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乐队(英语:The Cure,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称为治疗乐队,台湾称为怪人合唱团),是一支于 1976 年在西萨塞克斯郡克劳利成立的摇滚乐队。该乐队经历了多次人员调整,只有其核心、吉他手兼主要曲作者罗伯特·史密斯是固定成员。他经常以其一头乱发、苍白的面庞,和涂抹故意弄脏的唇膏示人。

Quick Facts The Cure治疗乐队, 组合 ...
The Cure
治疗乐队
治疗乐队乐队于2007年在新加坡的现场演出。从左至右:杰森·库珀英语Jason Cooper(鼓手)、珀尔·汤普森英语Pearl Thompson罗伯特·史密斯西蒙·盖洛普英语Simon Gallup
组合
音乐类型
出道地点 英国英格兰西萨塞克斯郡克劳利
活跃年代1976–现在
唱片公司
网站www.thecure.com
相关团体
现任成员
罗伯特·史密斯
西蒙·盖洛普英语Simon Gallup
罗杰·奥唐纳英语Roger O'Donnell
佩里·巴蒙特英语Perry Bamonte
杰森·库珀英语Jason Cooper
里夫斯·加布雷尔斯英语Reeves Gabrels
已离开成员
迈克尔·邓普西英语Michael Dempsey
珀尔·汤普森英语Pearl Thompson
洛尔·托尔赫斯特英语Lol Tolhurst
马蒂厄·哈特利英语Matthieu Hartley
安迪·安德森英语Andy Anderson (drummer)
菲尔·索纳利英语Phil Thornalley
鲍里斯·威廉姆斯英语Boris Williams
Close

治疗乐队在 1970 年代末开始尝试创作。他们的第一张专辑《Three Imaginary Boys英语Three Imaginary Boys》及一些早期单曲,使他们在英国新兴的后庞克新浪潮运动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乐队在 1980 年代早期从哥特摇滚中汲取灵感,音乐主题趋向黑暗和痛苦。在 1982 年的专辑《Pornography》发行后,由于罗伯特·史密斯十分希望将乐队带回原来阴郁的风格,使乐队的未来难以预测。随着 1982 年发行的单曲《Let's Go to Bed》,史密斯开始在乐队的音乐里注入更多流行音乐的元素。随后乐队的人气日渐增长,特别是在美国,乐队的歌曲《Just Like Heaven》、《Lovesong》和《Friday I'm in Love》均进入了告示牌的前 40 位。在 1990 年代初,治疗乐队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另类摇滚乐队之一。经粗略统计,2004 年乐队已售出两千七百万张专辑。至今,乐队已经发行 13 张录音室专辑、2 张 EP 和超过 30 首单曲,全球专辑销量超过三千万张。[1]

2019年,治疗乐队入选摇滚名人堂[2]

历史

成立及早期(1973—1979)

治疗乐队最早的前身是一个名为“Obelisk”的乐队,由克劳利地区圣母中学的学生们组成。[3][4]乐队于 1973 年 4 月进行了首次公开演出,成员分别为罗伯特·史密斯(钢琴)、迈克尔·邓普西(吉他)、洛尔·托尔赫斯特(打击乐器)、马克·塞卡尼奥(Marc Ceccagno,主音吉他)以及艾伦·希尔(Alan Hill,贝司)。[4] 1976 年 1 月,马克·塞卡尼奥联合他在圣威尔弗里德天主教学校英语St Wilfrid's Catholic School的同学组建了“Malice”乐队,成员包括罗伯特·史密斯、迈克尔·邓普西和另两位同学。[5][6] 1976年4月下旬,塞卡尼奥和其他两名成员离开了乐队,同时托尔赫斯特(鼓手)、马丁·克雷西(Martin Creasy,主唱)、珀尔·汤普森(吉他)加入了乐队。[7] 1977年1月,在克雷西离开后,乐队愈加受到庞克摇滚的影响,并决定将乐队名改为“Easy Cure”(该名称来源于托尔赫斯特创作的一首歌曲)。[8]

