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毛发:美国部落式爱摇滚音乐剧》(英语:Hair:The American Tribal Love-Rock Musical),简称《毛发》(英语:Hair),是一部摇滚音乐剧,由美国演员占士·雷达和杰罗姆·罗格尼填词和编剧,加拿大作曲家高尔特·麦地蒙作曲。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21年9月28日) |
该剧讲述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和性革命,于1968年在百老汇首演。主角是嬉皮团体“部落(Tribe)”的成员,许多歌曲以反对越南战争的和平示威为主题。这部音乐剧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争议,包括粗言秽语、毒品合法化、性解放、亵渎国旗和裸体情节等争论[1],它抓住了 1960 年代嬉皮士运动的当代精神,以不同种族的演员阵容演出,这也是将摇滚音乐和音乐剧相结合而成功的第一个事例,为首部定义“摇滚音乐剧”类型的作品。[2]
《毛发》叙述了“Tribe”的故事,这是一群在宝瓶座年代政治参与活跃、留着一头长发在纽约过着波希米亚式生活、反对被征入越南战争的嬉皮士们 —— 克劳德、他的好朋友伯杰、他们的室友希拉以及他们的朋友们。他们努力平衡著自己的青年生活、爱情和性革命,以及他们对战争、保守的父母和社会的反抗。最终,克劳德必须决定是像他的朋友们那样抵制征兵,以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在越南服役,牺牲自己的和平主义原则,服从父母和保守美国社会的压力,并冒着生命危险出征。
1967年10月17日,《毛发》在外百老汇的公共剧院进行了首次公演,其后于1967年12月至1968年1月在 Cheetah 夜总会上演,于1968年4月在百老汇开幕,共计演出了 1,750 场。此后不久,美国及欧洲多个城市进行了同步制作,其中包括在伦敦西区成功上演了 1,997 场演出。从那时起,该音乐剧在世界各地上演了不同制作版本的演出,产生了数十张音乐剧的录音唱片,包括销售达 300 万张的1968年百老汇原创演员原声带录音,剧中配乐里的一些歌曲,更是成为当时的十大热门歌曲。
1979年,音乐剧《毛发》被改编翻拍成同名电影。2009年3月31日,《毛发》在百老汇重新复排演出,获得了广泛好评,并赢得托尼奖最佳复排音乐剧和戏剧桌奖杰出复排音乐剧的荣誉。《时代杂志》曾于2008年如此评价道:“今天的《毛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大胆。”[3]
《毛发》由两位美国演员占士·雷达和杰罗姆·罗格尼构想而成。两位演员在1964年外百老汇音乐剧《低头或死》中认识[4],并在同年下半年开始编写《毛发》[5][6]。主角实为两位编剧之写照,沉思浪漫的克劳德是雷达的写照,而外向的伯杰是罗格尼的写照。他们的紧密关系,包括中途发生的风波,都反映在音乐剧中。据《毛发》其中一位编剧雷达表示:“我们是好朋友。这种充满激情的关系发作创意,并写下来成为这篇作品。我们将我们之间的戏剧呈现在舞台上。”[7]
