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是民国时期湖南省的一份报纸。是民国时期湖南历史最长的日报。[1]1912年4月《湖南公报》创刊,1913年10月汤芗铭主湘后,成为拥护袁世凯的进步党的党报,并要求报社成员入党,引发报社贝允昕任凯南龙兼公张平子等多数人员辞职,于1915年8月13日筹备《大公报》。1915年9月1日创刊。1947年12月31日终刊,中间因战争或处罚等原因停刊,实际出版的时间约26年。[2]

Thumb
湖南《大公报》1947年11月30日号

创立背景

Thumb
湖南《大公报》创刊合影
Thumb
湖南《大公报》十周年纪念合影

《大公报》的创立与《湖南公报》有着直接的联系。《湖南公报》于1912年4月成立,在民国初年的政治环境中,虽然最初倾向于共和党,但其立场相对公正。1913年10月,随着汤芗铭主政湖南,共和党已并入新成立的进步党,进步党则由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联合组成。进步党成立之初,持有拥袁立场。[2]

汤芗铭主政后,《湖南公报》转变为进步党的党报,并要求报社工作人员加入进步党。这一要求导致贝允昕、任凯南、龙兼公、张平子等多数人员辞职,以示反对。这批人离开《湖南公报》后,决定另行创办一份新报纸。他们选择的新报纸名为《大公报》,理由是他们本身就是《湖南公报》的成员,现在希望能够更加发展和扩大,因此在“公报”之上加了一个“大”字,以示其发展之意。[2]

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认为君主制较共和制“更符合中国人民的历史习惯”。同月,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六人组成“筹安会”,为帝制“摇旗呐喊”,各省拥袁势力请求恢复帝制。筹安会湖南分会成立于8月下旬,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筹安会分会,由汤芗铭指使,推定叶德辉为会长,符定一为副会长。然而,民主思潮成为历史主流,全国各地兴起反帝制浪潮。[2]

发展历程

Thumb
湖南《大公报》第一号

反对复辟

1915年8月23日,《大公报》开馆员会议,刘蔚庐任总理,贝允昕任协理。报纸创刊之初,蔡锷自北京寄来五百元表示祝贺。《大公报》于1915年9月1日正式创刊,社长刘人熙撰发刊词,提出办报旨趣有三条,第一条是“反对帝制,维护共和”。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文告接受帝位之前,围绕国体问题展开论说。自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至1916年3月22日撤销帝制令期间,讨论司法制度,以期用法律约束帝王权力。1916年3月22日发布撤销帝制令之后至袁世凯去世的期间,围绕惩办帝制祸首、逼袁退位、各省独立、南北议和等主题展开讨论。直到1916年7月汤芗铭被逐离湘,《大公报》虽遭几次停刊处分,但依然幸存。[2]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5日,《大公报》刊登了关于五四运动的报道,该报道基本是现场报道,由特派员撰写。五四运动起因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未能收回德国在山东青岛的权益;北京多校学生原计划于5月7日集会天安门示威,但由于形势紧张,北京大学学生提前至5月4日举行集会。《大公报》报道详细描述了集会场景、学生行动,以及对章宗祥的愤怒。[3]五四运动中,《大公报》以敢言著称,成为湖南销量最大的报纸。[3]

湖南自治

毛泽东曾在《大公报》上发表过多篇文章。1920年9月3日,他发表《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一文,主张中国“分裂为二十七国”:

该文章登出后,在长沙城内乃至全省都闹得沸沸扬扬,激发了湖南士绅学子对谭延闿“湘人治湘”政策的强烈剖析和批驳。随后,谭延闿就匆忙在9月13日召集“自治会议”,决定由湖南省政府省议会各推举若干人组成“湖南自治会”,草拟“省宪法”,再召开制宪会议[5]

停刊

1947年10月7日长沙《大公报》董事会以财政无法维持,决定《大公报》停刊。1947年11月1日,因为“纸价、工资飞涨”、“尊奉节约运动起见”,长沙《大公报》改为半张。1947年12月31日,湖南《大公报》正式停刊。[6][7]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