1977年5月18日,Easy Cure和德国厂牌Ariola英语Ariola-Hansa英语Hansa Records签订了唱片合约。[5] 然而,尽管乐队为公司录制了数首歌曲,却没有一首出版。[9][10] 1977年9月,Easy Cure的主唱离开了乐队。乐队在面试后,最终决定由罗伯特·史密斯担任主唱。[11] 1977年9月和10月,邓普西、史密斯、汤普森、托尔赫斯特四人在伦敦录制了他们的第一张录音室样本唱片[9] 但最终并未发行。[10] 1978年3月,在权衡了未来的发展后,乐队与 Hansa Records 解约。[12] 罗伯特·史密斯在之后回忆道:“我们那时很年轻。他们总想把我们改造成一支青少年乐队。他们希望我们能去翻唱别人的作品,但我们并不想这么做。”[10]

1978年,珀尔·汤普森被踢出了乐队,因为他的演奏风格和史密斯当时所钟爱的极简主义作曲风格不一致。[13] 4月22日,Easy Cure在蒙蒂菲奥里学院礼堂(Montefiore Institute Hall)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14] 随后,史密斯将剩下的三人阵容(史密斯、托尔赫斯特、邓普西)命名为“The Cure”,即治疗乐队[15] 同月晚些时候,乐队在苏塞克斯的栗子录音室(Chestnut Studios)录制了他们的首张作品,并做成了音乐样本,分发给各个主流唱片公司。[16] 其中的一份样带落到了宝丽多唱片的星探克里斯·帕里英语Chris Parry (producer)手里,后者在1978年9月将治疗乐队签入自己新成立的隶属于宝丽多唱片的新厂牌Fiction Records英语Fiction Records旗下。[17] 1978年12月22日,乐队在Small Wonder Records英语Small Wonder Records发行了他们的首张单曲《Killing an Arab》。此曲同时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和指责:尽管单曲由于其激进的标题受到了种族仇视的指责,但此歌曲实际上是以法国存在主义作家 加缪 的小说《局外人》为基础创作而成的。[18] 乐队选择于1979年再版此张单曲,并在唱片上贴上了否认种族歧视的标签。《NME》早期的一篇关于乐队的文章写道:“(治疗乐队)就像一股从城郊向烟雾弥漫的首都酒吧及俱乐部吹来的清新空气”,并指出“随着约翰·皮尔的推广以及特邀演奏而排满的日程表,乐队能否继续保有(音乐上)别具一格的生活情趣,仍有待观察。”[19]

1979年3月,乐队发行了首张专辑《Three Imaginary Boys英语Three Imaginary Boys》。由于乐队成员并不熟悉录音工作,克里斯·帕里和录音工程师迈克·赫奇斯英语Mike Hedges掌管了录音的全过程。然而乐队对他们的首张专辑感到不满意,尤其是史密斯。他在1987年的一次采访中坦承:“很多东西都很肤浅——我当时甚至也不喜欢它。有人批评它很肤浅,我认为他们是有道理的。甚至当我们制作完成后,我还想添加一些我认为更有内涵的东西。”[20] 同年6月,乐队发行了第二张单曲《Boys Don't Cry》。

8月至10月期间,乐队作为苏西与女妖的演出嘉宾,在英格兰、北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进行Join Hands巡演。在苏西与女妖的录音吉他手约翰·麦凯(John Mckay)中途离队后,罗伯特·史密斯临时加入了该乐队以填补空缺,在巡演中身兼二职。[21] 这一段经历对史密斯影响深刻:“在与苏西与女妖乐队合作的第一个晚上,我被演奏的力量所震撼。这与我们对治疗乐队所做的事情非常不同。在此之前,我希望我们能像吵闹公鸡乐团英语Buzzcocks(Buzzcocks)或埃尔维斯·科斯特洛一样,成为一个庞克版的披头四乐队。成为苏西与女妖成员的这段经历确实改变了我对所做事情的态度。”[22]

治疗乐队的第三张单曲《Jumping Someone Else's Train英语Jumping Someone Else's Train》在1979年10月上旬发行。[23] 紧接着,邓普西由于对史密斯为即将发行的专辑所写的素材反应冷淡而被“解雇”,于是他加入了The Associates英语The Associates (band)乐队。同时,The Magazine Spies英语The Magazine Spies乐队的贝司手西蒙·盖洛普和键盘手马蒂厄·哈特利加入了治疗乐队。同年11月至12月,The Associates乐队作为嘉宾,同治疗乐队和The Passions乐队参加了英格兰地区 Future Pastimes Tour 的巡演。治疗乐队的新阵容在此期间演奏了数首新专辑中的歌曲。[24] 同时,史密斯、托尔赫斯特、邓普西、盖洛普、哈特利和汤普森组建了一支衍生乐队,由一些家人和朋友担任和声,并由当地的邮递员弗兰基·贝尔(Frankie Bell)担任主唱,在12月以“Cult Hero”的名义发行了一张7英寸单曲。[25]