雷达描述《毛发》的灵感是“在街上我们碰到的角色、我们认识的人和自我想像的结合。我们知道这群在东村的小孩辍学和逃避兵役,那时报章亦有很多文章叙述小孩因长发而被开除学籍。”[2]他亦表示:“在街上、在公园里和在嬉皮士聚集的地方有很多刺激,而我们想如果我们能够传输这些刺激到舞台上,这会是精彩的……我们与他们闲逛,进入他们的被入和让我们的头发生长。”[8]雷达说很多演员(尤其是雪莱·普林顿)都是在街上招募出来的[2]。雷达亦表示:“这在历史上十分重要,以及如果我们没有写下它,这就没有任何例子。你可以透过阅读和看影片了解它,但你不能‘感受’它。我们想,‘这些是发生在街上的’,我们要将它带入舞台。”[4]
两位编剧来自不同的艺术背景。在大学时,雷达编写滑稽音乐剧和志愿成为在罗杰斯和汉默斯坦传统上的百老汇作曲家。他向李·斯特斯伯格学习演技。罗格尼则是外外百老汇的实验剧场之一开放剧院的活跃成员。[9]罗格尼向雷达介绍在开放剧院发展的现代剧院风格和方法。[1]1966年,两人编写《毛发》的时候,罗格尼在开放剧院演出梅根·特里关于年轻人在越战时被部署的剧作《越摇滚》[10]。除了其战争主题外,《越摇滚》所采用的实验戏院式即兴练习亦为后来的《毛发》提供参考。[6][1]
雷达和罗格尼将《毛发》剧本的草稿交给制片人埃里克·布劳,他再经共同朋友纳特·夏皮罗联络曾在1961年凭加农炮艾德利的《非洲华尔兹》夺得格莱美奖的加拿大作曲家高尔特·麦地蒙。[1][11]据麦地蒙所述,两位编剧的生活方式和他形成鲜明对比:“我有短发、一个妻子,和四个小孩。我住在史泰登岛。”[8] 麦地蒙亦说:“在我认识雷达和罗格尼时,我从没听过嬉皮士。”[4] 但他亦分享雷达和罗格尼对制作一出摇滚音乐剧的热情。[4] 1968年5月,麦地蒙接受访问时曾说:“我们独立工作。我较向往这种方式。雷达和罗格尼给我题材,我就将这些题材谱成歌曲。”[12]麦地蒙在三个星期之内作下《毛发》的第一批歌曲。[7],包括《我得到生活》、 《没有得到任何》、《我往哪里去》和主题曲[2]。在剧中其中一首歌曲《水瓶座》本来是标新立异的艺术作品,后重写为令人振奋的赞歌[7]。
罗格尼和雷达打算将《毛发》放上百老汇上演,但被多次婉拒。最后,纽约莎士比亚戏剧节发起人约瑟夫·帕普安排其于位处纽约东村,当时仍在兴建的公共剧院上演。这亦是帕普首次参与制作非莎士比亚作品。此次制作并非如此顺利。据2007年9月16日《纽约时报》文章〈水瓶座的老化〉所述:“彩排和选角过程混淆了,题材对很多剧院职员来说亦令人费解。同时是公共剧院的助理艺术导演的导演杰拉尔德·弗里德曼,在最后一周的彩排后因沮丧而退出并请辞,并获帕普接纳。由原负责编舞的安娜·索科洛夫接手……在一次灾难性的最后彩排之后,帕普电报身处华盛顿的弗里德曼回来,他答应了。”[13]
《毛发》在1967年10月17日在公共剧院上演六周。由沃克·丹尼尔斯(饰演克劳德)、杰罗姆·罗格尼(饰演伯杰)、吉尔·奥哈拉(饰演希拉)、史蒂夫·迪恩(饰演沃夫)、阿诺德·威尔克森(饰演呼德)、萨利·伊顿(饰演珍妮)和雪莱·普林顿(饰演克莉丝)主演[1]。舞台设计由李名觉负责,费阿尼·奥尔德里奇担任服装设计。安娜·索科洛夫虽在彩排初期开始编舞,但杰拉尔德·弗里德曼仍在该版编舞中占一席位[1]。虽然该版有“不温不火的批评”,但受欢众欢迎[13]。该版原声碟在同年推出。
打算参选美国参议院议员的芝加哥商人麦克·巴特勒看见《毛发》在《纽约时报》刊登的广告之后,相信《毛发》是一部叙述美国原住民的音乐剧,他观看在公共剧院的公演数次以后[8],决定联同约瑟夫·帕普在公共剧院公演完结后在纽约另觅场地演出。帕普和巴特勒首先选择了位处53街和百老汇交界的的士高猎豹夜总会进行公演。该次公演在1967年12月22日开始[14],并上演了45场[2]。无论是公共剧院版本或是猎豹夜总会版本,均没有出现裸体情节[1]。
