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
科举考试的武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武举是中国、朝鲜、越南科举考试制度中的武科,目的是选拔军事人才。源自中国,由唐高宗李治创立并实行。此前依据传统史书记载,普遍认为武举由武则天于702年创立并首次实行,但从1971年发现的李仁泰墓志中可得知,李仁泰早于永隆二年(681年)就参加过武举。因此武举的创立时间尚有争议,但不会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考试内容包括箭、弓、刀、石等。以后宋、明等朝都有武举,至清朝时改称武科。中国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

中国
宋仁宗以来便有武举制度。每举率七十人赴省试。前期军头引见司于内弓箭库试验弓马,于别所附试程文七书义五道、兵机策二道。榜首为补保义郎,与巡检差遣。
淳熙二年三月乙已,诏武举第一人为补秉义郎,堂除诸军计议官。七年,改武举殿试第一名与御前同正将,三名以上同副将,五名以上及省试魁同准备将,始为中举者即从军之先例。
武举出身的人士,亦有“绝伦”的评价标准。淳熙十年,凡边县武举出身人,能“射两石弓,马射九斗”,谓之“绝伦”[1]。
明代时武举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
明初实行屯兵(世兵)制,武科取士首重武学,武选途径有四,分别为世职、武举、行伍、纳吸。因武学的完善,武举延至天顺八年首开,嘉靖元年(1522年)议准《武举条格》,武举遂成定制,分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马、步射及试策论一道,会试马、步射及策二道、论一道。
明代亦有和武举类似的会举,但只让南北两直隶的功臣后裔和武官子弟参与[2]。
至清代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清代武举分乡试、会试及殿试三级。乡试分三场,首场考马射,二场考步射及技勇,合称外场,三场默写武经。会试亦分三场,内容与乡试相同。殿试于太和殿举行,皇帝亲试。马试立三靶,各距三十五步(一百七十五尺),二回六矢,再射地球一次,中三为合始可考步射,弓以三力为准。步射立一高五尺五寸、阔二尺寸布靶,与射者距三十步(一百五十尺),六矢中二者为合,弓以五力为准。技勇包括拉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技勇弓必开满,刀必舞花,石举离地一尺为合。内场默写武经一段,以不错漏及端正为合。
朝鲜
高丽王朝前期受女真的军事威胁,为抵抗女真入侵,朝廷要培养大量军事人才,睿宗四年(1109年)设武学斋,又称讲艺斋,培养军官。可是这段时间高丽国内文治主义强烈,不少文臣不满朝廷设武学斋培养武官,而且初期通过武科考入武学斋的考生众多,甚至策论考试不及格者也被录取,于是人们纷纷弃文从武,武学渐兴,并与文学对峙,引起忧虑,于是武举和讲艺斋在仁宗十一年废除。至高丽末年恭愍王官员、教育家李穑虽然上书请求复办武举,但未被采纳。武科实施的具体办法《武科法》于恭让王时拟定完毕,但未及实施,高丽王朝便告覆灭[3][4]。
朝鲜王朝初期沿袭高丽《武科法》,要求武举与文科举并重,不能偏废。朝鲜太祖二年(1393年)武举正式设置,至太祖八年实施,一般与文科举一同举行,分为初试、复试和殿试,初试为武艺考核,于式年前一年秋季进行,及格者于式年春赶赴汉阳参加由兵曹主持的复试。复试考兵法及小部分经史书籍,从中选取28名。复试及格者将到王宫参加由国王主持殿试,内容包括骑击球、步击球、讲书,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3人、二甲5人、三甲20 人。武科及格者称武科出身,授予红牌,品秩与文科相同, 称为别侍卫权知或训练院权知。除式年试外还有增广、别试、廷试、谒圣试、春塘台试、外方别科等临时科试,后期又设立观武才的武科。此外还于每年春秋在汉阳进行都试,由兵曹和训练院主持, 而地方则由各道兵使主持, 在军士、东西班从三品以下贤良等志愿者中试取[3][4]。
越南
越南在后黎朝后期郑阮纷争期间,统治北方的郑主与统治南方的阮主两大政权战事频仍,郑主政权设立武学,定期举行武艺比赛来培训军事人才。后来国内除政权互相争战外,各地也有民变发生。为了对抗阮主和平定民变起事,后黎朝保泰四年(1723年),郑主始设武举,之后基本上三年一举。1771年南部爆发了西山起义,阮主忙于平息民变,郑主就趁机挥军南下,又卷入与西山军的战事中,更加逼切需要通过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因此战争时期的黎显宗景兴年间是郑主武举开科次数和取士人数最多的时期,坚持三年一开科,并一直举行到景兴四十六年(1785年)[5]。
后黎朝时武举名称及中式者称号与中国并不相同——武乡试称所举,中式者依身份与合格场数分别称生员、弁生、学生、学生合式及弁生合式;武会试、武殿试合并为博举,中式者称造士[6]。
阮朝只在嗣德年间曾举行武举,设有副榜,中式者仍称武进士。
武举出身的武将
中国历史上由武举出身的高级将领不多,比较著名的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徐徽言(宋徽宗赐“绝伦及第”)、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武举人)、尹凤、林兆鼎、王来聘、吴襄、吴三桂、马世龙、孙祖寿等。朝鲜有高丽的韩自纯。
明朝武状元
- 王来聘
清朝武状元
从顺治三年(1646年)至光绪二十四(1898年)年间中武状元者合共109人。
- 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郭士衡,山东章邱人。
-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金抱一
-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王玉玺,浙江仁和人。
-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于国柱
-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刘炎,浙江山阴人。
- 顺治十七年庚子补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江苏上元人
-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霍维鼐,山东济宁人。
-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吴三畏
-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秦藩信,顺天宛平人
-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张英奇,直隶深州人
-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郎天诈,浙江山阴人。
-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荀国梁
-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罗琪,浙江会稽人。
-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王继先
-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徐宪武,直隶人。
-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王应统
-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张文焕,甘肃宁夏人。
-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曹日纬,京卫。
-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缴煜章京卫。
-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马会伯,甘肃宁夏人。
-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曹维城
-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杨谦,江苏仪征人。
-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田唆,直隶献县人。
-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李显光
-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李如柏,甘肃宁夏人。
-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赛都,汉军正红。
-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年):封荣九
-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林德镛
-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李埃
-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曹国琼,汉军镶白。
-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王元浩,山东胶州人。
-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齐大勇,直隶昌黎人。
-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孙宗夏,陕西镇安人。
-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马负书,汉军镶黄。
-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哈攀龙,直隶任邱人。