早期的哥特式阶段(1980—1982)

由于乐队在第一张专辑中缺乏创意,史密斯在乐队1980年发行的的第二张专辑《Seventeen Seconds》中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26] 这张专辑由他和迈克·赫奇斯共同创作,并在英国单曲排行榜上排名第20位。专辑中的单曲《A Forest》成为乐队第一首热门单曲,在单曲榜上排名第 31 位。[27] 这张专辑与人们印象中治疗乐队的声音有所不同,赫奇斯将其描述为“忧郁、大气,与《Three Imaginary Boys》非常不同”。[28] NME在对该专辑的评论中表示:“对于像治疗乐队这样年轻的乐队来说,他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涵盖了如此多的音乐类型,令人惊讶。”[29] 与此同时,史密斯开始担心所谓“反形象”(anti-image)的概念。[30] 史密斯告诉媒体,他对与“反形象”有关的联想感到厌烦,因为一些人认为这是“精心伪装他们的平凡”,他表示:“我们必须摆脱那个反形象的东西,毕竟那并不是我们一开始创造出来的,而且看起来好像我们是在故意变得更晦涩。我们只是对传统摇滚形象不感兴趣。整件事真的变得失控了。”[31] 同年,《Three Imaginary Boys》在美国市场上被重新包装为《Boys Don't Cry》,并添加了新的艺术作品和修改后的曲目列表。为宣传这两个版本,治疗乐队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世界巡演。巡演结束后,马蒂厄·哈特利离开了乐队,并称:“我意识到这个乐队正在走向自杀式的、阴郁的音乐——我对这种东西根本不感兴趣。”[32]

1980年,乐队和赫奇斯一起制作并发行了第三张专辑《Faith英语Faith (The Cure album)》。[33] 这张专辑进一步加剧了《Seventeen Seconds》中的阴郁情绪,在英国排行榜上最高排名第14位。[27] 专辑的盒式磁带中包含了动画影片《Carnage Visors》的器乐配乐,该动画是乐队1981年巡演的开场动画。[34] 1981年末,治疗乐队发行了单曲《Charlotte Something》。到这时,乐队音乐中的阴郁情绪已经对成员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陷入了残忍的困境”。有时史密斯会被他在舞台上展现的角色所吞噬,最后流着泪结束演出。[35]

1982年,治疗乐队录制并发行了《Pornography》。这是乐队早期“压抑沮丧”三部曲的最后一张专辑,巩固了乐队作为新兴哥特摇滚传播者之一的地位。[36] 史密斯表示,在录制《Pornography》期间,他“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但这与团队无关,而与我的性格、年龄和性格有关。我想我在《Pornography》这张专辑上遇到了最糟糕的情况。回想并了解了其他人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情的看法后,当时我真的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人”。[20] 盖洛普这样描述这张专辑:“虚无主义占据了整张专辑……我们唱‘即使我们都死了也没关系(It doesn't matter if we all die)’,而这正是我们当时的想法。”帕里担心这张专辑没有适合广播播放的热门歌曲,并要求史密斯和制作人菲尔·索纳利英语Phil Thornalley润色歌曲《The Hanging Garden》,并将其作为单曲发行。[37] 尽管乐队担心这张专辑不会取得商业成功,《Pornography》还是成为了乐队的第一张英国十大专辑,排名第8位。[27]

《Pornography》发行后,乐队又进行了名为“十四个露骨时刻”(Fourteen Explicit Moments)的巡演。乐队首次采用了他们标志性的大而高的头发造型,并在脸上涂抹口红。[38] 巡演结束时,西蒙·盖洛普与罗伯特·史密斯在酒吧打了一架,随后前者离开了乐队。在接下来的18个月里,两人没有任何的交谈。[39] 史密斯随后搁置了治疗乐队,并于1982年11月重新加入了苏西与女妖乐队,担任主音吉他手。[40] 他随后成为该乐队的全职成员,并被推荐为乐队主唱,甚至还在现场视频和专辑《Nocturne》中出现。随后,史密斯和苏西与女妖乐队一起录制了专辑《Hyæna英语Hyæna》,但在1984年6月,即专辑发行前两周离开了乐队,决定专注于治疗乐队。[41]

