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四大名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四大名山,或称台湾佛教四大名山、台湾佛教四大本山,可指台湾佛教的传统四大道场;此称号也可指现今的四大教团,其中三者最后皆有“山”字。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6年4月12日) |
传统四大名山
新四大名山
战后台湾随着外省族群的移入、以及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当代四大名山,又合称为“四大教团”。四大教团的成立恰好分布于台湾北、中、南、东,影响括其全台各角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四大佛教组织。其信徒约占全台一半的人口[2]。
四大教团除慈济外,都属禅宗。其中佛光山、中台山为临济宗;法鼓山同时继承临济宗与曹洞宗[3]。慈济创办人释证严开创的慈济宗以慈善救济、社会服务为主,是在人群中锻炼心性和传扬佛法当作菩萨道修行[4][5]。
- 慈济 - 1966年于花莲县新城乡创立,开山住持为释证严。(慈济宗)
- 佛光山 - 1967年于高雄市大树区创立,开山住持为释星云。(临济宗)
- 法鼓山 - 1989年于新北市金山区创立,开山住持为释圣严。(法鼓宗)
- 中台山 - 2001年于南投县埔里镇创立,开山住持为释惟觉。(临济宗)
明清以后,汉传佛教不再着重佛教各宗派之间的独异,而更强调诸宗之间的融合,如主张“性相融会”、“禅净一致”[6][7]。宗派原本是在划分彼此宗义、作风的不同,不过现代汉传佛教基本上都接受古代汉传佛教义学各宗的教典、禅宗语录及公案、念佛求生净土、奉行拜忏诵经持咒等仪轨及打坐静修,因此标出宗门更像是在强调自身着重的特色、偏重的法门、传承法脉的依据,未必是真有什么宗义或思想上的歧异。而在人间佛教的理念流行起来之后,不单慈济,其他各教团也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其作法未必和慈济一样,但都强调佛教从事社会参与的重要[8]。
参见
文内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