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支那驻屯军(日语:支那駐屯軍) 是日本因义和团之乱而配置给八国联军日本军部队,在终结庚子拳乱后的《辛丑条约》获得在中国境内驻屯布署的军队。清帝国时期称为清国驻屯军,中华民国时期改名,因司令部在天津海光寺,日本方面又称其为天津军。兵力规模为数千余人,位阶比照旅级编制,在后期阶段为天皇亲任官。
光绪二十六年(1900),华北因义和拳乱威胁外国人的生命安全,日本先是派遣小规模部队入驻天津日租界。后拳乱态势失控,日本在6月决定将第5师团调拨部队加入八国联军,在投入作战后,义和拳乱趋于平息。同年10月,日本决定从第5师团抽调一个混编旅规模的兵力编成清国驻屯队,其余的第5师团部队返国归建。
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依循辛丑条约日本获得在北京京畿周围驻军资格,驻屯队也正名为清国驻屯军,该部队主要任务为保护日本在华北的大使馆与领事馆,部队因驻地有特殊政治意义,因此为天皇直辖部队,而不从属于参谋本部。部队规模有步兵大队6个、野炮兵大队1个、医院1个、军乐队1个、守备队司令部1个、骑兵中队1个、工兵中队1个、宪兵队1个,总兵力2,600人。宣统三年(1912)3月,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后清朝灭亡,进入中华民国时代。1912年4月(明治45年)改称“支那驻屯军”。
七七事变以前,驻天津、山海关、通县、丰台、北平等。因军司令部位于天津海光寺兵营,又被称为天津军,日后成为侵华日军的一部分。支那驻屯军很长时间规模在3,000人以下,直到1930年代中日关系恶化,日本企图促成华北五省自治,开始强化支那驻屯军战力。昭和11年(1936)4月,原本的步兵联队被扩编为步兵旅,所属兵力达11个步兵营,并增编了战车部队、航空部队,总人数增加到接近6,000人,部队指挥官地位也提升到与师长相同的亲任官。1937年7月7日,支那驻屯军步兵部队挑起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战争。
1937年8月31日,因华北战事扩大,日军大本营撤销支那驻屯军番号,编成北支那方面军,辖第1军和第2军;原驻屯军改编为中国驻屯混成旅团。1938年3月12日增设支那驻屯步兵第3联队编入,并改称支那驻屯兵团。1938年6月21日支那驻屯兵团改编为第27师团。
支那驻屯军先后制定以下侵略方案:
昭和12年(1937年)额定员额5774人,战马648头: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