商业上的成功(1983—1988)

随着 Gallup 离开治疗乐队以及 Smith 与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合作,有关乐队解散的谣言四起。 1982 年 12 月,Smith 对 Melody Maker 说道:“治疗乐队真的还存在吗?我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到了我不想再以这种形式工作的地步了。”他随后补充道,“无论发生什么,我、Laurence 和 Simon 都不会再在一起了。我知道这一点。”

Parry 担心唱片公司顶级乐队的状况,并确信解决治疗乐队目前困境方案是重塑其音乐风格。Parry 设法说服 Smith 和 Tolhust 接受这个想法。Parry 称:“这对 Robert 很有吸引力,因为他无论如何都想摧毁治疗乐队。”两人于 1982 年末发行了单曲“Let's Go to Bed”,其中 Tolhust 演奏键盘而非鼓。虽然 Smith 将这首一次性写成的单曲称为“愚蠢的”流行歌曲,但它在英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在单曲榜上排名第 44 位, 还进入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前 20 名。随后在 1983 年,两首更成功的歌曲:基于合成器的“The Walk”达到了第 12 名,“The Love Cats”达到了第 7 名,并成为了乐队第一首英国十大热门单曲。这些单曲及其 B 面收录在合辑 Japanese Whispers (1983)中。

1984年,治疗乐队发行了一张迷幻摇滚专辑 The Top ,Smith 在这张专辑中演奏了除鼓(由 Andy Andreson演奏)和萨克斯风(由 Malice 的早期成员 Porl Thompson 演奏,他后来正式了加入治疗乐队)之外的大部分乐器。这张专辑在英国排名前十,也是他们第一张在美国打入 Billboard 200 的录音室专辑,排名第 180 位。Melody Maker 称赞这张专辑为“永不过时的迷幻摇滚”,同时发出疑问,“我还没有遇到任何人可以告诉我治疗乐队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治疗乐队随后与 Thompson 和 Anderson 一起开始了他们的 Top Tour 全球巡演,并由担任专辑制作人的 Phil Thornalley 演奏贝司。 治疗乐队于 1984 年底发行的第一张现场专辑 Concert 收录了这次巡演。巡演即将结束时,Andreson 因破坏酒店房间而被解雇,取而代之的是 Boris Williams,他曾是乐队 Thompson Twins 的巡演鼓手。Thornalley 也因为巡演的压力而离开。前治疗乐队贝斯手 Simon Gallup 在此期间组建了 Fools Dance 乐队,在巡演 Gary Biddles 后与 Smith 和解,重新加入了乐队。Smith 对 Gallup 的回归感到欣喜若狂,并向 Melody Maker 宣布:“我们又是一个团体了。”

1985 年,Smith、Tolhurst、Gallup、Williams 和 Thompson 组成的新阵容发行了 The Head on the Door。这张专辑成功地将乐队音乐中乐观和悲观的方面结合在一起。这张专辑在英国排名第 7 位,在美国排名第 59 位。这次成功部分归功于该专辑的两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单曲“In Between Days”和“Close to Me”。继专辑和世界巡演之后,乐队于 1986 年以三种格式发行了单曲合辑 Standing on a Beach (每种格式都有不同的曲目列表和特定标题)。这张合辑进入了美国排行榜前 50 位。乐队随后进行巡回演出以支持该合辑,并发布了在法国南部拍摄的节目 The Cure in Orange 的现场音乐会 VHS 和激光光碟。在此期间,乐队在欧洲(特别是法国、德国和比荷卢三国)人气极高,并且在美国和加拿大也越来越受欢迎。

1987 年,乐队发行了双专辑 Kiss Me, Kiss Me, Kiss Me,该专辑在英国排名第 6 位,在多个国家排名前十, 并且首次进入美国前 40 名(排名第 35 位)。这张专辑还在美国获得了白金唱片认证。[42]专辑的第三首单曲“Just Like Heaven”是乐队迄今为止在美国最成功的单曲,也是他们第一首打入 Billboard 前 40 名的单曲。这张专辑还制造了另外三首热门单曲。专辑发行后,乐队聘请了 Roger O'Donnell (他曾是乐队 the Psychedelic Furs 的巡演键盘手,也是 Williams 的老朋友)来填补 Tolhust 的工作,同时让 Thompson 专注于吉他。在随后的巡演中,Tolhust 的酗酒开始影响他的表演能力。1987年底,乐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演出,成为第一批在那里举办大型音乐会的英国另类摇滚乐队之一。演唱会因购买假票的歌迷被拒绝入场而引发骚乱。此后,乐队直到 2013 年才再次在阿根廷演出。

