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
人们根据性别、年龄、种族、职业或成长环境等简单线索形成的对人或群体概括的、固定的看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刻板印象(亦称印刻作用,英语:stereotype),是一个社会学术语,专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或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看法可能是来自于同一类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个个体给旁人的观感。刻板印象有分为正面以及负面的观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并不能够代表每个属于这个类型的人事物都拥有这样的特质;每个人从小教育的观念以及生长环境也会影响人的观念,当遇到类似或相同的事情则会以自己的经历反映在某件事上,而造成意见有落差形成的刻板印象,不过另一方面,虽然有一个对49个文化进行的研究显示,民族性这种族群刻板印象,并不反映该社会成员的平均人格特质[1],但刻板印象有可能是准确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些种类的刻板印象有着中至高度的准确性[2],而且一些研究和后续的研究,可能会一再证实某些刻板印象的准确性[3]。
![]() |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4年2月3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2月3日) |

概说
刻板印象的来源大多是因为个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某个个体所致。例如说当我们看到长得魁梧、纹身,戴黑色太阳眼镜、脸孔吓人且穿着黑西装的壮汉,很可能会将他误认为黑社会人物。又例如某电影中,主角是一般社会大众印象下的坏人,则判定该电影为“歌颂罪恶”的影片。刻板印象爱好者容易先把世事标签化分类,再加以对目标物的种种现象归纳,支持其原先的刻板印象。例如一位正义英雄型人物因醉酒与自己伴侣以外的女性发生性行为,令对方怀孕并诞下私生子,应该是遭“奸人所害”。
刻板印象常常是相对负面的,不过刻板印象并非全是负面的,有些刻板印象是正面的,正面的刻板印象即所谓的“正面刻板印象”(Positive stereotype)。正面刻板印象可能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4]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若不客观理解,则很难加以改变,亦可能造成同类型人的困扰,即使是正面的刻板印象,如“亚洲人数理强”、“亚斯伯格症患者很擅长且适合搞计算机程序”等,都可能对当事人造成困扰和负面影响。[4]不过,出色的公共关系手法,可以改善当事人原先给标签的刻板印象,创造出第二印象,社会心理学又称之为“最后印象”,例如一位富翁一生对人对己都“节俭”,意想不到原来遗嘱指定,将遗产全数捐赠作慈善,感动了法官。
刻板印象在某些专制社会、或民主制度较不发达的国家也容易为有心的政治人物、政党、或他们的支持者所利用,例如透过各种管道(媒体、宣传等)普遍散布敌对政治阵营的负面形象,或刻意宣扬有利于己身立场的事件,以便塑造本身阵营的正面刻板形象或敌方的负面刻板印象。[原创研究?]
刻板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示于部分的、片面的、不正常的、不完全的。然而刻板印象代表内团体(小圈子)对外团体(其他团体)成员的普遍化概论。
外显性
外显的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有所认知且用以论断他人的刻板印象,如果今天某甲对属于某团体的某乙做出论断,而某甲对于那团体有着一定的成见,那他多少能用有意识的控制来调和自己的决策偏见;然而,有意识地尝试改变因偏见而形成的刻板印象、以达成不偏私的努力常会失败,而这是因为人们常会低估或高估因为刻板印象而形成的偏见所致。
内隐的刻板印象指的是存在于一个人潜意识中、未被察觉到、不受控制的刻板印象。[5]
在社会心理学中,刻板印象指的是关于某类人或行为、且广泛受认可的任何想法,而这种想法出现的目的,是为了要对这类人或行为所组成的群体给出一个作为整体的代表所致;[6]而这些想法可能准确地或不准确地反映事实。[7][8]在心理学以及其他领域中,有着多种不同的关于刻板印象的概念和理论,这些概念彼此有相似之处,也有相冲突之处;此外,即使在社会科学以及一些心理学的分支中,在像是对其他文化等不同团体做出假定时,刻板印象有时也有可能重现并在一些理论的框架中得到识别。[9]
与其他团体间态度的关联
