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鹭(学名:Egretta sacra)为鹭科白鹭属的鸟类。是一种分布于南部亚洲和大洋洲的鹭。它有两种颜色型态,分别是板岩灰或纯白色羽毛。雌雄外观相似。
分类
岩鹭在1789年由德国自然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正式描述,他在卡尔·林奈的《自然系统》修订和扩展版中介绍了这个物种。他将其与鹭、鹤和白鹭一起归入苍鹭属(Ardea),并创造了双名Ardea sacra。[3] 格梅林的描述是基于英国鸟类学家约翰·莱瑟姆在1785年其多卷作品中描述的“圣鹭”。自然学家约瑟夫·班克斯提供了一个在大溪地收集到的白色型态标本给莱瑟姆。[4][5] 岩鹭现在被归入由德国自然学家约翰·赖因霍尔德·福斯特于1817年引入的白鹭属(Egretta)中的12个其他物种中。[6][7] 这个属名来自普罗旺斯法语中的小白鹭,aigrette,是aigron“鹭”的缩小形式。种小名sacra来自拉丁语sacer,意思是“神圣的”。[8] 岩鹭在太平洋地区的原住民中有多种名称。在新西兰,有多个名称,包括kākatai,matuku moana和matuku tai。[9] 在斐济称为belō,在萨摩亚称为matu'u,在纽埃、汤加和瓦利斯岛称为motuku。[10]
描述
岩鹭是中等大小的鹭,体长可达57至66 cm(22至26英寸),翼展在90、110 cm(35、43英寸)之间,平均体重为17.029公克。这种物种显示出一种不寻常的、非性别的多态性,一些成员拥有全白色羽毛(“浅色”型态),而其他(大部分)则是木炭灰色(“深色”型态)。颜色变异或“型态”的原因未知,但通常被认为与伪装有关。未成熟鹭的羽毛趋向于更棕色和更暗淡。[12]
岩鹭的腿为黄灰色,灰色变体的喉部和下巴有一条狭窄的白色条纹。牠们的喙为棕色,眼睛呈金黄色,脸部周围通常呈绿色到黄色。[12][13]
分布与栖地
岩鹭广泛分布于南亚和大洋洲。在澳大利亚,岩鹭栖息于大部分海岸线和包括托雷斯海峡群岛在内的离岸岛屿。[14]
南亚分布于东南亚、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主要生活于岩壁海岸或小岛上以及筑巢于岩壁或树上。
大洋洲分布于澳大利亚、纽西兰、密克罗尼西亚,在关岛、马绍尔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和帕劳等多个岛屿有繁殖记录。[15] 该物种还分布于西波利尼西亚的各个地区,包括斐济、[10] 法属波利尼西亚[16]和汤加[17],但不在纽埃繁殖。[10] 1991年和2018年对斐济岛屿罗图马进行的调查表明,岩鹭最近已经在该岛定居。[18]
行为与生态
该物种全年在丛林中的棕榈树和红树林之间,或旧建筑物的空洞中筑巢群居繁殖。巢由树枝和花朵构成,产下2-3枚淡绿蓝色的蛋。雄性和雌性共同孵卵,通常有28天的孵卵期。雏鸟孵化后,亲鸟育雏时间约五周。[21]
保育状况
在新西兰,岩鹭被列为“国家濒危”物种。在惠灵顿地区被分类为“区域性危急”。[22]
-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图库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