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人们根据性别、年龄、种族、职业或成长环境等简单线索形成的对人或群体概括的、固定的看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刻板印象(亦称印刻作用,英语:stereotype),是一个社会学术语,专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或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看法可能是来自于同一类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个个体给旁人的观感。刻板印象有分为正面以及负面的观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并不能够代表每个属于这个类型的人事物都拥有这样的特质;每个人从小教育的观念以及生长环境也会影响人的观念,当遇到类似或相同的事情则会以自己的经历反映在某件事上,而造成意见有落差形成的刻板印象,不过另一方面,虽然有一个对49个文化进行的研究显示,民族性这种族群刻板印象,并不反映该社会成员的平均人格特质[1],但刻板印象有可能是准确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些种类的刻板印象有着中至高度的准确性[2],而且一些研究和后续的研究,可能会一再证实某些刻板印象的准确性[3]。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4年2月3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2月3日) |
刻板印象的来源大多是因为个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某个个体所致。例如说当我们看到长得魁梧、纹身,戴黑色太阳眼镜、脸孔吓人且穿着黑西装的壮汉,很可能会将他误认为黑社会人物。又例如某电影中,主角是一般社会大众印象下的坏人,则判定该电影为“歌颂罪恶”的影片。刻板印象爱好者容易先把世事标签化分类,再加以对目标物的种种现象归纳,支持其原先的刻板印象。例如一位正义英雄型人物因醉酒与自己伴侣以外的女性发生性行为,令对方怀孕并诞下私生子,应该是遭“奸人所害”。
刻板印象常常是相对负面的,不过刻板印象并非全是负面的,有些刻板印象是正面的,正面的刻板印象即所谓的“正面刻板印象”(Positive stereotype)。正面刻板印象可能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4]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若不客观理解,则很难加以改变,亦可能造成同类型人的困扰,即使是正面的刻板印象,如“亚洲人数理强”、“亚斯伯格症患者很擅长且适合搞计算机程序”等,都可能对当事人造成困扰和负面影响。[4]不过,出色的公共关系手法,可以改善当事人原先给标签的刻板印象,创造出第二印象,社会心理学又称之为“最后印象”,例如一位富翁一生对人对己都“节俭”,意想不到原来遗嘱指定,将遗产全数捐赠作慈善,感动了法官。
刻板印象在某些专制社会、或民主制度较不发达的国家也容易为有心的政治人物、政党、或他们的支持者所利用,例如透过各种管道(媒体、宣传等)普遍散布敌对政治阵营的负面形象,或刻意宣扬有利于己身立场的事件,以便塑造本身阵营的正面刻板形象或敌方的负面刻板印象。[原创研究?]
刻板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示于部分的、片面的、不正常的、不完全的。然而刻板印象代表内团体(小圈子)对外团体(其他团体)成员的普遍化概论。
外显的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有所认知且用以论断他人的刻板印象,如果今天某甲对属于某团体的某乙做出论断,而某甲对于那团体有着一定的成见,那他多少能用有意识的控制来调和自己的决策偏见;然而,有意识地尝试改变因偏见而形成的刻板印象、以达成不偏私的努力常会失败,而这是因为人们常会低估或高估因为刻板印象而形成的偏见所致。
内隐的刻板印象指的是存在于一个人潜意识中、未被察觉到、不受控制的刻板印象。[5]
在社会心理学中,刻板印象指的是关于某类人或行为、且广泛受认可的任何想法,而这种想法出现的目的,是为了要对这类人或行为所组成的群体给出一个作为整体的代表所致;[6]而这些想法可能准确地或不准确地反映事实。[7][8]在心理学以及其他领域中,有着多种不同的关于刻板印象的概念和理论,这些概念彼此有相似之处,也有相冲突之处;此外,即使在社会科学以及一些心理学的分支中,在像是对其他文化等不同团体做出假定时,刻板印象有时也有可能重现并在一些理论的框架中得到识别。[9]
一般认为,刻板印象、偏见、种族主义和歧视等[10]是彼此相关但不同的概念,[11][12][13][14]在这其中,刻板印象常被认为是最认知性的成分,且常常在无意识的状况下出现;偏见则更多是刻板印象的情感性成分;而歧视则是偏见回应的行为成分。[11][12][15]在这种族群间态度的三分观点中,刻板印象反映了对归属不同团体的成员的预期与信念;偏见则反映了对此的情绪反应;而歧视则反映了行为。[11][12]
尽管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相关,这三者可独立于彼此存在,[12][16]根据丹尼尔·卡茨(Daniel Katz)和肯尼斯·布拉利(Kenneth Braly)的研究,在人们对团体的名字出现情绪性反应、将特质赋予团体成员并评估这些特质时,刻板印象可导致对种族的偏见。[13]
以下为刻板印象可能带来的偏见效应:[8]
刻板印象的情境指称人们对一个团体的特性的想法的属性,对刻板印象的研究通常关注人们对他人的想法,而非刻板印象背后的理由与机制。[18]
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等人提出的早期对刻板印象的理论假定说刻板印象必然是对外团体的反感而形成的,[19][20]像例如卡茨(Katz)和布拉利(Braly)在其1933年做的经典研究中声称种族刻板印象必然是负面的。[18]
然而,更近期的刻板印象模型认为,刻板印象未必是负面的,且不同刻板印象会在“温暖”(warmth)和“竞争力”(competence)这两个向度上有所不同,而温暖和竞争力这两者分别与缺乏竞争与社会地位有关。不与自身所属的内团体竞争相同资源(像例如大学空间)的团体被认为是温暖的;而地位高的团体(像是经济或教育上成功的团体)则被认为是有竞争力的。而外团体根据其在温暖与竞争力高低,会引发不同的情感。[21]这模型解释了说为何一些外团体被赞赏但不被喜爱;而其他的一些外团体被喜爱但不受尊敬。这模型已在多个国家与国际样本上受到实证检验,且能可靠地预测刻板印象的情境。[19][22]
早期的研究认为刻板印象只为死板、压抑且专制的人所使用,但这主意已受到当代研究否定,当代研究认为刻板印象已经相当普遍,且刻板印象是团体的集体信仰,也就是说属于同样社会团体的人会有着相同的刻板印象。[16]
现代的研究认为要彻底了解刻板印象,就要了解两个彼此互补的认知,也就是在特定文化或次文化团体内部共享的想法,和在个人心中形成的想法。[23]
刻板印象在人际关系中有认知功能,在团体关系中也有社会功能;[8][16]若要刻板印象 发挥其社会功能,一个人必须先认同自己是团体的成员,而作为团体成员的事实也必须是这人重要的一部分。[16]克雷格·麦葛提(Craig McGarty)、罗素·斯皮尔斯(Russell Spears)和樊尚·伊泽拜(Vincent Y. Yzerbyt)等人在2002年指出,刻板印象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最好以其彼此间的关系来理解。[24]
以下为一些常见的刻板印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