一般认为,刻板印象、偏见、种族主义和歧视等[10]是彼此相关但不同的概念,[11][12][13][14]在这其中,刻板印象常被认为是最认知性的成分,且常常在无意识的状况下出现;偏见则更多是刻板印象的情感性成分;而歧视则是偏见回应的行为成分。[11][12][15]在这种族群间态度的三分观点中,刻板印象反映了对归属不同团体的成员的预期与信念;偏见则反映了对此的情绪反应;而歧视则反映了行为。[11][12]
尽管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相关,这三者可独立于彼此存在,[12][16]根据丹尼尔·卡茨(Daniel Katz)和肯尼斯·布拉利(Kenneth Braly)的研究,在人们对团体的名字出现情绪性反应、将特质赋予团体成员并评估这些特质时,刻板印象可导致对种族的偏见。[13]
以下为刻板印象可能带来的偏见效应:[8]
- 合理化欠缺基础的偏见或忽视
- 不愿重新思考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阻止一些受刻板印象影响的团体的成员参与某些活动或领域,或在这些活动或领域中获得成功。[17]
情境

刻板印象的情境指称人们对一个团体的特性的想法的属性,对刻板印象的研究通常关注人们对他人的想法,而非刻板印象背后的理由与机制。[18]
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等人提出的早期对刻板印象的理论假定说刻板印象必然是对外团体的反感而形成的,[19][20]像例如卡茨(Katz)和布拉利(Braly)在其1933年做的经典研究中声称种族刻板印象必然是负面的。[18]
然而,更近期的刻板印象模型认为,刻板印象未必是负面的,且不同刻板印象会在“温暖”(warmth)和“竞争力”(competence)这两个向度上有所不同,而温暖和竞争力这两者分别与缺乏竞争与社会地位有关。不与自身所属的内团体竞争相同资源(像例如大学空间)的团体被认为是温暖的;而地位高的团体(像是经济或教育上成功的团体)则被认为是有竞争力的。而外团体根据其在温暖与竞争力高低,会引发不同的情感。[21]这模型解释了说为何一些外团体被赞赏但不被喜爱;而其他的一些外团体被喜爱但不受尊敬。这模型已在多个国家与国际样本上受到实证检验,且能可靠地预测刻板印象的情境。[19][22]
功能
早期的研究认为刻板印象只为死板、压抑且专制的人所使用,但这主意已受到当代研究否定,当代研究认为刻板印象已经相当普遍,且刻板印象是团体的集体信仰,也就是说属于同样社会团体的人会有着相同的刻板印象。[16]
现代的研究认为要彻底了解刻板印象,就要了解两个彼此互补的认知,也就是在特定文化或次文化团体内部共享的想法,和在个人心中形成的想法。[23]
刻板印象在人际关系中有认知功能,在团体关系中也有社会功能;[8][16]若要刻板印象 发挥其社会功能,一个人必须先认同自己是团体的成员,而作为团体成员的事实也必须是这人重要的一部分。[16]克雷格·麦葛提(Craig McGarty)、罗素·斯皮尔斯(Russell Spears)和樊尚·伊泽拜(Vincent Y. Yzerbyt)等人在2002年指出,刻板印象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最好以其彼此间的关系来理解。[24]
形成
不同的学科对于定型观念的形成有不同的描述: 心理学家可能会专注于个人与团体的经验、有关这些团体的沟通模式,以及团体间的冲突。至于社会学家,他们可能会专注于社会结构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定型观念是冲突、家教不当以及心智和情绪发展不足的结果。刻板印象一旦形成,有两个主要因素可以解释其持续性。首先,基模式处理的认知效果(见基模)使得当某个群体的成员的行为符合我们的预期时,该行为就会证实甚至强化现有的刻板印象。第二,偏见的情感或情绪方面使得反对刻板印象的逻辑论据在对抗情绪反应的力量时无效。[25]
实行
准确性

刻板印象可以是有效率的捷径和感知工具。然而,它们会让人们无法处理关于每个人的新的或意料之外的资讯,从而使印象形成过程出现偏差。早期的研究人员认为,刻板印象是对现实的不准确表述。[26] 1930年代的一系列先驱研究发现,广泛持有的种族刻板印象观念没有实证支持。 到了1950年代中期,戈登·奥尔波特 (Gordon Allport) 写道,“刻板印象有可能在无视所有证据的情况下成长”。
关于错觉相关 (Illusory correlation) 在刻板印象形成中的作用的研究表明,刻板印象的形成可能是因为对两个事件(例如,社会群体成员身份和坏或好的属性)之间关系的不正确推断。这表示至少有些刻板印象是不准确的。[27][28][29][30]
1995年,Yueh-Ting Lee等人的著作认为,刻板印象有时是准确的。[31] 同样地,Jussim等人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回顾了4项关于种族刻板印象的研究,以及7项关于人口特征、学业成绩、个性和行为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并认为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的某些方面是准确的,而关于政治联系和国籍的刻板印象则准确性低得多。[32]