1968年1月,在猎豹夜总会的公演完结后,《毛发》又作出了大规模修订。在该次修订中,原外百老汇剧本的尺度被写得更为宽松[1]和真实。例如,克劳德在外百老汇版中是一个志愿成为电影导演的外星人,而修订后的克劳德是人类[15]。此外,13首新歌曲亦加入在修订版中。[1]歌曲《让阳光照进来》在音乐剧末段被加入以令结局更令人振奋。[7]
在《毛发》迁至百老汇演出前,创作团队聘请曾带领外百老汇实验剧团拉马马实验剧团取得声誉的汤姆·奥贺尔根担任导演。他曾是公共剧院版导演的第一人选,但因其身处欧洲而无法上任[1]。《新闻周刊》形容奥贺尔根的导演风格为“感性的、野蛮的、彻底的音乐剧……他分解言语结构及形容旁白,以至不同演员之间的角色……他享受感官轰炸[16]。”在彩排时,奥贺尔根使用从维奥拉·斯普林和保罗·希尔斯传下来的,涉及角色扮演和即兴“游戏”的技术。这些改动均呈现在百老汇版的剧本中[1]。奥贺尔根和新上任的编舞朱莉·阿雷纳鼓励演员自由与自然,共引入在百老汇未曾用过的“一种有机、即贵的舞台方式”[4]。这个灵感包括编剧在中央公园看见反战示威中,为显示蔑视和自由的裸体抗议方式之后,而萌生加入的裸体情节的构想。奥贺尔根协助将其加入音乐剧的结构中[2]。
帕普拒绝加入百老汇版的制作,故巴特勒决定亲自担任制片人。由于当时百老汇的剧院对选材方面较为保守,巴特勒曾被认为未能确保百老汇剧院会上演《毛发》。但是,靠巴特勒的人脉,最终说服比尔特莫尔剧院的东主大卫·科根将《毛发》放上百老汇公演[1]。
“部落”名义上的领袖克劳德与部落成员,纽约大学学生、决心的政治运动家希拉和玩世不恭的自由灵魂伯杰,庆祝他们成为宝瓶座年代的小孩。伯杰自称自己是“迷幻泰迪熊”和透露他在“寻找我的唐娜”。
部落把一份合法和非法的药物列表背出来。一个慷慨的灵魂沃夫赞美几种性行为并说:“我长出东西。”一个好战的非裔美国人呼德声称自己是“美国爱的总统”。克劳德以错误的英语口音说出自己是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森林中最美丽的野兽”。一个部落成员记起自己来自纽约法拉盛。沃夫、呼德和伯杰之后讲述自己是什么肤色,而克劳德则说自己是“隐形的”。部落再背出一份他们所缺东西的列表出来。四名非裔美国人部落成员顺序背出路牌。
希拉带领部落示威。一名偏心的少妇珍妮戴着防毒面具出现。她是克劳德的女朋友,并怀有身孕。尽管她愿望她怀的是克劳德的孩子,但她被“疯狂地反常的速度敲着”。部落成员连成LBJ(时任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CIA(中央情报局)、和LSD(麦角酸二乙酰胺)字样。六名部落成员装扮得像克劳德的父母,训斥克劳德的罪过—他没有工作,和他收集堆积如山的剪报和笔记。他们说他们不会给他任何金钱,和叫他加入军队以令其彻底改变。为了反抗,克劳德带领部落庆祝他们的活力。
在部落成员分派想像丸之后,部落成员说出这些药丸是为高调人物如李察·尼克逊、时任教宗保禄六世和时任亚拉巴马州州长乔治·华莱士而设。伯杰讲述他怎样被逐出高中。克劳德从征兵体能测试中及格,他假装将征兵卡烧掉,后被伯杰识破是借书证。克劳德对于自己被征入军队而感到忧心忡忡。
两个游客打扮成游客,问其他部落成员为什么他们有“长发”。克劳德和伯杰带领部落解释“长发”的意义。女游客说小孩应该“自由、无罪”和应该“在不伤害任何人的情况之下做想做的事。”她认为长发是自然的,像雄鸟“优雅的羽毛”。她打开她的外套去揭露她是作女性打扮的男人。游客走了之后,部落叫她玛格丽特·米德。
