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元代书法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康里巎巎(Kānglǐ Náonáo,1295年—1345年6月8日),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康里氏色目人。元朝后期重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元朝后期成就最突出的书法家,尤以流畅迅疾的草书见著。
康里子山本人在署名时多用“巎”字,但《元史》记其名字为“巙巙”。故有观点认为,其署名中的“巎”应念为kuí,是“巙”的俗体写法。不过,吴澄为子山母亲王氏所作的墓志铭中称子山为“峱”(náo)。内蒙古赤峰市张应瑞家族墓地张氏先茔碑正面汉字碑文为子山所书,背面畏兀儿蒙古字碑文记录其名字读音为nau nau。故主流观点仍写作“巎巎”,念为náonáo。[1][2][3]
子山本人在署名时常只用单名,即康里巎。[4]
在某版本元史,库库进言帝:“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独不能为君尔。身辱国破,皆由不能为君所致。人君贵能为君,它非所尚也。”疑为同一人[5]。
元贞元年(1295年),巎巎出身于元朝一个贵族世家。祖父燕真跟随忽必烈征战有功,家族遂进身贵胄阶级。外祖父王寿官至太子宾客。父亲不忽木受学于许衡,为高度汉化的儒生,官至平章军国重事。巎巎从小入国学学习,深受许衡和父兄的影响,浸润于汉儒文化之中。[6]康里巎巎并与赵孟𫖯交好,书风亦有受其影响。
凭借家族出身、色目人身份和个人修养,巎巎在仕途上一路高升,初授秘书监丞,经监察御史、密太监、侍仪史、礼部尚书等。至元文宗年间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经筵官,为皇帝讲颂经史、品鉴书画,常以柳宗元《梓人传》、张商英《七臣论》、郭忠恕《比干图》等演说治国之道。参与文化、教育政策制订,反对撤罢奎章阁学士院,建议恢复科举,提议编撰《辽史》、《金史》、《宋史》。[6]
至正四年(1344年),出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次年顺帝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计划任其为中书省平章政事。但回京七日后即发热去世,享年五十一岁。家中清贫,有赖顺帝出资收殓。谥号文忠。[6]其子康里维山。
巎巎文集已经散佚,百不存一,今存只有文十一篇,诗六首,多赖书法作品而得以保存。[6]
现存行书、草书真迹二十余件,其中墨迹二十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京国立博物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等地。楷书作品多借碑铭传世,现存碑十余通,位于内蒙古、河南、甘肃、山东、河北等北方地区。[4][7][8]
康里巎巎的楷书多以碑铭传世,散见于各地,相对不受后人重视。从留下的楷书作品看,其早年师赵孟𫖯,后期则宗虞世南。[8]后人更多关注巎巎的行书、尤其是草书作品。其行草书风可分为三个时期。至顺元年(1330年)之前,临习黄庭坚、米芾等人,尤其受赵孟𫖯亲自教导启发,致力于向王羲之学习。之后又循大都书坛传统学习怀素,融二王与怀素的风格于一体,形成了中期运笔快速流畅、毫无阻塞的个人成熟特色。至正四年(1344年)出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后,与江南书家接触,书风又加变化,更加豪放狂逸,并将章草和今草进行了创造性地结合,是为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杰出成就和重要贡献。总体而论,巎巎师从赵孟𫖯,而又能突破其风格笼罩,自成一家,是元朝后期成就最突出的书法家。另一方面,也有着用笔缺少提按、字形结构缺少变化的瑕疵,方孝儒评之为“沉着不足”。[4][9][10][11][12]
康里巎巎被认为是元朝时期非汉族士人汉化的重要代表。一方面,他接受汉文化,秉持理学观念,精通汉字书法。另一方面,他身上也体现出与汉族士人不同的特质。如对古典典范持自由态度,将二王与怀素、章草与今草混搭,区别于赵孟𫖯等汉族文人的复古理念。又如色目人民族认同与汉文化认同并存,在与柯九思、虞集等汉族文人竞争宫廷汉文化代言人位置时,充分利用非汉族出身带来的政治特权。[13][14][15]
[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