在2005年Terracciano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国籍的刻板印象并不反映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实际人格特质。[33]
在1973年的一篇论文中,Marlene MacKie认为,虽然刻板印象是不准确的,但这只是一个定义,而不是经验上的主张--刻板印象被简单地定义为不准确,尽管假定的刻板印象的不准确性被当作是一个经验上的发现。[34]
效果
刻板印象在艺术与文化中的角色
常见的刻板印象
以下为一些常见的刻板印象:
- 性别偏见(性别刻板印象)
- “女生心机重、喜欢在背地里搞小动作”、“男生活泼好动、女生比较文静”、“男主外,女主内”、“男生念理工,女生念人文”[35]等等都是性别刻板印象。这种印象常常造成在工作上对于性别的歧视,例如男护士或是女司机,同时亦造成人际相处上的阻碍。若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即成为性别歧视。
- 性别刻板印象甚至会对科学研究造成错误,一个例子是在瑞典比尔卡发现的比尔卡女性维京战士(Birka female Viking warrior),比尔卡女性维京战士的坟墓刚被发掘时,人们因为墓主的战士身份而假定墓主是男性,并认定墓中的女性骨骸不是墓主,而是陪葬的女性,直到后来对墓主的骨头的详细研究出来后,人们才逐渐理解墓主是个女性战士,墓中的女性骨骸是身为女性战士的墓主本人,因此古代对女性维京战士的传说未必是想像。
- 性倾向刻板印象
- 例如:“同性恋的人全部都是艾滋病患者”、“0号男同志都很女性化”、“女同志必有一方很男性化”、“男同性恋就是爱肛交”、“外表较阴柔、着重外表打扮或喜爱锻炼肌肉的男生就是gay”、“gay都喜欢很man身材粗旷的男生”、“双性恋男女通吃、很好色”等等,都属于性倾向刻板印象。这种印象往往造成大众对同性恋者的歧视。
- 地区、国家或种族刻板印象
- 例如“法国与浪漫的关联”[36](法国人所厌恶的刻板印象)、“日本人都爱吃生鱼片”、“美国人都很胖”、“美国人很浪费”、“非裔美国人参与零元购”、“德国人一板一眼、约会很准时”、“亚洲人是书呆子”、“亚洲人数学都很好”、“华人都会功夫”、“黑人都会弹BASS”、“韩国美女都是整形出来的”、“大陆人都很没有水准”、“台湾人都理盲滥情”、“俄罗斯人都很粗犷豪放(‘战斗民族’)”、“闽人狭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风俗何以更得淳厚?”[37]、“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38]、“乡下人老实,城市人狡诈”等即为地区/族群刻板印象。
- 外表刻板印象
- 例如“体态肥胖的人都贪吃,体形消瘦的人有疾病。”“长得高的是哥哥,长得矮的是弟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新的科技制造的东西永远比旧的好、比旧的有效率”、“刻板印象是不准确的”等皆为其例;另外中国大陆的男子给一些人的印象是以方形平头为发型且语气粗犷,但并非代表所有中国大陆的男子皆然。
- 另外一些作品中会借由外表的刻板印象来刻划角色,像例如漫画中的人物造型,常以尖嘴猴腮的有钱人做为坏人的形象,便是一个例子。
- 一些有关外貌的刻板印象甚至可能被特定族群视为侮辱或歧视,如将东亚人描绘成“眯眯眼”。
- 此外一些人对机器造型会有刻板印象。例子如下:
- 喜好刻板印象
- 例如:“看猎奇向内容的人都是邪恶且残酷的心理变态”、“热爱运动的男性身心健康”、“懂音乐的男性就是很有气质”、“喜欢动物的女性都心地善良”、“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喜欢动漫电玩的是性犯罪和暴力犯罪的预备军”等就是对拥有个别兴趣的人的刻板印象。事实上,即使拥有共同兴趣的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 政治刻板印象
- 把政党、报纸或人物简单分为左派、右派、自由派、保守派、泛蓝、泛绿(台湾)或是民主派、建制派(香港),或是将特定政党或政治立场(如前述的那些及拥核、反核、支持堕胎、反对堕胎、支持多元成家、反对多元成家等)以及相关人士挂上“暴力”、“一高二低”、“不理性”、“理盲滥情”、“伪善”、“没同理心”、“偏激”、“保守”或其他各种的标签。
- 年龄刻板印象
- 如把年纪较大的女性等同于强气,一同称为御姐,或认为“老一辈的老板的都是惯老板”、“老人思想古板,不愿接受新观念”,或者是“小孩子办不好事”、“年轻人只会嘴炮”。
- 身份或社经地位刻板印象
参见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