希拉给伯杰一件黄色衬衫。伯杰心不在焉并把衬衫一分为二。希拉对伯杰着紧“流血的人群”多于自己感到沮丧。珍妮总结各人的恋爱纠葛:“我和克劳德闲逛,希拉和伯杰闲逛,伯杰到处闲逛。克劳德则在希拉和伯杰之间闲逛。”伯杰、决夫和另一个部落成员在讽刺下挥舞美国国旗。在年轻和天真的克莉丝形容她心仪的男孩“弗兰克·米尔斯”之后,部落参与“被入”。部落中的男人焚烧他们的征兵卡。克劳德本想将征兵卡放进火中,但后来改变主意。他问:“那个告诉我为什么我生与死的东西在哪里,那个告诉我为什么我生与死的人在哪里?”部落成员裸体出现,吟诵“珠子、鲜花、自由、幸福。”
四个部落成员在唱“电蓝调”。在一次遮光之后,部落崇拜“权力之神”。克劳德从征兵中心回来时,部落成员演绎克劳德征兵时的情景。呼德说:“征兵是白人送黑人向黄种人宣战以保卫自己从红种人(即美国原住民)偷回来的领土。”克劳德给沃夫一张米克·贾格尔的海报,沃夫对此表示激动,因为他说他刚与贾格尔闲逛。三个部落的白人女人说她们喜欢“黑人男孩”的原因,而三个部落的、打扮像至上女声组合的黑人女人就解释为何她们喜欢“白人男孩”。
伯杰给包含迷幻药的关节交给克劳德。克劳德开始服兵役,而部落则扮演他的视角。他在越南丛林中跳伞。伯杰以一身乔治·华盛顿将军打扮出现。他因被美国原住民袭击而被告知撤退。美国原住民将华盛顿的军队全部杀掉。之后,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将军亦出现,然后开始点名:亚伯拉罕·林肯、约翰·威尔克斯·布思、卡尔文·柯立芝、奇勒·基宝、斯佳丽·奥哈拉、艾瑞莎·弗兰克林、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陆军上校。克劳德的名字亦出现在点名中,但克劳德打赌说“他不能做到”。他们全部人跳小步舞曲直至三个非洲巫医杀掉他们(林肯除外,因为他说:“我是你们的一分子”。)在三个巫医唱完对他的赞歌后,林肯背出葛底斯堡演说的另一版本。布思射杀林肯,但林肯和他说:“我不是为没有白人而死。”
克劳德视角仍然继续著。一名比丘将一罐气体交给另一名引火自焚的比丘(影射释广德自焚事件),然后逃跑和尖叫。三个天主教修女绞杀其余三个同行的比丘。三名太空人用激光枪射杀修女。三名华人用刀插死太空人。三名美国原住民用弓和战斧杀死华人。三个绿色贝雷用机关枪杀死美国原住民和自相残杀。一个警长和两个家长拿着一件用衣架挂着的西装出现。家长对这件西装由他们的儿子穿着深表光荣。尸体在此时苏醒并活动得像小孩般。尸体的活动演变暴力,直至他们再次死去。之后他们再度苏醒。在旅程的最后,两个部落成员在死尸上唱莎士比亚有关人性高贵的歌词。
在旅程之后,克劳德说:“我不能花时间在街上住……我知道我想……变得隐形。”他们“望向月亮”。希拉和其他人享受光线照射的时刻。部落赞扬旧床垫。克劳德抱着他的顾虑独自离开。他离开时,其他部落成员在暴风雪之中裹着被子。他们发动抗议,之后想知道克劳德在哪里。伯杰呼出:“克劳德!克劳德!”克劳德以一身军服、一头短发出现,但其他部落看不见他,因为他是一个隐形的灵魂。克劳德说:“不论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拿走了我。”
其他部落成员移到克劳德前面,《部落》的故事亦在此结束。
