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产兴学主要是指清末民国前期,由于中西文化的冲击,多方感觉教育的迫切需要,清末政府间接引起,地方政府主导的风潮。主要的行为有包括将道佛寺庙或孔庙拆除改建成学堂[1],或庙方与士绅合办学堂。

发起

鸦片战争后,许多知识分子皆提出教育或政治改革来达成富国强兵的目的,自强运动因应而生。然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自强运动的不完善,知识分子因此转向更激烈的改革,如积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中国维新党人士,如谭嗣同(1865-1898)主张“冲决网罗”、康有为(1858-1927)主张“破除九界”,欲废除自古以来的名(礼)教束缚,返璞归真回到太古生活,使得一些保守派的卫道人士反射性的对维新主张展开反击,两方争执不下,因此需要一位在政治上有力但中立倾向温和的人来作调停,因此目光转向张之洞

张之洞官拜湖广总督,曾任翰林院庶吉士,与清宫庭关系良好,对西学亦有认识,思想温和,马上被人视为调和这场冲突的适当人选。张之洞因此综合两方意见,作出了《勤学篇》来平息纷争,然却有心无心种下了庙产兴学的种子。

《勤学篇》的本意是教育改革,然其破坏力量却是张始料未及,不但断绝书院老儒的生路,同时也为近代佛道二教带来长期的困扰,然深具讽刺的是,这些影响深远的后果,竟是出自张之洞本人无心的建议。

“劝学篇”主要是由“内篇”、“外篇”二部分构成,引起宗教界重大冲击的庙产兴学主张,即出自外篇设学第三

或曰:天下之学堂以万教,国家安能如此之财力以给之。
曰:先以书院改为之。学堂所习,皆在诏书科目之内,是书院即学堂也,安用骈枝为。

或曰:府县书院经费甚薄,屋宇其狭,小县尤陋,甚者无之,岂足以养师生,购书器

曰:一县可以善堂之地赛会演戏之款改为之。一族可以祠堂之费改为之。然数亦有限,奈何!

曰:可以佛道寺观改为之。今天下寺观何止数万,都会百余区,大县数十,小县十余,皆有田产,其物皆由布施而来,若改作学堂,则屋宇田产悉具,此亦权宜而简易之策也。

方今西教日炽,二氏日微,其势不能久存,
佛教已际末法中半之运,道家亦有其鬼不神之忧。若得儒风振起,中华义安,则二氏亦蒙其保护矣
大率每一县之寺观什取之七以改学堂,留什之三以处僧道,
其改学堂之田产,学堂用其七,僧道仍食其三
计其田产所值,奏明朝廷旌奖僧道,不愿奖者,移奖其亲族以官职,如此则万学可一朝而起也。

以此为基,然后劝绅富捐赀以增广之。
北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 446 )、唐高祖武德九年( 626 ),武宗会昌五年( 845 )皆尝废天下僧寺矣,
然前代意在税其丁,废其法或抑释上以老,私也
今为本县育才,又有旌奖,公也
若各省荐绅先生,以兴起其乡学堂为急者,当体察本县寺观情形,联明上请于朝诏旨,宜无不允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收入张文襄公全集二○三,(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六十年),页819。

此后几年间,全国寺、观由七百余万家剧减至万余家,寺观财产均被没收,但大部分都没用于办学。此政策在进入民国仍未停止,反之又再来一次而且深入精舍小庙,但儒学与清帝同归于尽,全部书院关闭,而佛道二教亦没落主大量僧道流离失所。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