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洹(1965年—),是中国近代艺术家,作品涉及行为艺术、摄影、雕塑等[1]。于河南省安阳市出生,成名于美国,现于中国上海工作[1]。
个人背景
张洹于1965年在河南安阳出生[2],原名张东明,意为“东方之光”,此名来自时任中国领导人毛泽东[3]。一岁时前往汤阴县生活,在祖母的照顾下长大[4]。14岁开始学习绘画[5],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后于郑洲教育学院(现郑州师范学院)担任美术史教师[6]。1991年前往北京,入读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进修班,改名叫张洹[3],于该校接受油画训练[7],并于1993年毕业[5]。
张洹于1998年移居纽约后,每周都会前往皇后区跟法鼓山创办人释圣严学习,也曾经捐赠佛像给纽约州肯特镇庄严寺[8];最终于2006年皈依佛教(法鼓山),成为居士,法号“慈人”[7][9]。
张洹的妻子名叫胡军军[10],也是一名艺术家[11]。他们有两个儿子[4],均在美国出生[5],其中一个毕业于英国伦敦一间寄宿学校[3]。
艺术生涯
1993年,刚于中央美术学校毕业不久的张洹,由于没什么钱,于是搬至当时房租低廉的地方东三环,并于同年在当地和艺术家马六明等人建立“北京东村”[12][13]。同年10月参加“90年代艺术展”,创作自己第一个艺术作品《流泪的天使》,但由于在未经许可下进行行为艺术展演,展览被强行关闭,而张洹亦要交2000元罚金[6]。
这个时期的张洹多以一种以逼近极限的身体,透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想法[2]。1994年,他创作出第二个艺术作品《12㎡》,他赤身裸体地坐在户外公厕,身上涂满蜂蜜,惹来无数苍蝇[12]。此作品令张洹声名大噪,但也在此之后成为当地公安局的常客[14]。张洹住在东村时,创作出如《卅二平方米》、《六十五公斤》等一系列以自虐的方式完成的艺术作品[13]。直至1994年末,好友马六明在举行个人行为展演时被公安拘捕,而公安亦籍此赶走了包括张洹在内于东村居住的艺术家[15]。
张洹在被赶出东村后便在北京到处漂泊,过得很穷苦,经常因交不起房租而被房东赶走,需要四处借钱来维持生活。他自己后来也说在北京8年搬了13次家[5]。
1995年,他和东村其他9位艺术家前往一座没有名字的山,在山上以裸体的形式“垒罗汉”,创作出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该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后获得巨大回响,成名后却衍生出关于此作品的版权问题[16]。同年他受到慕尼黑中国艺术节的邀请,可惜该艺术节最后取消[17]。
1997年,他请来40位4-60岁的民工,一大群人站在池塘中,是为作品《为池塘增高水位》[12]。
1998年,高名潞在美国纽约举行InsideOut 华人艺术大展[18],邀请张洹参加,并希望张洹可以在开幕式上表演[19]。纽约是他梦寐以求都想到达的城市[4],加上当时张洹很穷,希望改变现状,便带着身上靠变卖家当而得来的200美元前往纽约[19]。大展的画册封面正是张洹的《为池塘增高水位》,而他在开幕式上的表演作《朝圣:纽约的风水》引起许多美国人注意,从此他在美国打响名堂[5]。同年他移居美国纽约[5]。当地艺术家Peter Fleissing很欣赏张洹,把他介绍给许多知名艺术家,如克里斯提安·波坦斯基、唐纳德·鲁贝尔等,从此张洹名气大增,经常获邀参加国际展览[17]。
但张洹在移民美国后,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越加强烈[5]。1999年的作品《我的美国(难以适应)》,张洹赤身裸体地坐在中央,其他60位同样裸体的人向他投掷面包,暗示新移民到美国后的难以适应[12]。2000年的作品《家谱》,由九个张洹个人图像组成,他让书法家在自己脸上写中国傅统天象命卜、名字等,到最后模糊得看不见,已经无法识别人的种族和文化[20]。有评论认为《家谱》反映出张洹在接触西方文化后开始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反思[20]。2002年,他在纽约的行为展演《我的纽约》,他用生牛肉把自己包裹起来,之后把鸽子拿给路人请他们放生,表现出一个华人在身为世界强国的美国却是众矢之的[21]。
自2003年开始,张洹的作品对佛教的借鉴越来越多[22]。作品《和平》一开始由28名少林寺弟子在台上表演中国功夫,之后放出数百只鸽子,接着张洹光着上身、下身穿着草绿色拖地长裙现身,将手中的珠鸡扔向观众[23]。张洹说,他希望籍此将少林功夫、传统佛教文化和当代艺术结合起来[24]。
张洹认为,纽约已经失去神秘感,让他感到呕心;而中国当时正值发展,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可以给他更多激情和动力,以及忘记纽约的呕心,所以在2005年决定回国[4]。张洹后来也表示:“回望自己在纽约的8年,最大的收获是弄清楚我是中国人。”[5][21]
2005年回国后,张洹在上海买下一间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老工厂[17],将其打造成自己的个人工作室,工作室有接近二百名员工[21]。同时他在前往静安寺后,看见人们虔诚拜佛,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备受感动[21],于是放弃行为艺术,转为以香灰为创作的主要材料,表达对中国急速社会变迁中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消逝等问题的哲学思考,但表达方式趋于内化[2]。而他的作品也改以佛教作主要题材[2]。
张洹是第一个用香灰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目前已注册专利[21]。由2007年开始,张洹就由江浙一带的寺庙拿来香灰,他的香灰作品以历史人物为主[25],例如《问孔子》、《耶稣与十二门徒》等,透过作品提出“孔子究竟能不能救中国?”等哲学类问题[17]。2015年的《知天命》,出自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籍此表达自己已不再和命运争斗,认为命运都是天注定,无法自定[17]。
除香灰之外,张洹还以版画印刷、铜、牛皮、雕塑作为创作材料[7][21]。例如2008年的大型户外雕塑作品《三头六臂》,由铜制作而成,他希望透过这件雕塑,反映中国人不断改变的情况、人类已征服大自然的态度,还有坚毅以及希望的美德[26]。2010年的《和和谐谐》,由两只不锈钢大熊猫组成,意思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世博”,于该年世博会上展出,后来更在上海世博园区永久展出[27][28]。
他近年和NFT专家EchoX一同策划多个艺术作品,为油画系列《灰广场》(2021)、《一个艺术家的天葬》(2021)和《罂粟田》(2022)。其中《罂粟田》的灵感来自藏传佛教带给他的震撼[29],而他更和品牌Dior合作,推出Lady Dior手袋,其版权亦开放给收藏家[30]。而《一个艺术家的天葬》则是他第一个NFT艺术作品[31]。
此外,张洹亦勇于参与其他方面的作品。2009年,他获邀成为歌剧《塞魅丽》的导演和舞台设计师,实现了当代艺术和表演艺术之间的跨界合作[32]。张洹曾经到西藏向天葬师学习有关天葬的知识,近年亦希望制作以“天葬师”作为题材的电影,但考虑到政府不会批准,最终放弃计划[19]。
张洹笃信佛教,法号“慈人”,其多年来热心公益。2005年回国后于上海成立“高安基金会”,在中国西部建立多间希望小学,亦于多所大学设立“张洹奖助学金”,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33]。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