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早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早產
Remove ads

早产(preterm/premature birth)是胎儿在不满37周出生的情况[1],其婴儿则称早产儿preemie,premature baby)。根据胎龄,早产又可再分子类别:超早产(不足28周)、极早产(28至不足32周)、中晚期早产(32至不足37周)[2][3]

事实速览 早产, 类型 ...

早产的症状包含每次子宫收缩间隔少于10分钟,或液体从阴道流出[4]。早产儿会有脑性麻痹发展迟缓听力视力障碍等巨大风险,越早出生则风险越大[1]

早产的原因尚不明朗[5],其风险因子包含糖尿病高血压、怀有多于1个胎儿、肥胖症体重不足、一系列阴道炎吸烟心理压力英语Stress (psychological)等等[5][6]。除非有其他医疗状况如妊娠毒血症[7],孕期直到39周以前不建议采取引产等提前分娩措施,对于剖腹产而言也适用这样的建议[5]

对于高风险孕妇而言,在怀孕期间采用孕酮可预防早产,而卧床休息并无法避免早产[8]。估计至少75%早产儿可借由适当治疗而存活[5]。于24-34周之间分娩的妇女可借由皮质类固醇提高预后成效[9]。一系列药物如硝苯地平可以让母亲延迟分娩,期能后送至提供更多医疗照护的场域,且能使皮质类固醇发挥更大功效[10]。一旦婴儿出生,必须进行一系列护理措施,包含借由肌肤间接触使婴儿保暖、母乳喂养协助、感染治疗与呼吸协助[5]

早产是全球各地婴儿最常见死因[1],每年有将近1,500万的早产儿出生,约占所有生产的5-18%。1990到2010年代,许多国家的婴儿早产率都有上升趋势[5]。早产相关并发症,相较于1990年造成157万名婴儿死亡,2013年降低到了74万名[11]。23周以前出生的婴儿,存活率几乎为零;怀孕23周出生的早产儿存活率为15%,24周为55%,25周存活率则接近八成[12]。周数较大的早产儿,之后的相关并发症也较少[13]

Remove ads

早产与孕龄的关系

症状及体征

风险因素

参见

参考文献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