-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朱秋魁,浙江金华人。
-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贾廷诏
-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董孟,汉军正黄。
-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张兆潘,江苏泰兴人。
-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张大经,山西风台人。
-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哈廷梁,直隶献县人。
-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顾麟
-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1757年):李国梁,直隶丰润人。
-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马全,山西阳曲。 壬中科时已取中探花,名马琼,此科更名再中。
-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段飞龙,直隶永年人。
-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德灏,满洲正黄
-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1766年):白成龙
-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钱治平,顺天霸州人。
-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林大彪,浙江江山人。
-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李威光,广东长乐人。
-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玉懋赏,山东福山人。
-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邢敦行,直隶定州人。
-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黄瑞,浙江江山人。
-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刘双,顺天大兴人。
-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刘荣庆,江苏泰州人。
-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马兆瑞,山东临清人。
-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刘国庆,江苏泰州人。
-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玉福,汉军镶黄。
-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徐殿飙,山东掖县人
-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邸飞虎
- 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黄仁勇,广东海阳人.
- 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云龙,直隶阜城人。
- 嘉庆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宁,广东南海人。
- 嘉庆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直隶蔓城人。
- 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年):张联元,直隶献县人。
-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徐华清
- 嘉庆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汪道诚,江西乐平人.
- 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11年):马殿甲,河南邓州人。
-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丁殿宁,山东益都人。
-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武凤来
-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徐开业以传胪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锺英推升状元,陕西神木人。
-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昌伊苏,满洲正黄。
-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张云亭,直隶清丰人。
- 道光三年癸未科(1823年):张从龙,山西临县人。
-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李相清,山西阳曲人。
-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吴钺,山东蓬莱人。
-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李广金,山西灵邱人。
- 道光十一年辛卯科(1831年):林秋华,竹堑六张梨人。
-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牛凤山,河南沿县人。
-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1835年):波启善,满洲正红。
-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王瑞,直隶安肃人。
-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郝光甲,直隶任邱人。
-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赵云鹏,河南汝阳人。
-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庆,汉军镶白。
-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张殿华,直隶枣强人。
-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吴德新,直隶东明人。
-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直隶晋州人。
-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阳春,四川华阳人。
- 咸丰三年王子科(1852年):田在田,山东锯野人。
- 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温常勇,直隶天津人。
- 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年):王世清,直隶南和人.
- 咸丰九年己未科(1859年):韩金甲,山东历城人。
- 咸丰十年庚申科(1860年):马鸿图,直隶抚宁人。
-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史天样,直隶邯郸人。
-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黄大元,直隶怀安人。
-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张蜀锦,直隶广平人。
-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陈桂芬,浙江天台人。
-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丁锦堂,福建上杭人。
-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张风鸣,河南西平人。
- 光绪二年丙子科(1876年):宋鸿图,福建侯官人。
- 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年):佟在棠,汉军正白。
- 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黄培松,福建龙泉人。
- 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年):杨廷弼,河南祥符人。
-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宋占魁,山东昌邑人。
-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李梦说,山东阳谷人。
- 光绪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张宪周,山东珲城人。
-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卞赓,江苏海州人。
-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张鸿翥,江西鄱阳人。
-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武国栋,直隶天津人。
-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8年):张三甲,直隶开州人。
注脚
参见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