专辑 Disintegration 与世界范围内的流行(1989—1993)

1989年,治疗乐队发行了广受好评的专辑 Disintegration ,并在英国排名第 3 位,成为他们迄今为止排名最高的专辑。其中“Lullaby”“Lovesong”“Pictures of You”三首单曲在英国和德国排名前 30 位。专辑在美国排行榜上也达到了第 12 位,单曲“Fascination Street”首次在美国现代摇滚排行榜上排名第 1 位,“Lovesong”更是在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上排名第 2 位(这也是乐队唯一一首进入美国前 10 名的单曲)。到 1992 年,专辑在全球的销量已超过 300 万张。

在专辑的制作期间,乐队成员给 Smith 下了最后通牒:要么 Tolhust 离开乐队,要么其他成员离开。1989 年 2 月,Tolhust 向媒体宣布退出乐队。最终 O'Donnell 成为了乐队的正式成员,乐队的创始成员只剩下 Smith 一人。他将 Tolhust 的退出归因于后者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酗酒问题,“他在所有事情上都格格不入,这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害的”。由于 Tolhust 在录制 Disintegration 期间仍在成员名单中,因此专辑的内页注释将其标记位演奏“其他乐器”并被列为每首歌的共同创作者。然而据透露,由于酗酒,Tolhust 除了“Homesick”外,对专辑的其余部分的贡献微乎其微。

随后,乐队在美国成功举行了巡演。1989 年 9 月 6 日,乐队在洛杉机环球露天剧场举行的 1989 年 MTV 音乐录影带颁奖典礼上表演了歌曲“Just Like Heaven”。1990 年 5 月,O'Donnell 退出,由 Perry Bamonte 取代其职位,后者同时还在乐队中演奏键盘和吉他,自 1984 年以来亦是乐队的固定巡演人员。11 月,乐队发行了名为 Mixed Up 的混音合辑。1991 年,乐队荣获全英音乐奖最佳英国团体奖。同年,Tolhust 对 Smith 和 Fiction Records 提起版权费诉讼,声称他和 Smith 共同拥有“The Cure”这个名字。这场诉讼最终以 Smith 于 1994 年胜诉而告终。

与此同时,乐队返回录音室录制了下一张专辑—— Wish (1992)。这张专辑在英国排名第 1 位,在美国排名第 2 位,并贡献了国际热门歌曲“High”和“Friday I'm in Love”。专辑还获得了 1993 年格莱美奖最佳另类音乐专辑的提名。1993 年秋天,乐队发行了现场专辑 ShowParis ,其中收录了他们 Wish 世界巡演的录音。

过渡(1994—1998)

1994 年,乐队为电影 The Crow 创作了歌曲“Burn”,在 Billboard 200 的专辑排行榜上名列第 1 位。同时,乐队的阵容再次发生了变化。Porl Thompson 离开乐队参与 Page and Plant 的巡演,Boris Williams 退出并由 Jason Cooper 取代,Roger O'Donnell 在阔别四年后回归,负责键盘演奏。而当他们的新专辑于 1994 年开始录制时,只有 Robert Smith 与 Perry Bamonte 参与;Simon Gallup 因健康原因请假,随后 Cooper 和 O'Donnell 加入了录制。

1996 年发行的专辑 Wild Mood Swings 与之前的专辑相比反响不佳,标志着乐队商业巅峰期的结束。1996 年,乐队进行了世界巡演以支持该专辑。1997 年,乐队发行了 Galore,这是一张收录了他们在 1987 年至 1997 年间发行的所有单曲的合辑,其中亦收录了由 David Bowie 的长期吉他手 Reeves Gabrels 演奏的新单曲“Wrong Number”。1998 年,乐队为电影 The X-Files 创作了歌曲“More Than This”。

三部曲与大规模成员变动(1999—2005)

