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覆尾龙(属名:Stegouros,意为“有屋顶的尾巴”,或译剑尾龙)是种甲龙类恐龙,化石发现于智利南部上白垩纪的多罗谛层。模式种兼唯一种伊伦盖森覆尾龙(Stegouros elengassen)于2021年12月1日发表,对其了解来自于一具部分关节连接、近乎完整的骨骼标本。这是南美洲少数确认的甲龙类,与其他南半球原始物种(包括南极甲龙、盾龙)一同构成了一个前所未知的新演化支副甲龙类。[1]
覆尾龙属 | |
---|---|
已知的化石部位与骨架复原图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演化支: | †颌齿类 Genasauria |
演化支: | †装甲类 Thyreophora |
演化支: | †装甲类 Thyreophoroidea |
演化支: | †扁脚类 Eurypoda |
亚目: | †甲龙亚目 Ankylosauria |
演化支: | †副甲龙类 Parankylosauria |
属: | †覆尾龙属 Stegouros Soto-Acuña et al., 2021 |
模式种 | |
†伊伦盖森覆尾龙 Stegouros elengassen Soto-Acuña et al., 2021
|
2018年2月,挖掘团队在智利南部麦哲伦-智利南极大区乌尔蒂马埃斯佩兰萨省的河谷附近发现一具小型甲龙类遗骸。2021年,Sergio Soto-Acuñ等人命名、描述了模式种伊伦盖森覆尾龙(Stegouros elengassen),属名由希腊语的stegos(屋顶)加上oura(尾巴)组成,种名源自美洲原住民特维尔切人(发现地当地的原住民)神话中的装甲怪兽。正模标本CPAP-3165出土于多罗谛层,年代为上坎潘阶。是个相对完整的骨骼,带有头骨及下颌。身体后半部、后肢、荐骨、骨盆、尾部关节仍相连。身体前半部则散落于小区块。缺乏头盖骨、下颌后部、肩胛、右肱骨、耻骨。一些皮内成骨亦有保存。属于一只成年个体。[1]
覆尾龙是相当小型的甲龙类,身长1.8至2米,体重约100公斤。[1]
只有尾部特别独特。覆尾龙与其他过去发现的甲龙类不同之处在于,尾部很短,尾椎不超过26节,末端最后12节被至少七对棘刺形皮内成骨所覆盖,其中最后五对愈合形成一块平板构造,形状很像阿兹提克的一种武器锯剑,属名于是由此而来。覆尾龙与南极甲龙的脊椎很相似,推测后者可能也有类似的尾部结构。[1][2]
覆尾龙与南极甲龙的差异在于:体型较小、神经管较大、背荐椎较长、荐椎椎体较高窄、尾部缺乏骨化肌腱、牙齿前缘有六个锯齿状而非七到八个、齿冠基部加厚并缺乏纵沟。覆尾龙与盾龙的差异在于:尺骨桡骨弯曲而非直的、上颌骨延伸至泪骨的突起更窄且后倾。[1]
覆尾龙是种原始甲龙类,与澳洲的盾龙、南极半岛的南极甲龙近缘。2021年的描述论文中将剑尾龙与其他晚白垩世冈瓦纳南部物种一同组成一个独特演化支:副甲龙类,其分化时间早于结节龙科与甲龙科。系统发生学演化树如下所示:[1]
| |||||||||||||||||||||||||||||||||||||||||||||||||||||||||||||||||||||||||||||||
覆尾龙的发现对甲龙类早期演化史提供了重大意义;揭示了一支新发现、独特的演化支副甲龙类,可能在白垩纪早期就与真甲龙类分化开来,并持续存活至马斯特里赫特阶,最明显特征即尾部的平板锯剑,与甲龙科的尾槌趋同演化。同时亦暗示著另两种关联物种盾龙与南极甲龙的尾部可能也有类似构造。[1]
覆尾龙出土于多罗谛层,地质年代为晚白垩世坎潘阶至马斯特里赫特阶,约7490万(±210万)至7170万(±120万)年前。同地层发现过鱼类、两栖类、爬虫类、哺乳类、未定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的化石。[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