《毛发》在1968年4月29日在百老汇比尔特莫尔剧院上演。该次制作由汤姆·奥贺尔根执导,朱莉·阿雷纳编舞,罗宾·瓦格纳负责舞台设计,南希·波茨负责服装设计,儒勒·费舍尔负责灯光。1968年百老汇版公演时的主要演员包括编剧雷达和罗格尼(分别饰演克劳德和伯杰)、林恩·凯洛格(饰演希拉)、拉蒙特·华盛顿(饰演呼德)、萨利·伊顿(饰演珍妮)、雪莱·普林顿(饰演克莉丝)、梅尔巴·摩尔(饰演迪翁)、史蒂夫·库里(饰演沃夫)、罗尼·戴森(主唱《水瓶座》)、保罗·贾巴拉和黛安·基顿(其后摩尔和基顿亦有饰演希拉)[17]。其他演员包括本·弗林、基思·卡拉丁、巴里·麦圭尔、泰德·兰格、米德·罗夫、肯尼·西摩、乔·巴特勒 (演员)、帕皮·卡斯特罗、罗宾·麦克纳马拉、希瑟·麦克雷、埃迪·兰博、贝弗利·宝马斯、维姬·苏·罗宾逊、金·米尔福德等。
《毛发》上演后不久,其团队就卷入与托尼奖主办单位的官司之中。麦克·巴特勒因不同意主办单位认为《毛发》不合资格而将1968年托尼奖截止提名日期由原本的4月3日提早为3月19日的决定而提出诉讼[18],但未能令托尼奖主办单位改变决定[19]。在1969年托尼奖,《毛发》获提名最佳音乐剧和最佳音乐剧导演,但同样败给《1776》[20]。此次上演历时四年,共上演1750场,于1972年7月1日落幕[17]。
美国西岸版本在1968年百老汇版上演后6个月在洛杉矶水瓶座剧院上演,并前所未有地上演两年。洛杉矶版的主要演员包括雷达、罗格尼、本·弗林(后接替罗格尼)、罗拔·罗斯曼、罗德·谢泼德、特德·尼利(后接替雷达)、米德·罗夫、格洛丽亚·琼斯、塔塔·维加、祖比亚、珍妮佛·华恩丝和多比·格雷[5]。
不久,9个美国城市的版本亦同时装作,并进行全国巡回表演[5][21]。这些版本的演员包括乔·曼特尼亚、安德烈·德·希尔兹、阿丽娜·里德·霍尔(芝加哥版)[22]、大卫·勒斯利、大卫·派翠克·凯利、肖恩·墨菲(底特律版)[23]、阿诺德·麦哥纳(巡回公演)[22]、鲍勃·宾厄姆(西雅图版)[24]和菲利普·麦克·托马斯(旧金山版)[22]。《毛发》百老汇版的创作团队亦参与洛杉矶版、芝加哥版和旧金山版的创作,而百老汇的舞台设计蓝本则为这些及其他早期区域制作订立模范。汤姆·斯密塔尔斯亦担任洛杉矶版的共同制片人[22]。区域制作的演员大多由当地演员组成,但亦有部分百老汇版演员在其他城市饰演其在百老汇版的角色[1]。奥贺尔根和两位编剧有时会在区域制作中构思新构想和修订,并将其带回纽约,如在洛杉矶版首次出现的生鸡被撕情节[1]。
《毛发》在百老汇仍然上演时就有很多城市的版本,在音乐剧中实算罕有。曾声称《毛发》是“有史以来最强的反战声明”的制片人麦克·巴特勒就此解释,表示他制作这么多版本的原因在于影响公众的反战舆论,并协助提早结束战争[25]。
《毛发》在1968年9月27日在伦敦西区剧院的沙夫茨伯里剧院上演,由百老汇的部分制作团队成员参与制作。因英格兰在1968年才根据《1968年剧院法》废除戏剧审查制度,以令含裸体及亵渎内容的戏剧可以上演,《毛发》亦因此被推迟上演[26]。正如其他早期制作的版本,伦敦版亦加入了本地特色,并对百老汇版作出小修订[1]。
伦敦版首演时的主要演员包括桑雅·克里斯蒂娜、彼得·斯特拉克、保罗·尼古拉斯、梅尔巴·摩尔、伊莲·佩姬、保罗·科达、玛莎·亨特、费罗拉·本杰明、亚历克斯·哈维、奥利弗·托比亚斯、理查德·奥布莱恩和蒂姆·克里。这是克里首次成为全职戏剧演员,亦是他与后来的《洛基恐怖秀》的合作者奥布莱恩的首次合作[27]。《毛发》伦敦版的反应,甚至比百老汇版更大,它共举行了1997场公演[1],直至1973年7月因建筑物天台倒塌而被逼落幕为止[28]。
