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宝(粤语称裙脚仔[1])是指一些以母亲为中心,凡事听从妈妈的意见,仿佛尚未断奶的巨婴。他们的人生路线总是按照母亲的想法来走,无自信、无主见、无责任感、无决断力,难以忍受不适与挫折;且常依赖母亲为其做决定,行事常由母亲陪同或代为处理。更甚者,饮食起居都要母亲照料打理,成年后之生活费亦需要母亲供输[2][3][4][5][6],从古至今在各国因战争时代的结束,这个社会现象越加激化,引起了不少社会问题。
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差异,各地对妈宝的定义也有所不同。例如欧美地区一些国家,子女成年后就会离开原生家庭在外独立生活,于是与父母同住的成年人可能会被视为妈宝。但东亚地区有两代同堂、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传统,许多子女成年后并未离开原生家庭,有些人婚后依然与父母同住,所以一般不会将与父母同住的成年人视为妈宝。
另外,儒家文化圈受到儒家传统孝道影响,子女有事会征求父母意见,甚至须得到父母同意才可进行。有些人成年后改不了这个习惯,凡事仍要请示父母,这在西方往往被视为妈宝,在近代社会中,因父母的权威与伦常概念有着隔代文化差异上的巨大隔阂,导致这种高压教育下长大的子女,会受到社会歧视、排挤,失业率也与妈宝文化息息相关,子女被过度保护及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影响所致,妈宝也逐渐成为了社会边缘人的一员,但并非是所有人都是自愿成为妈宝,绝大多数是“被强制性保护”的,而有些为了想改变现状的子女,会与家庭的关系扭曲,甚至有不少社会命案也是由此而生。
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能解决此现象的方法,大部分都是需要政府力量支柱社会的心灵辅导这一块,这个辅导层面不只对于子女,辅导父母的正确心态才是真正关键,但各国皆因父母的权威性问题及教育子女权利问题而有所受限,较通论的说法是需要时代变迁与转换,才有可能解决该问题,但会因国情所致而有不同的结果,妈宝是世界各国对于伦常概念下的扭曲而演变的时代悲剧下的产物。
用语的成立与变迁
最早一开始是恋母情结。后来衍生成骂人的话语。
实情
台湾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以及女权主义的兴起,男性受到的约束,凡事要独立思维、作主,如果提到妈妈,会认为长不大、欠缺或薄弱的思维与作主能力。
但女性提到妈妈被认为是乖巧、可爱与孝顺,导致出现“男性提到妈妈是妈宝,女性提到妈妈是孝顺”等等的论点,也是一些女性绑架男性思维和作主的利器。
在日本,通常指的是“离不开母亲”、“欠缺自己的决断力”的儿子,多作为欺侮轻蔑用语之一,在社会评价上已成为使一个人单方面受损的标签化贬意词之一。
意大利在家里居住的青年人占比是欧盟第一,原因是意大利的家庭观念浓厚,子女到了中年生活还需要持续仰赖双亲照顾,许多男子每周都要与母亲见面一次,当地人的口头禅“妈妈咪呀!”也侧面证实了这种文化现象。[8]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