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缩写:ICNafp[1],ICN)是一部国际性的规则与建议,用于管理藻类、真菌和植物的科学命名,由国际植物学大会命名法分会负责修订,每隔六年随着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召开而更新出版一次[2]。旧称《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缩写:ICBN),为准确体现出法规所涵盖的生物类群,在2011年7月于墨尔本举行的第18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改为现用名[3]。
法规历史
1905年第二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维也纳举行,并于次年发布了第一版植物命名法规,现称作“维也纳规章”(Vienna Rule)[4]。
目前最新的法规是2017年出版的“深圳法规”(Shenzhen Code[5]),是第19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于2017年在深圳举办后,基于2011年出版的“墨尔本法规”(Melbourne Code[6])所修订的版本。
届[7] | 年 | 举办地 | 法规的非正式名称 |
---|---|---|---|
I | 1900 | 法国巴黎 | - |
II | 1905 | 奥地利维也纳 | 维也纳规章(1906年出版) |
III | 1910 | 比利时布鲁塞尔 | - |
IV | 1926 | 美国伊萨卡 | - |
V | 1930 | 英国剑桥 | 剑桥规章(1935年出版) |
VI | 1935 | 荷兰阿姆斯特丹 | - |
VII | 1950 | 瑞典斯德哥尔摩 | 斯德哥尔摩法规(1952年出版) |
VIII | 1954 | 法国巴黎 | - |
IX | 1959 | 加拿大蒙特利尔 | - |
X | 1964 | 英国爱丁堡 | - |
XI | 1969 | 美国西雅图 | 西雅图法规 |
XII | 1975 | 苏联列宁格勒 | 列宁格勒法规 |
XIII | 1981 | 澳大利亚悉尼 | 悉尼法规 |
XIV | 1987 | 德国柏林 | 柏林法规 |
XV | 1993 | 日本东京 | 东京法规 |
XVI | 1999 | 美国圣路易斯 | 圣路易斯法规、黑色法规 |
XVII | 2005 | 奥地利维也纳 | 维也纳法规 |
XVIII | 2011 | 澳大利亚墨尔本 | 墨尔本法规 |
XIX | 2017 | 中国深圳 | 深圳法规 |
主要内容
命名法规主要的条文:
- 原则(principles):共有六条最基本的原则,“系构成植物命名法之基础”[4]。
- 详细的法条区分为许多规则,而以条款(Article)及拟则(Recommand)陈述。例证(Ex.)则附加于规则及拟则内供为说明[4]。条款中的规则乃整理历来的命名法,作为将来之准绳;凡植物名称抵触规则者不能再使用。拟则供补充条款之用,“其目的在使将来之命名方法可逐步统一、清晰。凡植物命名无论在名称上或形式上与拟则抵触者,虽不予取消,但此后不得援以为例”。[4]
- 规则与拟则适用于所有传统认知之现生或化石植物。例如:蓝绿菌(蓝绿藻)、真菌类,包括壶菌类、卵菌类、黏菌类等;及能施行光合作用之原生生物。
-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委员会为使用于农业上、林业上、园艺上若干特定群之名称,授权制定“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
- 法规一直强调:名称变更之唯一正确理由,乃分类学者经充份研究后,有确凿之事实证据,或必须废弃违反本规则之学名。[4]
最近变更
第十八届国际植物学会议(XVIII IBC)对《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作出的重要变更:[8]
一、自2012年1月1日起接受在电子出版品上发表新名
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印刷出版品上发表新名称已非必要;于网络上以PDF文档发表且具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 或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的出版物亦可视为有效发表。
二、自2012年1月1日起命名时可用英文描述
放弃形态分类群(morphotaxa)的概念,若具不同名称的断片、生活史阶段或储藏阶段的化石可被证实属同一种时,仅可具有一正当名;该名称的决定应符合优先权之相关规定。真菌的部分则是舍弃有性世代、无性世代具不同学名的概念。
四、于 MycoBank 注册新名称是发表真菌新名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真菌学家于 MycoBank 数据库、Index Fungorum 数据库发表新种新名,为法规中规定的必要条件。
五、《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更名为《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
为有效反映该法规所涵盖的分类群,《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更名为《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
延伸阅读
- 命名法规
-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缩写:ICNCP)
-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缩写:ICZN)
- 国际原核生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Prokaryotes,缩写:ICNP;2008年以前名为《国际细菌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缩写:ICNB)〕
- 国际系统发生学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Phylogenetic Nomenclature;简称:PhyloCode)
- 植物命名法
- 科学命名术语表
- 二名法
- 科学分类
- 未描述分类群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