巴特勒的拍档和百老汇版的行政制片人贝特朗·卡斯泰利将《毛发》制作成不同的外语版本[1]卡斯泰利为一个纵横巴黎艺术圈的制作人,并与巴勃罗·毕加索和让·谷克多紧密合作。巴特勒形容他是一个“疯狂的艺人……一个穿西装和珠子的男人”[1]。卡斯泰利决定将《毛发》以本地语言在《毛发》百老汇英文版结束后在世界各国公演[1]。翻译紧贴原剧本,亦使用百老汇版的舞台设计。每份剧本亦加入本地特色,例如街名和对本地政治人物和名人的描绘。卡斯泰利在法国、德国、墨西哥和其他国家担任《毛发》的制片工作,有时甚至亲自执导[1]。
由卡斯泰利执导的德国版《毛发》在1968年在慕尼黑上演[29]。主要演员包括唐娜·桑默、利兹·米切尔和唐娜·韦恩特。1969年6月1日,《毛发》在巴黎上演,并取得成功[30]。1969年6月6日,由哈里·M·米勒担任制片人,吉姆·沙曼执导的澳洲版《毛发》在雪梨首演,由基思·格拉斯(饰演伯杰,其后由罗格·利弗莫尔饰演)、约翰·沃特斯(饰演克劳德)和莎朗·里德(饰演魔术师)主演。里德是六个前赴澳洲演出《毛发》的非裔美籍演员之一[31][32]。该次上演打破本地票房纪录,并上演了两年。但由于部分语言不恰当,原声唱片在昆士兰州和新西兰被禁。其后《毛发》在1971年转移至墨尔本上演,并举行巡回公演。这亦是在波士顿出生的澳洲歌手玛西娅·海因斯的首次舞台演出[32]。在墨西哥,在阿卡普尔科演出一晚后被禁演[33]。十八岁的索尼娅·布拉加亦曾出现在1969年巴西版《毛发》[34]。
另一知名版本为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版,这亦是《毛发》首次在共产主义国家演出[35]。由本地女制片人暨导演米拉·特拉诺维奇执导[36],而时任南斯拉夫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亦曾观看演出。贝尔格莱德版本是两位编剧雷达和罗格尼最喜欢的版本之一,罗格尼曾说:“这里对中产阶级没有偏见。”在贝尔格莱德版的剧本中,亦包括对毛泽东以至当时南斯拉夫的对手阿尔巴尼亚的讽刺[1]。
直至1970年,《毛发》在票房上取得显著成功,并在北美洲以外公演。除上述版本以外,《毛发》亦在斯堪的纳维亚、南美洲、意大利、以色列、日本、加拿大、荷兰、瑞士及奥地利公演[21]。根据《告示牌》所述,部分版本的票房收入达到每十天一百万美元,亦售出了300张原声唱片,令它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以至百老汇史上写得最成功的音乐剧。”[37]
《毛发》显示了19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多项主题。编剧斯科特·米勒曾如此形容《毛发》。
美国青年,尤其是在大学校园的美国青年,开始就他们认为美国做错的事情,如种族主义、环境破坏、贫穷、性别歧视主义和性压抑、家庭暴力和越战抗争、新科技的去个人化和政治贪污而抗争……与主流舆论相反,嬉皮士对美国十分尊重,并认为他们是唯一真心地想救国和令它变得更好的人,是真正的爱国者……长发是嬉皮士的象征—他们的……象征不但表示反叛,亦表示拒绝歧视和性别定型的新可能。它象征男女平等……嬉皮士的衣着亦反映诉求。单调的工作服表示抗拒物质主义。其他文化的衣着,尤其是第三世界和美国原住民的衣着,代表他们对全球化和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自私的觉醒。简单的棉质裙和其他天然物料,就代表拒绝合成物料,回归自然和简单的年代。有些嬉皮士穿着二战时和南北战争时的夹克,作为战争的双向选择,以传播非暴力的新思想。[38]
