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盾龙(属名:Jakapil,在布埃切语中意为“持盾者”)是阿根廷烛台组发现的一属基干装甲类恐龙,模式种是冕岩持盾龙(Jakapil kaniukura)。[1]
发现与命名
正模标本MPCA-PV-630为包含几块皮内成骨和一个完整下颌骨的部分骨骼,于2012年在Mariluan家族拥有的土地上发现并于2014及2019/2020年间出土。发现的化石由L. Pazo和J. Kaluza进行制备。属名Jakapil取自布埃切语或北特维尔切语单词“Ja-Kapïl”,意为“持盾者”。这也是演化支名称装甲类的字面意思。种名kaniukura在马普切语中意为“有嵴的石头”,指该物种独特的深颌骨。[1]
描述
持盾龙代表装甲类中一个独特的形态型,其中包括前齿骨(在其它基干装甲类中缺失或软骨化[2])的存在、低矮的大型皮内成骨及与小盾龙相似的双足步态。描述者根据股骨周长估计持盾龙长1.5米(4.9英尺)、重4—7千克(8.8—15.4英磅)。[1]
分类
根据基干鸟臀目、基干装甲类及甲龙类的特征组合,系统发育分析将持盾龙分类为处于扁脚类以外的一种基干装甲类。Riguetti等人(2022年)指出持盾龙代表某未知装甲类演化支的成员之一,该演化支可能于锡内穆阶期间自其它装甲类中分化出来。其在晚白垩世的发现暗示原始装甲类存在一个相当长的幽灵谱系。[1]
装甲类 Thyreophora |
| |||||||||||||||||||||||||||
持盾龙的装甲类分类地位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一项专注于装甲类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指出,该属具有的唯一装甲类特征为真皮盔甲,但也具有任何其它装甲类所皆不具备的特征。持盾龙前颌骨没有牙齿,此特征在任何装甲类中皆未发现,齿骨形状及深度则更类似新角龙类。此外,持盾龙牙齿形态不同于任何其它鸟臀类。因此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持盾龙很可能代表一种有装甲的头饰龙类或一种未知的非装甲类鸟臀类谱系成员。[3]
2024年,Fonseca等人根据加权系统发育分析及与覆尾龙的解剖比较,将持盾龙归入装甲类中的甲龙亚目,并作为真甲龙类与副甲龙类的姐妹群。作者称由于需要额外16个执行步骤,故持盾龙既不可能属于角龙类也不可能属于头饰龙类。[4]
古生物学
鉴于其笔直、狭窄的鼻部,Riguetti等人(2022年)认为持盾龙不会使用牙齿和双颚切割叶片,而可能通过咀嚼来研磨坚硬植物材料,这一点可从牙齿上的大量磨损得到证明。[1]
古生态学
烛台组被解释为一个含有少量绿洲的古代沙漠,称为科克康姆沙漠(Kokorkom desert)。[1]该地层的其它动物包括喙头目的提卡蜥和首楔齿蜥、蛇类的圣诱蛇、哺乳类的克罗诺皮奥兽、兽脚类的纤腿龙、鹫盗龙、爆诞龙和南方巨兽龙以及蜥脚类的安第斯龙和利迈河龙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