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缘说,又称四缘论,佛教理论,对于缘起的一种解说,将一切事物的因果,分成四缘梵语catvāraḥ pratyayāḥ)。四缘分别为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这四缘会生出所有心与心所法,称四缘生法。

大乘密严经》中金刚藏菩萨以四缘请教于佛[1]。《分别论》中,将十二因缘间的关系分为缘、因、相互、相应四者。

概论

说一切有部相传,四缘说起源于契经[2],但是这些契经并没有流传下来。有传说称来自《筏第遮经[3]。现存文献中,这个理论可以被追溯到迦多衍尼子造《发智论》之前,迦多衍尼子根据四缘说,发展出六因论。《识身论》中,主要以四缘来解释六识作用。大乘佛教中也接受四缘说[4]

四缘说,将缘分成四大类,一切有为法的作用,必定要依靠这四缘。由此四缘,方能生出一切心与心所[5][6][7]。这种分类法,是根据作用来区分,因此同一个物体中,可能同时具备四缘[8]

分类

因缘

有为法中,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称为因缘(hetu-pratyaya)。与“因”、“缘”二者合称之“因缘”不同,这里因缘只有一项,是指以因为缘。举例而言,由小麦种子生出小麦,由小米种子生出小米,称之为因缘性[9]。由瓜果种子,无法生出小麦,在此就不具备因缘性。

六因论中,除自作因之外的五因,皆属因缘[10]

等无间缘

等无间缘(samanantara-pratyaya),等是相等、同等之意,意指在心、心所之相续,刹那变化,前念已灭,后念又生起,相续无间,次第生成,又称次第缘,所以前念是后念的等无间缘。除阿罗汉在入涅槃前的最后一念能断除之外,一切众生都不会断绝心念相续,所以称为等无间缘[11]

这是属于名法的缘,在色法中没有[12]

瑜伽师地论》(卷三)云:“等无间缘者,谓若此识无间,诸识决定生,此是彼等无间缘[13]。”

等者,指心法非色,生灭时,非如色聚增减不定,识生时体唯是一。 此识者,谓自识。如此眼识望彼眼识为自识。若眼识望耳等余识则非自识。耳等余识应知亦尔。 诸识者,非谓八识,总说名诸识;乃指自识及彼心所善、不善、无记差别可得,是故名诸[14]

所缘缘

所缘缘(ālambana-pratyaya),又称缘缘,是指与心、心所法相应的法。如眼识与眼识诸法以外界色法为所缘,耳识以声音为所缘、鼻识以香味为所缘等,十八界之间,六识六根六尘的关系就属于所缘缘[15]

增上缘

不障碍,有助于其他法生起的缘,称为增上缘(adhipati-pratyaya)。相当于六因论中的能作因[16]

注释

相关条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