《毛发》在百老汇上演时,延续1927年的《演艺船》和1935年《波吉与贝丝》的先例,作出种族融合的尝试:演员阵容中有三分之一为非裔美国人[1]。除在讽刺场景以外,各黑人角色视彼此为平等,打破黑人在视听娱乐中作为奴隶和仆人的传统形象[39]。一篇刊登在《乌木》的文章指出,《毛发》是美国舞台史上最多黑人演员展示的音乐剧[1]。
《毛发》的部分歌曲及情节亦反映种族歧视的问题[38]。比如由激进黑人男性、呼德所唱的《彩色铲》,是种族侮辱用词的列表与他自称自己是“美国爱的总统”[40]。在歌曲结束时,他告诉部落说一个“不羁的人”会夺走他,部落因此假装惧怕他[39]。由黑人部落成员所唱的《尽头路》,是象征黑人挫折和异化的街名列表。而其中一个部落的抗议口号是“我们觉得什么才是最棒的?就是轰炸、私刑和隔离!”[39] 《黑男孩/白男孩》则是异族通婚的非凡回应[40]。美国联邦法院在1967年废除有关法律[41]。部落的另一抗议口号为:“黑人、白人、黄种人、红种人,在一张特大号床上交配。”[39]
《艾比婴儿》是第二幕“旅程”情节的一部分:四名非洲巫医杀掉除由女性黑人部落成员扮演,他们决定不会杀掉的亚伯拉罕·林肯以外的美国历史、文化和虚构人物[40]。歌曲的第一部队包含在旧电影中黑人角色所说的刻板语言,如“我已完成……拔出你所有的大麻”和“我已自由,多谢你,林肯大师”等。林肯一角之后背诵现代版的葛底斯堡演说。与此同时,一白人部落成员在用林肯的金发刷她的鞋[39]。
剧本对美国原住民的印象是反消费主义、嬉皮士运动和《毛发》对自然主义的聚焦。《毛发》的角色被称为“部落”,借用了美国原住民社会用词[38] 。而各版本的演员亦用部落式的名字:“此举不但具化妆效果……整个演员阵容亦须共同合作、喜爱对方,以及有时候在上演时,须以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工作。在“部落”一词中,所有家庭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固有忠诚度须在演员阵容中感受得到。”[38]为了加强这气氛,奥贺尔根为演员安排基于信任、接触、聆听和密集考核为基础的灵敏度练习,以消除演员和幕后的隔膜,亦鼓励融合。这些练习基于伊沙林研究所和波兰实验剧院发展的技术[1]。克劳德、伯杰和希拉住在一起是1960年代“部落”概念的另一面[42]。
第一幕中短暂的裸露情节曾惹来争议和批评[1][43]。米勒说“裸体是嬉皮士文化的一大部分,不但代表对他们父母的性压抑的抗拒,同时亦是自由主义、灵性、诚信、开放和自由的声明。裸体是美丽的、值得庆祝和欣赏的,而非蔑视和隐藏的。他们露出自己的胴体和性欲作为礼物,而非‘肮脏的’东西。”[38]
《毛发》从几方面歌颂性自由,除上述所提及的接受异族通婚外,角色在性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生活方式接收《波希米亚人》的更新;正如雷达说:“和平运动的爱的元素是明显的。”[4]在歌曲《鸡奸》中,沃夫劝告大家去“加入圣狂欢欲经”[40]。直至第二幕结束,部落成员前后戏谑谁会与谁共睡一夜时,揭露他们的自由恋爱趋势[44]。沃夫暗恋米克·贾格尔,和克劳德、伯杰和希拉的三角关系演变成克劳德和伯杰接吻[39]。
在剧中,一些非法药物被角色拿出,当中最有名的是旅程中所拿出的致幻剂[38]。歌曲《太空漫步》的歌词庆祝声称“他们怎么敢尝试结束这个美女……在本次潜水,我们重新找回感觉……我们的眼睛是睁大的,大,大,大”。类似的情景亦出现在歌曲《唐娜》上,伯杰唱出“我不断发展你放下的药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