由于他们的唱片合同只剩下最后一张专辑,加上 Wild Mood Swings 在商业上的反映和 Galore 的合辑乏善可陈,Smith 认为乐队的终结可能即将到来,因此他想要制作一张能够反映乐队更为严肃的一面的专辑。2000 年,Bloodflowers 发行(原定于 1998 年发行),并获得了格莱美奖提名。这张专辑同 PornographyDisintegration 共同组成了“三部曲”(Trilogy)。此后的九个月,乐队开启了名为 Dream 的巡演。2001 年,治疗乐队离开了 Fiction Records,发行了合辑 Great Hits 和 DVD,其中收录了他们多首歌曲的音乐录影带。乐队亦发行了现场视频 DVD The Cure: Trilogy

2003 年,乐队与 Geffen Records 签约。2004 年,他们在 Fiction Records 上发行了一套合辑,名为 Join the Dots: B-Sides & Rarities, 1978-2001 (The Fiction Years)。这张专辑在 Billboard 200 专辑排行榜上最高排名第 106 位。2004 年,乐队发行了第 12 张专辑 The Cure。2005 年 5 月,O'Donnell 和 Bamonte 被乐队解雇。O'Donnell 声称 Smith 考虑将乐队人数缩减为三人。

音乐风格

治疗乐队一般被认为是哥特摇滚的代表性乐队之一。然而,乐队成员通常拒绝被分类,特别是被认为是哥特式摇滚乐队。Robert Smith 在 2006 年表示,“The Cure 这个名字上仍然贴着‘哥特’的标签,真的是太遗憾了”,并补充道,“我们无法被定义。我想我们出道的时候是有些后庞克的,但总的来说并非如此……我们只是演奏出自己的风格,不管别人怎么说。”

尽管外界经常将这只乐队同黑暗、阴郁的音乐联系在一起,但治疗乐队也创作了许多欢快的歌曲,并成为新浪潮运动的一部分。Spin 曾称“治疗乐队一直是一只非此即彼的乐队:……Robert Smith 要么沉溺在哥特式的悲伤中,要么就是在舔着他沾满口红的手指上粘稠的、甜蜜的棉花糖”。2004 年,Smith 说:“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强行说我们是一支哥特乐队,这总是很矛盾的;因为对大众而言,我们并非如此。对出租车司机来说,我是那个唱着‘Friday I'm in Love’的人,而非那个唱‘Shake Dog Shake’或者‘One Hundred Years’的家伙。”

唱片[1]

录音室专辑

合辑

  • Boys Don't Cry (1980)
  • Japanese Whispers (1983)
  • Standing on a Beach: The Singles (1986)
  • Galore: The Singles 1987–1997 (1997)
  • Greatest Hits (2001)
  • Alternative Rarities 1988–1989 (2010)
  • Acoustic Hits (2017)

现场专辑

  • Concert: The Cure Live (1984)
  • Entreat (1991)
  • Show (1993)
  • Paris (1993)
  • Bestival Live 2011 (2011)
  • 40 Live (Curætion-25 + Anniversary) (2019)

成员

  • 罗伯特·史密斯 – 主唱,吉他,键盘 (1976–至今)
  • 西蒙·盖洛普英语Simon Gallup – 贝司,键盘,伴唱 (1979–1982, 1985–至今)
  • 杰森·库珀英语Jason Cooper – 鼓,打击乐器 (1995–至今)
  • 佩里·巴蒙特英语Perry Bamonte – 键盘,吉他,六弦贝司 (1990–2005, 2022-至今)
  • 罗杰·奥唐纳英语Roger O'Donnell – 键盘,打击乐器 (1987–1990, 1995–2005, 2011-至今)
  • 里夫斯·加布雷尔斯英语Reeves Gabrels - 吉他,六弦贝司(2012-至今)

已离开成员

  • 洛尔·托尔赫斯特英语Lol Tolhurst – 鼓,打击乐器,键盘,鼓机,其他乐器 (1976–1989)
  • 迈克尔·登普西英语Michael Dempsey – 贝司,伴唱 (1976–1979)
  • 马蒂厄·哈特利英语Matthieu Hartley – 键盘 (1979–1980)
  • 菲尔·索纳利英语Phil Thornalley – 贝司 (1983–1984)
  • 安迪·安德森英语Andy Anderson (drummer) – 鼓,打击乐器 (1983–1984)
  • 鲍里斯·威廉姆斯英语Boris Williams – 鼓,打击乐器 (1984–1994)
  • 珀尔·汤普森英语Pearl Thompson – 吉他,键盘 (1976–1978, 1983–1993, 2005–2011)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