夫妻既不同床,也不再互相交谈”。
1576年初,亨利趁着宫廷狩猎的良机,策马狂奔而逃出了王室卫兵的监控,并乔装打扮地回到了纳瓦拉及胡格诺派的根据地。他回来之后,立刻宣布放弃天主教,而恢复为胡格诺派教徒,正式成为胡格诺派的最高领袖。亨利出逃后,与妻子更加疏远,即使两人仍有断断续续六年的相聚时刻,但各自有公开的情人,而且见面时经常吵架,让两人的婚姻注定不会有子女。
法国国王(1589年8月2日-1610年5月14日)
1584年,法国亨利三世的继承人安茹公爵(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病死,于是亨利成为法国王位的第一继承人;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亨利四世即位为法国国王,但面临马耶那公爵带领的天主教联军反对。
亨利生活的世纪正是法国宗教战争流血纷争的时代,数十年的相互仇杀使得道德坠落,整个社会都被复仇的心理所荼毒。政治上贵族们习惯于耍弄阴谋诡计,许多贵族甚至与外国君主串通反对自己的国王。1593年,在经历一系列和天主教之吉斯家族与西班牙联军的激烈战斗后(如阿克战役和伊夫里战役),亨利改信天主教,声称“巴黎值得一场弥撒”(Paris vaut bien une messe),这也成为他的名言。改宗后他日益获得巴黎市民在内的天主教徒效忠,连天主教联盟的主帅──马耶那公爵也在1595年降服,其勃艮地总督之位由保王党的比隆公爵接替,削去地方割据的最大隐患。
1598年3月,连抵抗至最后的神圣联盟贵族──布列塔尼总督梅尔克尔公爵也在大军进攻前向亨利投降。国王本来想对公爵铁腕惩处,但公爵将女儿许配给国王的私生子旺多姆公爵,成功取悦亨利而宽纵了公爵,因为公爵之女是法国最富有的女继承人。
1598年,随着西班牙王费利佩二世的过世,历经三十多年的胡格诺战争正式结束;1598年4月13日,亨利四世签署颁布南特诏令,给予胡格诺派信仰自由与武装特权。这是第一部承认新教徒信仰自由的敕令。亨利采用的和解宽容方针,将新旧教的仇恨逐渐化解,也为国家带来和平与安定,如同他所说的:“他要原谅和遗忘”(Forgive and Forget)。但是部分激进的胡格诺派信徒,疏远了改宗的国王,其中包括亨利原来的至交兼首席军师──莫尔奈的菲力浦。
1590年代末,法国经过三十多年内战的破坏,已是国库空虚、经济凋敝不堪的衰败局面,地方的贵族乘内战之机,自征捐税、扩建私军而成自治集团,把国家社会搞得混乱不堪。国内到处都是复员的军人横行于乡间,互相决斗,抢劫、谋杀等暴力事件此起彼伏。如同1596年亨利在鲁昂演讲时提到的:“交到我手中的法兰西已近乎毁灭,对法国人而言,法兰西可说已不复存在。”
从1598年开始,因为能干且具商业头脑的叙利公爵之辅佐(以财政大臣任实质首相),亨利着手重建经济、财政与秩序,整顿税收、重修各地公路、疏濬河川、奖励丝织麻织等工业;他还以政府贴补等办法,奖励商品外销及造船工业等。亨利名言是:“我希望每个法国家庭在每个星期天都能吃上一只鸡”[1]。
1599年,亨利与第一任妻子离婚,两人无子嗣。第二年,与第二任妻子玛丽·德·美第奇于1600年结婚,玛丽替亨利生下三子三女。
他又派遣具有军事才干和探险精神的尚普兰开发加拿大,以魁北克为中心创立了法属殖民地──新法兰西,奠定法国海外殖民发展的基础。
亨利利用人民殷切望治的广泛心理,以劝说、颁赐恩俸年金等方法,迫使各地贵族放弃税收、治安警卫的地方特权,重建强大的中央王权(但许多自治集团仍未瓦解)。勤政爱民的亨利,更时常巡视各地,亲访民间疾苦,兴利除弊,结果让法国的经济脱离衰败而繁荣发展,巨额国债偿还了三分之一,且国库有许多盈余。
当1609年借由他的仲裁,荷兰与西班牙成功签订12年的停战协定时,亨利已重建了法国的国际地位,但他更试图推行一项颇受人民反对的国策──出兵挑战当时欧洲最强的西班牙帝国,与其一较高下,而导火线为德意志诸侯于利希-克莱沃的继承问题。
亨利之所以推出反西班牙的出兵计划,导因于德意志王公们的新旧教对立已臻一触即发的地步:1608年新教诸侯在兴盛的普法兹选侯腓特烈四世之领导下,成立了声势壮大的新教联盟;而旧教阵营也在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连一世的倡导下,在1609年成立旧教联盟。两大阵营成立之后,颇有势均力敌之势,形成一种“恐怖平衡”,但1609-1614年的于利希-克莱沃领土继承问题,成为引爆冲突的燃点。[2]
当旧教的于利希-克莱沃公爵约翰‧威廉于1609年去世时,因其领土紧邻荷兰,对哈布斯堡王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公爵死而无嗣,有合法继承权者含括新旧教者甚多,因此西班牙国王为免尤立西等领土落入新教诸侯手中,迅速从西属尼德兰派军强占此地。[3]
亨利四世此时要求西班牙军撤出该公国[注 1],并在1610年初与新教联盟联合反制哈布斯堡王室(后来更获得新教之英国与荷兰的支持),四月底前已集结五万法军,法西大战一触即发,但此时法国内的多数天主教徒却私下怀疑国王开战的动机,认为国王专门联合新教国家打击旧教领袖西班牙,有背叛旧教的巨大嫌疑而反对出兵;许多地方抗缴新开征的战争税来抵制争议性的出兵,许多人批评国王以私害公及混乱的私生活,其声望急速下滑。[3][注 2]
逝世
1610年5月13日,亨利四世于巴黎遇刺,第二天身亡。凶手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名为弗朗索瓦·拉瓦亚克,他反对国王挑起对西班牙的战争,因为西班牙身为天主教的领头势力,在天主教世界拥有崇高的威望,这名教徒为了阻止法西之战,毅然刺杀了曾为“异端”胡格诺派的亨利四世。
亨利因为优异的治绩、充沛的热情与勇武的魅力,死时广受人民的感叹、爱戴。不论新教、旧教信徒,都为国王的意外去世而哀悼,在法国人看来亨利为国家与人民所做的远非他的过错能比。人民不会忘记他登基之时法国的贫穷,宗教残杀,社会混乱,官吏无能,政府腐败。在他的整顿之下,法国已经秩序井然,气象一新,如今国家安定而繁荣,足以参加大国间的争锋了。人们忘掉他死前争议性的战略,欣然忆起亨利朴实的作风,仁慈的天性,战场上的豪迈乐观,生活中的幽默热情,他是法国历史上最有人情味的君主,人民因此称他为“好国王亨利”(或翻成“贤明王亨利”)。
亨利四世的遗体于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期遭革命份子盗取,头颅透过数次竞标而辗转多人之手,但当时并没有人知道那是亨利四世,2010年经由法国法医学界鉴定后正式公布此头颅是亨利四世本人[4]。
性格作风
亨利四世是个极具性格与魅力的人物。他犹如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一般,威严、勇敢、仁慈、有点狡诈,还同样好色。他生活简朴,但在女人身上挥霍无度。他拥有众多情妇,一生追逐女人至死不渝,以至于后来有人讽刺国王追逐女人的本事大过追逐敌人。只要是美女,亨利四世不论对方是千金小姐、高级妓女还是名媛夫人都一定要追逐到手。为了女人国王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写情书、送信物、金钱诱惑,偷入闺房这些都是国王的拿手好戏。[5]
亨利也常喜欢耍弄小聪明,他嗜赌如命,在牌桌上更是个擅出老千的高手,以至于后来没人愿意与国王打牌,不过国王从来不会让牌友输光,他总会事后归还一些不义之财。[5]
亨利四世被认为是当代最随和的君主之一。他不喜欢展示君威,他虽喜欢别人奉承自己,但同时也乐于倾听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财政大臣叙利公爵严厉的批评,曾经数次让国王当众下不了台,但是叙利公爵从来没有失去国王的重用与信任。亨利非但喜欢听笑话,也允许他人消遣自己,国王甚至曾微服私访,去观看市井百姓讽刺自己的戏剧,结果国王自己的笑声震惊四座。[5]
亨利另一项受人称道的特质,就是其仁慈性格。对于别人的过错他总是易于宽恕,对于反抗自己的人,他也几乎从不报复。他能轻易的宽恕与自己有着血海深仇的吉斯家族,也能够宽恕曾经反抗并阻挡自己达5年之久巴黎市民。有些新教大臣曾经抱怨国王对于反抗者过于仁慈,有失威仪。亨利却用诙谐的语气回答:“如果那些曾经反对我称王的,都要绞刑的话,砍尽全法国的木头,也不够做绞刑架。”[5]
评价
当率领新教军的亨利四世于1580年代末与法国天主教联盟(由吉斯家族的马耶那公爵夏尔领军)奋战之时,当时与亨利立场敌对的罗马教宗西斯都五世(1585-1590年在位)就对亨利的军事才干与好色如命作出讽刺性评价,他预言好色的亨利将胜过嗜吃肥胖的马耶那公爵,因为“亨利在床上浪费的时间,都比马耶那浪费在餐桌上的时间要少”。[6]
18世纪的启蒙哲学家伏尔泰,极力赞美亨利四世的宗教宽容政策,伏尔泰评价说:“如果亨利四世只是他那时代最勇敢、最宽厚、最正直、最诚恳的君主,那么他的王国就已经灭亡了。法兰西需要有一个能战能和、能了解和医治国家的创伤、管理大小事务、改革一切、建设一切的君主,而亨利四世身上就具备这一切。贤王查理五世的治理才能、人民王路易十二的善良、以及骑士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勇敢率直,他兼而有之。”
亨利四世驾崩不久,欧洲人就开始称他为“亨利大帝”。1789年后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民责难专制的波旁王朝,咒骂从路易十三以后的历任法国国王,只有亨利四世仍高居人民心中,他崇高的评价历久不衰。[7]
家庭
- 子女:
- 路易十三(1601年9月27日-1643年5月14日),1615年娶奥地利的安妮,终年41岁。
- 伊丽莎白(1602年11月22日-1644年10月6日),1615年嫁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终年41岁。
- 克莉丝汀(1606年2月12日-1663年12月27日),1619年嫁萨伏依公爵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一世,终年57岁。
- 尼古拉·亨利(奥尔良公爵,1607年4月16日-1611年11月17日),4岁夭折。
- 加斯东(1608年4月25日-1660年2月2日),1626年娶蒙庞西耶女公爵玛丽·德·波旁(1605年-1627年),1632年娶洛林公国的玛格列女公爵,终年51岁。
- 亨莉雅妲·玛利亚(1609年11月25日-1669年9月10日),1625年嫁查理一世,终年59岁。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